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訓詁的角度探討《莊子.人間世》「無門無毒」的「毒」字諸家訓解

并列篇名

Exploring the explanation of poisonous characters of "no door no poison" in The Human World in Zhuang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egesis

作者

陳紹慈(Chen, Shao-Tzu)

关键词

《莊子.人間世》篇 ; 無門無毒 ; 毒字訓解 ; 訓詁 ; Zhuangzi, human world ; no door no poison ; Poisonous explanation ; exegesis

期刊名称

靜宜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21 / 12 / 01)

页次

91 - 1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莊子.人間世》篇中,孔子教誨顏回「心齋」的處世之道那段,其中「無門無毒」作何解釋?歷來文人學者多從義理之學來作解說,因而眾說紛紜,尤其對「毒字表示何義」此一問題,至今仍無定論。本文從訓詁的角度,透過對諸家說法的述評,探求較正確適合的訓解。評論的準則及研究的方法有:若說為假借字,必須看聲韻是否相同或相近;若說為形近而誤,則須看古文字字形是否近似;以及此字義說解與上下文的文意、語氣能否銜接。著書立說者為了闡述自己的思想,常在文章中運用「句組」「段落」作鋪陳,「句組」「段落」屬於文章結構之法理,而解讀文章之法理當在傳統針對個別字詞的「形訓」「音訓」「義訓」之外,此種須綜觀文句之表達方式及段落之意涵的訓詁方式即為「文訓」。因此,除了上列三項在字句訓解方面較常見的方法之外,還有兩項評論的準則及研究方法:一項是通過對莊子在此節之主張說法(孔子教導顏回「心齋」的內容)的認識,瞭解此處「毒」字及「無門無毒」所要表達的意義為何;另一項是找出《莊子》書中有「無○無○」的語句,分析歸納出慣用語法,作為判斷的參考,然後根據這幾項準則來分析評論哪些說法可作為「毒」字的訓解。

英文摘要

In The Human World in Zhuangzi, Confucius revealed the "Heart fasting" way of life to Yanhui. There is a phrase "no door no poison" in this passage which has always been interpreted very broadly by scholars. In particular, 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on how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poison". This article pursues what may potentially be an appropriate interpretation for this phrase by reviewing its various readings by scholars. The guidelines for the review and the methods of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If "poison" is a borrowed graph, in order to verify the similarities, its sound, including initials and finals, must be examined. In addition to these three methods, which are frequently employed in explaining the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and exegesis, another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that has not been used by previous researchers when discussing this issue. This method is, firstly, to single out the phrases with the pattern of "No ○ No ○" in Zhuangzi, analyze these phrases to determine their deep structure, then, based on their deep structure, discern their semantics. Finally, through the four methods mentioned above, and with references made to the relevant ancient literature and the philosophy conveyed through The Human World in Zhuangzi.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邦雄(2006)。《莊子》心齋「氣」觀念的詮釋問題。淡江中文學報,14,16-29。
    連結:
  2. 周雅清(2013)。莊子的處世之道及其疑義辨析——以內七篇為討論的核心。興大中文學報,34,1-24。
    連結:
  3. 開放康熙字典 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http://kangxi.adcs.org.tw/kangxizidian
  4. (清)朱駿聲(1974).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
  5. (清)張玉書(編)(2010).康熙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6. (清)郭慶潘(編),(清)王孝魚(整理)(1991).莊子集釋.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
  7. (漢)馬融(1974).馬王易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8. 王叔岷(1994).莊子校詮.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9. 任玉函(2013)。漢語史分期及其相關問題。東南學術,243-248。
  10. 江勝遠(2009)。淺談訓詁方法的分類。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156-157。
  11. 宋子然(2006)。訓詁方法「隨文謀義」說略。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6-10。
  12. 李存智(2010).上博楚簡通假字音韻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3. 李勉(1990).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台北:台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袁長瑞(2000)。莊子《人間世》研究。哲學與文化,27(2),165-172。
  15. 張松輝(2004).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16. 張耿光(1991).莊子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
  17. 張默生(1993).莊子新釋.台北:天工書局.
  18. 陳冠學(1978).莊子新注(內篇).高雄:三信出版社.
  19. 陳鼓應(1986).莊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陸欽(1994).莊子通義.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1. 黃錦鋐(2007).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22. 楊柳橋(1991).莊子譯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楊鵬飛(2009)。論「心齋」的「虛」。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4,73-76。
  24.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開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開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共同開發的「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 的「漢字古今字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
  25.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開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開發)。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共同開發的「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 的「漢字古今音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yanbian
  26. 劉榮賢(2004).莊子外雜篇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27. 歐陽超,歐陽景賢(1992).莊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
  28. 簡光明(2009)。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莊學研究。諸子學刊,3,434-465。
  29.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0.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1.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2.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3.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4.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5.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6.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7.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8.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39.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0.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1.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2.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3.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4.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5.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6.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7. 嚴靈峰(編輯)(1974).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8.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49.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50.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51.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52.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53.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54.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
  55. 嚴靈峰(編輯)(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