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張愛玲的自畫像-《對照記》的圖文展演

并列篇名

Eileen Chang's self-portrait: The performance of text and image in Duizhao Ji

作者

黃安琪(Huang, An-Chi)

关键词

張愛玲 ; 對照記 ; 自畫像 ; 對照 ; Eileen Chang ; Duizhao Ji ; self-portrait ; contrast

期刊名称

靜宜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21 / 12 / 01)

页次

145 - 1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照記》是張愛玲生前的最後遺作,收錄54幀照片,涵蓋張愛玲四歲到五十八歲的攝像,以及親人、友人的留影,每幀照片都有附記,張愛玲說「也許在亂紋中可以依稀看得出一個自畫像來。」因此,《對照記》可說是張氏的圖文自傳,自傳和自畫像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職是,本文擬從張愛玲的舊作、傳記、書信,看張愛玲如何透過圖文展演「我是誰」,再從她對記憶的增刪改,探究其心理動機:「與自己和解」以及「與讀者(有距離的)聯繫」。

英文摘要

Duizhao Ji(對照記) is Eileen Chang's last legacy, including 54 photos, cover Eileen Chang' 4 years old to 58 years old records, as well as pictures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Each photo has a note. "Perhaps I can see a self-portrait through those messy photos and notes." Therefore, Duizhao Ji can be called a graphic autobiography.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those autobiography and self-portrait is to answer a question "Who am I?" Hence, this paper intends to see how Eileen Chang explores herself through her works, biography, and letters. Also by comparing the reality and her memory, delve into her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to see how Eileen Chang reconciliation with herself and connections with readers (by dist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黃璿璋(2016)。對照記:從《明室》的攝影現象學看張愛玲對老照相簿的視覺感知與想像。中外文學,45(1),167-194。
    連結:
  2. Barthes, Roland,Heath, Stephen(trans.)(1977).Image-Music-Text.New York:Hill and Wang.
  3. Barthes, Roland,許綺玲(譯)(1997).明室.臺北:臺灣攝影.
  4. Baudrillard, Jean,林志明(翻譯)(2018).物體系.臺北:麥田.
  5. Berger, John,Mohr, Jean,張世倫(譯)(2016).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臺北:麥田.
  6. Berger, John,吳莉君(譯)(2010).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
  7. Burke, Peter,楊豫(譯)(2008).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
  8. Crossley, Michele L.,朱儀羚(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
  9. Lassiter, Luke Eric,郭禎麟(譯)(2010).歡迎光臨人類學.臺北:群學.
  10. Lejeune, Philippe,楊國政(譯)(2001).自傳契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1. Rojas, Carlos,趙瑞安(譯)(2015).裸觀:關於中國現代性的反思.臺北:麥田.
  12. Rose, Gillian,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灣:群學.
  13. Satir, Virginia,吳就君(譯)(1993).心的面貌.臺北:張老師.
  14. Satir, Virginia,林沈明(譯)(1998).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臺北:張老師.
  15. Sontag, Susan,黃燦然(譯)(2010).論攝影.臺北:麥田.
  16. 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全國報刊索引》。
  17. 水晶(2000).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
  18. 司馬新(1999)。炎櫻細說張愛玲逸事。明報月刊,3 月號,28-31。
  19. 司馬新(1997)。張愛玲的今生緣。聯合文學,13(7),74。
  20. 司馬新,徐斯(譯),司馬新(譯)(1996).張愛玲與賴雅.臺北:大地.
  21. 仝冰雪(2017).中國照相館史 1859-1956.香港:商務印書館.
  22. 朱天文(2002).花憶前身.臺北:麥田.
  23. 江寶釵(1997)。嘆惜張愛玲。聯合文學,13(6),66-67。
  24. 宋以朗「ESWN Culture Blog 網站」
  25. 宋以朗(2015).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牛津:牛津大學.
  26. 李蓉(2010).中國現代文學的身體闡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27. 李歐梵(2006)。看張愛玲的《對照記》。江蘇大學學報,8(4),1-5。
  28. 周芬伶(1999).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
  29. 林伯賢(2006)。藝術欣賞理論基礎(三):傳記與自傳研究。藝術欣賞,2 月號,43-50。
  30. 林幸謙(2007).張愛玲:文學•電影•舞台.香港:牛津大學.
  31. 胡蘭成(1990).今生今世.臺北:三三出版.
  32. 夏志清(編)(2013).張愛玲給我的信.臺北:聯合文學.
  33. 高全之(2014).張愛玲學續篇.臺北:麥田.
  34. 高全之(2011).張愛玲學.臺北:麥田.
  35. 張子靜(資料提供),季季(整理撰寫)(2005).我的姊姊張愛玲.臺北:印刻.
  36. 張茂淵(2004)。流蘇與柳原的話。印刻文學生活誌,11,43-44。
  37. 張梅(2010)。從張愛玲《傳奇》的暢銷看《雜誌》的宣傳策略。編輯之友,4,107-109。
  38. 張愛玲(2014).惘然記.臺北:皇冠.
  39. 張愛玲(2016)。愛憎表。印刻文學生活誌,155,2-23。
  40. 張愛玲(2010).華麗緣.臺北:皇冠.
  41. 張愛玲(2010).對照記.臺北:皇冠.
  42.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宋以朗(編)(2010).張愛玲私語錄.臺北:皇冠.
  43.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宋以朗(編)(2020).紙短情長.臺北:皇冠.
  44. 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宋以朗(編)(2020).書不盡言.臺北:皇冠.
  45. 莊信正(2008).張愛玲來信箋註.臺北:印刻.
  46. 陳子善(2004)。發掘張愛玲四○年代史料隨想。印刻文學生活誌,11,33。
  47. 陳子善(2010).研讀張愛玲長短錄.臺北:九歌.
  48. 蔡昭儀(編)(2015).我的隱藏版:自畫像.臺中:臺灣美術館.
  49. 蔡登山(2014).重看民國人物.臺北:獨立作家.
  50. 蔡鳳儀(編輯)(1996).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
  51. 嚴志雄(2012).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臺北:中央研究院.
  52. 蘇偉貞(2011).長鏡頭下的張愛玲.新北:印刻.
  53. 蘇偉貞(編選)(2003).張愛玲的世界•續編.臺北: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