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夢境與生活狀態之探究-以一位男性當兵及海外工作時期為例

并列篇名

Dreams and Living Condition-A Man's Dream Analysis During His Life as A Soldier and Worked Overseas

DOI

10.6308/JCPRC.201912_(33).0001

作者

陳增穎(Tseng -Ying Cheng);陳妤俐(Yu-Li Chen)

关键词

生活狀態 ; 男性 ; 海外工作 ; 當兵 ; 夢境 ; dreams ; living condition ; man ; soldier ; worked overseas

期刊名称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9 / 12 / 01)

页次

7 - 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男性在當兵後期、到海外工作,以及決定回到台灣為期一年的12個夢境,聚焦在夢者的夢境如何象徵生活的變化,並詮釋夢境內容的意義,找出夢境的主題。在本研究中,研究資料的蒐集有二:一為夢者的夢境紀錄,二為研究者與夢者的訊息對話內容。研究者以Hill之夢工作理論形成訪談方向,協同夢者一同對夢境象徵元素進行探討,再將其放至夢境當中去尋求可能之意義,與夢者生活做連結。研究結果先呈現夢者的夢境內容,經過夢境詮釋後發現,這些夢境反映出夢者的工作抉擇歷程、內在的情緒感受與想法、藉由夢境釋放壓力。夢境內容不僅與其當下遇到的難題有關,更是夢者長時間生活狀態的縮影。部份夢境內容也顯現出夢者的人際相處模式、人格特質以及處事態度。依據上述研究發現,本文建議透過談夢、探索夢的過程,可以快速地拉近與夢者的生活,也可得知許多平時互動中難以得知的訊息,甚至可以更加感受其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事件與心情。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12 dreams of a man during his life as a soldier and worked oversea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dream and living condition. The notes of dreams and intersubjectivity dialogue between the researcher and dreamer were the data used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s of the dreams. These dreams reflected the dreamer's work choice process, his inner emotions and thoughts, and release the pressure. The contents of dreams were not only related to current issues, but also the epitome of long-term life. Some dreams also showed the dreamer'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attern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ffair dealing attitude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ractitioners can understanding dreams' life by talking and exploring dreams,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the dreams revealed to get better knowing of the dreamer's feeling.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李燕蕙(2006)。夢在生死間─釋夢學與夢工作導論。生死學研究,4,163-204。
    連結:
  2. 張治遙、吳秀碧、程小蘋(2008)。童年開始的重複夢境分析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4,1-31。
    連結:
  3. 陳增穎(2003)。夢在哀傷諮商中的處理與運用。諮商與輔導,209,29-31。
    連結:
  4. Brand, S.,Beck, J.,Kalak, N. M.,Gerber, M.,Kirov, R.,Pühse, U.,Holsboer-Trachsler, E.(2011).Dream recall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leep, perceived stress, and creativity among adolescents.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49,525-531.
  5. Bulkeley, K.(1997).An introduction to the psychology of dreaming.Westpore, CT:Praeger.
  6. Denzin, N. K.,Lincoln, Y. S.(1998).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 CA:Sage.
  7. Domhoff, G. W.(1996).Finding meaning in dream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New York:Plenum.
  8. Garfield, P.(2001).The universal dream key: 12 most common dream: themes around the world.New York:HarperOne.
  9. Hall, C. S.(1966).The meaning of dreams.New York:McGraw-Hill.
  10. Hill, C. E.、田秀蘭譯、林美珠譯(2005)。夢工作:探索、洞察及行動的催化。台北市:學富文化。
  11. Krippner, S.、Bogzaran, F.、Carvalho, A. P.、易之新譯(2004)。超凡之夢:激發你的創意與超感知覺。台北市:心靈工坊。
  12. Schredl, M.,Hofmann, F.(2002).Continuity between waking activities and dream activities.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12,298-308.
  13. Stevens, A.、薛絢譯(2000)。大夢兩千天:一個人一輩子能做多少夢?。台北縣:立緒。
  14. Ullman, M.、汪淑媛譯(2007)。讀夢團體原理與實務技巧。台北市:心理。
  15. Weiss, L.(1986).Dream analysis in psychotherapy.New York:Pergamon Press.
  16. 王孟文(2011)。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7. 田美惠(2006)。夢的劇場─完形治療技術探討。諮商與輔導,247,10-14。
  18. 石麗如(2012)。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19. 朱惠瓊(2011)。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 江妍慧(2016)。台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21. 宋妍潔(2014)。台中市,亞洲大學。
  22. 李家慧(2009)。高雄市,樹德科技大學。
  23. 林正寰(2014)。台北市,臺北市立大學。
  24. 林孟怡(2013)。嘉義縣,南華大學。
  25. 邱桂珍(2012)。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26. 胡仁瀚(2001)。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27.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28.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29.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30. 高敬文(2002)。質的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31. 張治遙(2005)。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2. 張書豪(2011)。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3. 郭蕙寧(2014)。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4. 陳百芳(2009)。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35. 陳易申(2013)。花蓮市,國立東華大學。
  36. 陳增穎(2006)。Hill 認知─經驗夢工作的模式與技術。輔導季刊,42(2),36-44。
  37. 曾秀芳(2009)。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
  38. 游承瑄(2012)。南投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39. 黃玟珊(2010)。南投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40. 楊雯燕(2009)。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1. 詹杏如(2008)。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2. 劉心怡(2009)。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44. 鄭芳婷(2011)。花蓮市,國立東華大學。
  45. 盧世偉(2005)。台北市,輔仁大學。
  46. 蘇絢慧(2006)。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47. 蘇絢慧(2007)。喪慟夢。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48. 鐘文隆(2013)。嘉義縣,南華大學。
  49. 鐘雅綉(2009)。嘉義縣,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