题名

慾望的敘事,跨越時空的神話-《聊齋誌異.竹青》解析

并列篇名

Desire Narrative, Across Time and Space Myths-"Strange ∙ Mingled" Analysis

作者

簡澤峰(Tse-Feng Chien)

关键词

聊齋誌異 ; 竹青 ; 敘事 ; 變形 ; 時空敘事 ; Strange ; narrative ; distortion ; temporal narrative

期刊名称

靜宜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期(2013 / 12 / 01)

页次

69 - 9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竹青〉是《聊齋誌異》中經典的人與異類遇合故事,其原型雖可上溯至唐宋時期,但從其敘事的筆法與情節的安排中,可以顯然看出蒲松齡有意的區別傳統。雖襲取許多志怪小說的傳統,如仙境遊歷、羽衣變形等概念,卻加以變化發揮,使〈竹青〉不再僅限於志怪傳奇,而是寄寓了個人強烈的願望,凸顯其特有的敘事風格。因此,本文透過敘事策略的比較,推知〈竹青〉所關注的重點與突出的面向。第二,「變形」的角度分析〈竹青〉中不斷出現的「變形」,背後的意涵。第三,從故事不斷挪移改變的時空描寫中,解析其特殊的時空敘事手法,及形塑的美學意境。透過三種面向的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與傳統變形故事敘事策略的比較,可知蒲氏雖繼承了傳統仙境遊歷故事模式,沿用「出發→遊歷→回歸」的情節,但蒲氏在援用的同時,加以改變、增修。自創了第二次遊歷,與第一次被迫遊歷(因身心困乏而被迫夢遊)不同,第二遊歷是主動的,主角人物的啟悟也在這一次遊歷中完成。這有意的第二次遊歷敘事是〈竹青〉故事的重心,也是最能凸顯蒲松齡敘事特色的部分。其次,〈竹青〉故事沿用了傳統「變形」的情節,又加以變化。不僅在幻境中變形,更在實境中實現,甚至連神女身份都可變形。種種多樣的變形,都可說是內心潛意識的反射,是對現實生活缺陷的彌補,也是受創精神的撫慰。第三,蒲氏不滿足於異度空間的描寫,還將夢境、實境、仙境等性質各異的空間混雜在一起,打破彼此間的界線,予人一種往來變化、真幻相混的迷離感

英文摘要

<竹青>in the classic story of man and heterogeneous haphazard, the prototyp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ough, but its narrative technique of writing and plot arrangement, you can clearly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ntional Pu tradition. Ghost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legend, but ignited a strong personal desire,<竹青>highlighting its unique narrative style. This is the first argument.Second, the<竹青> in the emerging ”deformation”, the meaning behind. Third, from the story constantly changing space-time description of the diversion, the analysis of its special time and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shaping the aesthetic mood.Through three kinds of analysis fo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traditional story narrative strategy deformation comparison shows that although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traveling in Wonderland story mode, follow the ”departure → tour → return” of the plot, but PuShi in availing the same time, be changed, upgrading. Own a second tour, with the first forced to travel differ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Hopcke, Robert H.、蔣韜譯(1997)。導讀榮格。台北:立緒文化。
  2. Samoyault, Tiphaine、邵煒譯(2003)。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 小川環樹(1977)。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幼獅文化。
  4. 小南一郎(1993)。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5.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1985)。古典文學。台北:學生書局。
  6. 毛運海(2007)。湘水女神與漢水女神考略。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4)
  7. 王先謙、吳格點校(1988)。三家詩義集疏。台北:明文書局。
  8. 王薇(1997)。異類人化與人類異化的雙向進程─論《聊齋志異》的女性主題。聊齋志異研究,1997(2)
  9. 卡西勒、劉述先譯(1959)。論人。臺中市:東海大學。
  10.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馮川編譯、蘇克編譯(1994)。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
  11. 朱一玄編(2002)。聊齋志異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2. 江守義(2003)。敍事中的時序變形。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1(6)
  13. 米克‧巴爾、譚君強譯(1996)。敍事學:敍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 佛洛伊德、彭舜翻譯、楊韶剛翻譯(2000)。詼諧與潛意識的關係。台北:米娜貝爾。
  15. 佛德芬、陳大中譯(1990)。榮格心理學。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
  16. 宋李昉編(1983)。新校標點太平廣記。台北:西南書局。
  17. 李永平(2005)。唐宋傳奇中的遊歷仙境主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1)
  18. 李永平(2007)。亦真亦幻難評說─唐傳奇中的「時空魔幻」敍事。名作欣賞,2007(7)
  19. 李學勤編(1999)。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李豐楙(1996)。誤入與謫降。台北:學生書局。
  21. 李豐楙(1994)。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國神話學論文選粹,北京:
  22. 周光培編(2006)。宋代筆記小說。鄭州:河北教育出版社。
  23. 林惠祥(1993)。文化人類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24. 金生奎(2006)。世俗欲望:在想像中走向圓滿─《聊齋志異》中。得福型。敍事模式的特點及表達功能。聊齋志異研究,2006(2)
  25. 俞豔庭(2006)。《漢廣》三家說探賾。黑龍江社會科學,2006(1)
  26. 苟波(2004)。中國古代「凡男遇仙」故事與道教。宗教學研究,2004(1)
  27. 翁容(1996)。聊齋志异情愛模式的深層意識。明清小說研究,1996(3)
  28. 高禎(2010)。唐代寫夢小說的敍事時間探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6(4),40-41。
  29. 張守榮(2005)。情有獨鐘矯夭多變─《聊齋志異》的敍事時間藝術探。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1)
  30. 張金嶺注譯、陳滿銘校閱(1997)。新譯列仙傳。台北:三民書局。
  31. 梁中效(2007)。中國文學形象中的漢水女神。古典文學知識,2007(6)
  32. 梁中效(2006)。漢水女神考論。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6(5)
  33. 陳炳良編(1985)。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
  34. 陳彭翔編、張靜二編(1992)。從影響研究到中國文學。台北:書林出版社。
  35. 喬瑟夫•坎伯、朱侃如譯(1995)。神話。台北:立緒文化。
  36. 焦華麗(2006)。《周南•漢廣》詩說之流變─從「遇求不得」的闡釋說起。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3(4)
  37. 焦繼順(2010)。《詩經》中《周南•漢廣》本義新釋─以「遊」字為分析視角。學術交流,2010(9)
  38. 黃東陽(2011)。世俗的神聖─古典小說中的宗教及文化論述。台北:學生書局。
  39. 楊海波(2006)。論《聊齋志異》的敍事角色和敍事視角。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7(3)
  40. 葉舒憲(1993)。窮而後幻:聊齋「神話解讀」。人文雜誌,1993(4)
  41. 廖素珊譯、楊恩祖譯(2003)。辭格(三)。臺北:時報文化。
  42. 聞一多(1993)。聞一多全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43. 蒲松齡、張友鶴輯(1991)。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一)。台北:里仁書局。
  44. 蒲松齡、張友鶴輯(1991)。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三)。台北:里仁書局。
  45. 蒲華軍(2010)。唐傳奇寫夢小說中的幻化時間探析。四川民族學院學報,19(2)
  46. 樂蘅軍(2004)。中國小說散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47. 鄭志明(1991)。唐代傳奇的夢。鵝湖月刊,16(10)
  48. 鄧宇英(2006)。論《聊齋志異》中人的變形藝術。船山學刊,2006(4)
  49. 魯迅(1999)。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
  50. 鍾宗憲(2004)。管錐編對於「變形」的相論述與思辨。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31
  51. 魏平柱(2007)。漢水女神的文化闡釋。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1)
  52. 羅綱(1994)。敍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53. 龔鵬程(1981)。唐傳奇的性情與結構。古典文學,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