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鶴齡〈書元裕之集後〉及其《愚菴小集》在《四庫全書》文淵閣及文津閣本文獻的存佚問題與其意義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Different Version of Zhu He-Ling's Work in SikuQuanshu (四庫全書Complete Collection of Four Treasures of Knowledge)

作者

邱怡瑄(Yi-Hsuan Chiu)

关键词

朱鶴齡 ; 《四庫全書總目》 ; 錢謙益 ; 《文津閣四庫全書》 ; Zhu he-ling ; Sikuquanshuzongmu ; QianQuanyi

期刊名称

靜宜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14 / 06 / 01)

页次

91 - 1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經學大家朱鶴齡(1606-1683)於明清鼎革後專意著述,終生未曾仕清。但他望重士林,著作入選《四庫全書》之集部類國朝著錄書中。在被認為有「寓禁於徵」目的之《四庫全書》修纂工程裡,朱鶴齡能以「布衣遺民」的身分入選,實別具指標意義。朱鶴齡和錢謙益(1582-1664)曾密切來往,卻因合作箋註杜詩而產生矛盾。隨著錢謙益在乾隆中葉後,因「貳臣」問題及著作語涉違礙等遭到清廷政治清算時,同樣身歷鼎革的朱鶴齡,其人品和學術卻都備受官方揄揚,其人其書甚至得隨四庫七閣本而鈔存天下。而他所撰〈書元裕之集後〉一文,亦為《四庫全書總目》所標舉。由於此文涉及人臣身歷二朝的臣節問題,圍繞此文產生的「表態」或「被表態」,或已不再僅是單純的文獻存佚問題,還涉及清代官方敏感的政治脈絡。《四庫全書》閣本文獻的差異,乃至於《總目》和「書前提要」的文獻出入,過去因文獻不易取得之故,未能被充分展現。然據今所見,《文津閣本四庫全書》中所收錄之朱鶴齡〈書元裕之集後〉一文,和《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相較後,有明顯的差異。本文以〈書元裕之集後〉一文的文獻存佚問題為起點,藉由實際的文獻比對,以及對《文津閣四庫全書》和《文淵閣四庫全書》編纂歷程的考察,試著鈎稽出造成此一文獻差異現象的背後深層原因。〈書元裕之集後〉一文,乃至於整本《愚菴小集》在《四庫全書》兩閣本中的文獻存佚,不僅反映《四庫全書》的版本差異,也朗現潛藏在清代官方修書歷程裡,對某些牽動政治敏感神經的作者或著作,其間反覆刪汰、修改、商榷乃至於建構的權力運作痕跡。

英文摘要

Zhu he-ling (朱鶴齡1606-1683)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and important Confucian scholar in Qing dynasty. However, it was still uncommon that Zhu he-ling, a Ming-loyalist who was never employed by Qing court, was praised by Qing court through accepting his articles in the offical reserved catalogue (著錄書) in Sikuquanshu (四庫全書).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he-ling and QianQuanyi (錢謙益1582-1664) is meaningful. They came together because of similar academic interests, however they turned against each other due to different viewpoint in poetry. Qianlong (乾隆) regime in the Qing Dynasty emphasized their conflict for some political reas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reason by verify different version of Zhu he-ling's work "yuanshiaoji (愚菴小集)."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夏長樸(2013)。《四庫全書總目》「浙本出於殿本」說的再檢討。臺大中文學報,40
    連結:
  2. 陳東輝(2006)。20世紀上半葉「四庫學」研究縱述。漢學研究通訊,25(2),29-38。
    連結:
  3. (2005)。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4.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清.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清光緒九年刊本,1883 年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2010)。清代詩文集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清永瑢、清紀昀(1965)。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8. 清永瑢、清紀昀(1983)。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清永瑢、清紀昀(1976)。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清永瑢、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11. 清永瑢、清紀昀(1983)。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清朱鶴齡(1979)。愚菴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清朱鶴齡、虞思徵點校(2010)。愚菴小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4. 清李元度(1970)。國朝先正事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5. 清紀昀、金毓黻輯(1999)。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北京:中華全國微縮複製中心。
  16. 清鄧之誠(1985)。清詩紀事初編。臺北:明文書局。
  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1997)。四庫全書纂修檔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王汎森(2013)。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 北京圖書館編(2006)。學林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 司馬朝軍(2005)。《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1. 余英時(1986)。方以智晚節考。臺北:允晨文化。
  22. 狄寶心(2000)。元好問年譜新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3. 孟森(2006)。明清史論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24. 金開誠、葛兆光(2012)。古詩文要籍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25.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室編(2006)。古典文獻研究,第8輯
  26. 柯愈春(2002)。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27. 柳作梅(1969)。朱鶴齡與錢謙益之交誼及注杜之爭。東海學報,10(1)
  28. 段又瑄(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29.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2012)。四庫縹緗萬卷書。臺北:國家圖書館。
  30. 崔富章(2006)。《四庫全書總目》武英殿本刊竣年月考實─「浙本翻刻殿本」論批判。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板),36(1)
  31. 張升(2012)。四庫全書館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戚學民(2011)。阮元《儒林傳稿》研究。北京:生活‧新知‧三聯書店。
  33. 陳曉華(2008)。《四庫總目》學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4. 傅剛(2013)。《四庫全書》所收《玉臺新詠》底本非宋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85,83-91。
  35. 曾守正(2008)。權力、知識與批評史圖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6. 黃智明(2010)。《愚菴小集》版本考述。通識教育學報,6
  37. 黃愛平(1989)。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8. 楊念群(2010)。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的變異。北京:生活.新知.三聯。
  39. 楊訥編、李曉明編(2005)。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40. 蔣秋華編(2000)。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41. 魯迅(1973)。淮風月談。北京:人民文出版社。
  42. 燕京大學歷史學會編(1969)。史學年報
  43. 錢鍾書(1979)。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44. 謝正光(1999)。清初的移民與貳臣─顧炎武、孫承澤、朱彝尊交遊考論。漢學研究,17(2)
  45. 謝正光(2001)。清初詩文與士人交遊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6. 顏崑陽(1991)。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