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情「關」與異「境」──以董說《西遊補》書寫為例
|
并列篇名
|
「QING GUAN」and 「YIJING」: A Case Analysis of Supplement to Journey to the West
|
作者
|
張怡微(Yi-Wei Zhang)
|
关键词
|
董說 ; 西遊補 ; 西遊續書 ; 虛無 ; 異境 ; Dong Yue(董說) ; Xiyoubu(西遊補) ; nihilism ; Supplement to Journey to the West ; YIJING(異境)
|
期刊名称
|
靜宜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8期(2015 / 12 / 01)
|
页次
|
107
-
12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明人董說的《西遊補》接續於《西遊記》第六十一回「孫行者三調芭蕉扇」之後,為行者增補「情難」一劫。行者在《西遊記》原書所規定的使命與秩序規定之下,讓行者歷經「異境」考驗。《西遊記》令孫悟空強行取消了死生的零度,也令往後的取經故事躍上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能級,即人在超越死亡之後,仍然必須面對的虛無及其克服。《西遊補》為行者所佈置的精神拷問歷經多重層次,其背後明代士人的精神焦慮更值得對比研究。本論文擬從「從虛無之『虛』到虛無之『無』」、「從受困到入夢」、「情關與異境」三個面向,探討行者在《西遊補》中穿梭古今其背後的歷史映射,進而討論明代董說從為《西遊記》續書建立「異境想像」,到文本之外「情志補憾」的心理變遷。
|
英文摘要
|
Supplement to Journey to the West (Xiyoubu 西遊補)is a sequel to Journey to the West(Xiyouji 西遊記).According to its author Dong Yue(董說,1620- 1686),it is subsequent to Xiyouji's chapter 61, "Three Tricks with the Banana Plam Fan" (三調芭蕉扇). And the sequel is supposed to lay out the calamity for "XINGZHE". This paper will demonstrate the calamity that we define as "QING GUAN" for Sun Wukong in the sequel. First, it will discuss about how could the calamity that XINGZHE suffer leads straight to nihilism. Second, the paper will do analysis to the trapped XINGZHE and the boundaries of his dream. The other theme under discussion is the transnational writing strategy of Dong Yu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呂素端(2007)。《西遊記》之敘事空間研究。淡江中文學報,16,124。
連結:
-
李豐楙(2009)。洞天與內景:西元二至四世紀江南道教的內向游觀。東華漢學,9,160。
連結:
-
許暉林(2011)。延滯與替代:論《西遊補》的自我顛覆敘事。台大中文學報,35,125-156。
連結:
-
楊凱麟(2009)。分裂分析傅柯:文學佈置中的越界。台大文史學報,71,185-208。
連結:
-
劉瓊云(2010)。聖教與戲言─論世本《西遊記》中意義的遊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6,1-43。
連結:
-
明吳承恩(2004)。西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董說(1955)。西遊補。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
-
王拓(1971)。對《西遊補》的新評價。現代學苑,8(9),367。
-
朱一玄編、劉毓忱編(2012)。西遊記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
朱萍(2010)。詩意品格的個性閃現─《西遊補》的意蘊與風格再探。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論壇),8(1),24。
-
艾布拉姆斯(2009)。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余安邦編(2003)。情、欲與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吳達蕓(1982)。天地不全─西遊記主題試探。中外文學,10(11),82。
-
李豐楙編、廖肇亨編(2013)。沉淪、懺悔與救渡─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
李豐楙編、劉苑如編(2002)。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化空間的書寫與闡釋。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
林佩芬(1977)。董若雨的《西遊補》。幼獅文藝,45(6),215-219。
-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
高桂惠(2005)。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印書館。
-
曾永義(1983)。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香港論文選集,上海:
-
楊凱麟(2011)。傅柯哲學中的文學佈置與褶曲。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5,69-100。
-
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趙紅娟(2006)。《西遊補》與《西遊記》關係新探。浙江學刊,2006(4),99。
-
趙紅娟(2013)。補天石.鏡子.顏色─試論《西遊補》與《紅樓夢》的象徵意象。浙江學刊,2013(3),94。
-
趙紅娟(2006)。一部可以和世界文學接軌的古典小說─《西遊補》新論。明清小說研究,2006(3),189。
-
趙紅娟(2006)。明遺民董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劉藝(2005)。從照妖鏡到玄理之鏡─《西遊補》義旨淺析。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33(3),130。
-
鄭明娳(1987)。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出版社。
-
鄭明娳(1982)。火焰山故事的形成。中外文學,4,11。
-
魯迅(1973)。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羅.蕭沆(2008)。解體概要。台北:行人出版社。
-
蘇興(1998)。《西遊補》中破情根與立道根剖析。北方論叢,1998(6),4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