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漢畫「戴笠按臿者圖」與「風伯吹氣掀屋圖」——以江蘇徐州、山東漢畫為例

并列篇名

On the Portrait Stone of the Han Dynasty "Dai Li Pressing the Person's Figure" and "The Wind Blowing Picture"

作者

魯瑞菁(LU,JUI-CHING)

关键词

徐州 ; 山東 ; 漢畫 ; 大禹 ; 風伯 ; Han Dynasty ; Portrait Stone ; Dayu ; Wind Bo ; Xuzhou ; Shandong

期刊名称

靜宜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6 / 12 / 01)

页次

1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題為〈論漢畫「戴笠按臿者圖」與「風伯吹氣掀屋圖」──以江蘇徐州、山東漢畫為例〉,本文首先針對徐州銅山苗山一號墓墓門兩方畫像石「黃帝、炎帝升仙圖」進行討論,認為它們應是「大禹、風伯導引升仙圖」。其次,本文指出,江蘇徐州與山東地區漢代畫像石中「戴笠、按臿者」之形應是大禹的專屬造型,大禹治水時曾經禁禦所歷山川之途的各種魑魅魍魎,這個傳說故事使他成為現實生活與亡靈昆侖之旅,具有先導者與守護神的作用。第三,本文認為,在上古神話中,風伯常常作為神人升天儀仗隊伍的先驅者,經由與東漢道教白日升仙故事的融合,逐漸演變成山東漢代畫像石中「風伯吹氣掀屋圖」。第四,山東漢代畫像石中有一種「戴笠執臿者圖」與「風伯吹氣掀屋圖」組合的圖像,本文認為,這兩種圖像組合的寓意是引導墓主靈魂升仙。最後,山東漢畫中另有一種「風伯吹氣掀屋圖」與「胡漢戰爭獻俘圖」組合的圖像,「胡漢戰爭獻俘圖」具有當時人們對天下太平的嚮往,以及象徵靈魂到達昆侖極樂仙境,因此,「風伯吹氣掀屋圖」與「胡漢戰爭獻俘圖」的組合圖像,是表達人們死後順利進入樂園仙境的希願。

英文摘要

Summary:This article, entitled On the Portrait Stone of the Han Dynasty: "Dai Li Pressing the Person's Figure" and "The Wind Blowing Picture",Firstly for Miao Shan Tomb in Xuzhou Tongshan tomb stone portrait of the two parties, "Huangdi, Yandi Becoming Immortal" discussions that they should be "Dayu, Wind Bo primary guide Becoming Immortal." Secondly, the paper points out, Xuzhou, Jiangsu and Shandong area in Dai Han Stone Portrait, who according to the shape of Dai Li By Cha should be exclusive styling, Dayu mountains of once forbidden calendar Gosho way of various demons and monsters, the legends make him Kunlun souls become real-life journey and, with the role of pacesetter and patron. Third, the paper argues that, in ancient mythology, often as a man of God, Wind Bo heaven ceremonial contingent of pioneers, via integration with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aoism day becoming immortal story evolved into Shandong Han Stone portrait in "primary blowing Wind Bo lift house Figure . " Fourth, Shandong Han Dynasty stone portrait there is a "Dai Li BY Cha performed by Figure" and "primary blowing Wind Bo lift House in Figure " combination of images, this paper argues, this image is a combination of moral guidance tomb becoming immortal soul. Finally, Shandong Sitting in another kind of "primary blowing Wind Bo lift house diagram" and "Hu Han offer prisoners of war," the combination of image, "Hu Han offer prisoners of war" when people have a yearning for peace and harmony, as well as symbol to Kunlun wonderland, therefore, "a primary blowing Wind Bo lift house diagram" and "Hu Han offer prisoners of war" in combination, is an expression of people successfully enter paradise after death wonderland Greek will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劉增貴(2001)。秦簡日書中的出行禮俗與信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72(3),523。
    連結:
  2.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http://hhxs.xz.gov.cn/hhxs/clzl/20100219/005003_1cf85174-d24e-4f70-be3ecb56abd3d34d.htm。瀏覽日期:2015 年5 月2 日
  3.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址:http://ctext.org/text.pl?node=68594&if=gb&show=parallel#pl490514。
  4. 漢今收藏:http://coin.okcang.cn/a/20110929/4e83e5511ce76.shtml。瀏覽日期:2015 年5 月5 日。
  5. (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 徐中舒,〈耒耜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 年,頁11─59。
  7.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http://hhxs.xz.gov.cn/hhxs/clzl/20120603/005003_a62da707-84c3-4a0b-91fd-9db289c44d20.htm。瀏覽日期:2015 年5 月8 日。
  8. 北魏酈道元、陳橋驛校證(2007)。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9. 宋洪興祖(1999)。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10. 周左丘明、易中天注釋(1995)。新譯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11. 周墨翟、清孫詒讓閒詁(1980)。墨子閒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2. 周韓非子、陳奇猷校注(1974)。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3. 南朝宋劉敬叔(1996)。異苑。北京:中華書局。
  14. 晉葛洪(2003)。神仙傳。呼和浩特:?蒙古人民出版社。
  15. 晉葛洪、王明校釋(1988)。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6. 清王謨輯(2011)。漢魏遺書鈔。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7. 清洪亮吉(1999)。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清嚴可均校輯(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20. 漢王充、黃暉校釋(1983)。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漢焦延壽、尚秉和注(2005)。焦氏易林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22. 漢劉安、劉文典集解(1997)。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3.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2000)。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24.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2)。山東漢畫像石選集。濟南:齊筆者書社。
  25. 中國漢畫學會、濟寧市任城漢文化研究中心(2013)。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西安:
  26. 尹榮方(2012)。社與中國上古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牛天偉、金愛秀(2009)。漢畫神靈圖像考述。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28. 王子今(2002)。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29. 王貽梁、陳建敏(1994)。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0. 王德慶(1957)。江蘇銅山東漢墓清理簡報。考古通訊,1957(4),33-38。
  31. 刑義田(2011)。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
  32.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1994)。重修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33. 朱錫祿編(1992)。嘉祥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
  34.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江蘇徐州漢畫像石。北京:科學出版社。
  35. 巫鴻(2006)。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6. 巫鴻編、朱青生編、鄭巖編(2015)。古代墓葬美術研究。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37. 巫鴻、朱青生、鄭巖(2015)。古代墓葬美術研究。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38. 巫鴻、鄭嚴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
  39. 李建民(2005)。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書局。
  40. 李淞(2000)。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41. 李劍國、張玉蓮(2006)。「禹步」考論。求是學刊,33(5),93-100。
  42. 周保平(1993)。徐州洪樓兩塊漢畫像石考釋。中原文物,1993(2),40-46。
  43. 武利華、楊黎琳(2001)。徐州漢畫像石。北京:線裝書局。
  44. 信立祥(2000)。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45. 洛陽市文物管理局、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2010)。洛陽古代墓葬壁畫。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46. 胡文輝(2000)。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47. 胡新立(2008)。鄒城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
  48. 孫機(2011)。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秦簡整理小組(1989)。秦漢簡牘論文集,天水:
  50. 袁珂(1982)。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51. 高文、高成剛(1996)。中國畫像石棺藝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52. 張道一(2006)。漢畫故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53. 陳垣(1988)。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
  54. 陳建明(2013)。湖南出土帛畫研究。長沙:嶽麓書社。
  55. 陳夢家(1988)。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56. 曾昭燏、蔣寶庚、黎忠義(1956)。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上海:上海文化部文物管理局。
  57. 微山縣文物管理所(2006)。山東微山縣近年出土的漢畫像石。考古,2006(2),42-43。
  58.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59. 劉尊志(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鄭州大學。
  60. 劉惠萍(2010)。圖像與神話─日、月神話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61. 劉鋒(1994)。道教的起源與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
  62. 練春海(2014)。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3. 鍾宗憲(2006)。徐州漢畫像石「百戲圖」商榷。輔仁國文學報,22,323-352。
  64. 瀧川龜太郎(200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器文(2021)。《中國神話的符號現象》,鍾宗憲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58,16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