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性」、「命」、「理」玄合-郭象「自然」義之重衡

并列篇名

Fusion of X-ing , Allotment and Circumstance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ignification of "So-of Itself" Based on the Texts of Kuo Hsiang

作者

呂學遠(Xue-Yuan LU)

关键词

郭象 ; 自然 ; 主觀境界型態 ; 存有論上的差異 ; 有機性整體 ; Kuo Hsiang ; So-of Itself ; ontological difference ; organic whole

期刊名称

靜宜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14 / 12 / 01)

页次

63 - 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郭象撤銷「道」、「無」這些蘊含「超越根據」意味之概念,融化於「自然」義中,牟宗三先生更藉此證立其「主觀境界型態」之詮釋系統。然而郭象「自然」亦關連著「性」、「命」、「理」等諸義蘊,如全幅收歸於精神性的境界義中,是否也是種約化?這或許出自我們對「主觀境界型態」的誤解,因「境界型態」之真義,依然強調生命實踐必應世以體道。職是,本文重新貫通「性」、「命」、「理」三義,強調「主觀境界型態」義旨於無時地順應命行,履踐於動態的造化流行中,斷不能被誤解為空蹈之玄照。但本文亦揭露出「自然」與其說是主體實踐而證成的境界,毋寧說主觀境界只是徹底玄應於自然流行之中。「自然」與「道心」終有一「存有論上的差異」(ontological difference),然而此「差異」並非指涉「自然」為一超越根據,而是萬物相因俱生的自然流行,本身就具有一調節損益的機制,其蘊含著客觀價值理序之義,亦是萬物互依共命的生機動力。

英文摘要

In this study, we noted the signification of "So-of Itself" in the texts of Kuo Hsiang that had three concepts: "X-ing", "Allotment" and "Circumstances". And we asserted that only by conforming to life changes and maintaining a mood of "Wu-wei" (non-action) all the time could a living person correspond in "So-of Itself". Since there was an "ont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So-of Itself" and life practices, the substantial world itself was provided with Self-regulating mechanism and made all of them an organic who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清郭慶藩輯、清王孝魚整理(2004)。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2. 魏王弼、樓宇烈校釋(2006)。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3. 任繼愈編(1998)。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
  4. 牟宗三(2002)。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 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 余敦康(2005)。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 周大興(1992)。儒家大路道家棧─《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評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3)
  8. 唐君毅(197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香港:新亞研究院。
  9. 唐君毅(197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研究院。
  10. 唐君毅(2005)。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 袁保新(2008)。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2. 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13. 莊耀郎(1998)。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
  14. 莊耀郎(2012)。郭象獨化論的再省思。世新中文研究集刊,8
  15. 陳榮灼(2004)。道家之「自然」與海德格之「Er-eignis」。清華學報,新34(2)
  16. 陳榮灼(1992)。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
  17. 陳德和(2006)。先秦道家哲學的詮釋與發展─以二十世紀的台灣為例。2006年台灣‧日本‧韓國哲學國際學術會議,臺北:
  18. 湯一介(1999)。郭象。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 楊立華(2010)。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劉笑敢(2009)。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1.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2. 戴璉璋(2003)。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