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生意是門好文化?零售業的文化行銷策略與張力

并列篇名

Is Business Good Culture? Culturalized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Tensions in the Retail Industry

DOI

10.6157/2015.7(2).2

作者

王志弘(Chih-hung Wang);高郁婷(Yu-ting Kao)

关键词

商業文化 ; 文化行銷 ; 文化產業 ; 文化正當性 ; 夜市 ; commercial culture ; cultural marketing ; cultural industries ; cultural legitimacy ; night market

期刊名称

休閒與遊憩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卷2期(2015 / 12 / 01)

页次

41 - 8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臺灣零售業的文化行銷策略,即將特定元素予以文化化,藉以提升品質、意象和價值的促銷手法。文化策略改變了傳統零售業的世俗、落伍或貶抑評價,獲取了文化正當性,重塑了品味階序。但行銷式的文化仲介,也導致選擇性再現、物神化建構,從而與零售業文化的底蘊斷裂,掩蓋或挪移了商業文化在資本積累邏輯下的危機。本文歸納出時間導向的懷舊式情感體驗、空間導向的地方意象與產品故事,以及俗民魅力的美學圖案化等文化策略,並以由文明邊緣變身為觀光治理指標的夜市為例,討論作為生活方式與認同的文化,與作為行銷策略的符號文化之間的張力。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culturalized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the retail industry in Taiwan. Those strategies culturalize certain elements of the products to enhance the value therein.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originally downgraded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retailing is dubbed with refurbished cultural legitimacy. The orders of taste have also been thus remodeled. Yet, cultural images mediated through such marketing strategies also lead to sel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fetishistic construction. They actually break from commercial culture itself, and could hide or appropriate the crisis of retailing culture born under capital accumulation. These strategies include three categories, namely the temporal maneuver of nostalgic experiences, the spatially-based local images and stories, and the aesthetic patterning of the charisma of vulgar culture. A case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evolution of night markets is provided to discus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culture as life style and as identification, and the symbolic culture as marketing strateg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依倩(2010)。土懷舊與洋復古:當代臺灣流行媒介的歷史想像。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9,203-258。
    連結:
  2. 李依倩(2006)。歷史記憶的回復、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臺灣」圖像。新聞學研究,87,51-96。
    連結:
  3. 林榮泰、王銘顯、洪德仁、孫銘賢、孫俊彥(2006)。社區文化之創意產品設計模式─以北投溫泉精品計畫爲例。藝術學報,79,93-108。
    連結:
  4. 馬雅貞(2010)。人社群與地方社會的交融─從清代蘇州版畫看地方商業文化。漢學研究,28(2),87-126。
    連結:
  5. 馬群傑、陳亭卉(2010)。地方文化創意產業與地區文化行銷─以臺南市為例。海洋文化學刊,9,69-100。
    連結:
  6. 陳以玫、張宏政(2012)。農業產業文化新興節慶活動之意義與影響─以苗栗縣大湖鄉草莓文化季為例。嶺東學報,32,133-154。
    連結:
  7. 楊慕理(2009)。從符號學探究地方文化產業推廣之企業識別─以六甲居廣陶為例。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4(2),160-175。
    連結:
  8. 董士鴻、梁炳琨(2011)。建構懷舊地方─以高雄市懷舊餐廳「新臺灣的原味」為例。華岡地理學報,27,19-35。
    連結:
  9. 蔡明達、許立群(2009)。以懷舊觀點應用於地方文化產業行銷之探索性研究─以臺灣地方老街爲例。運動與遊憩研究,3(3),47-62。
    連結:
  10. 蕭至惠(2012)。懷舊廣告果真為銷售萬靈丹?─從集體懷舊觀點探討懷舊廣告對臺灣嬰兒潮世代的影響。行銷科學學報,8(2),117-146。
    連結:
  11. 戴有德、林濰榕、陳冠仰(2010)。襲產觀光中的懷舊情感是否需要真實性?兼論解說之調節角色。戶外遊憩研究,23(3),61-86。
    連結:
  12. 鍾政偉、陳妤庭、許曉萍(2012)。旅遊紀念品的形塑對地方經濟發展影響之研究。島嶼觀光期刊,5(3),13-34。
    連結:
  13. 韓秀利(2012)。文化、產業、觀光─九份飲食觀光環境研究。島嶼觀光期刊,5(4),24-44。
    連結:
  14. 簡雅慧、李杉峯(2008)。臺灣傳統花布運用於現代設計現象探討。商業設計學報,12,265-281。
    連結:
  15. 蘇恒安(2013)。跨界「混融」─岡山羊肉飲食文化的建構與再現。中國飲食文化,9(1),195-238。
    連結:
  16. 蘇恒安(2012)。特產節慶的神聖空間與觀光地方。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3,25-59。
    連結:
  17. 聯合報(1987a,7 月4 日)。有照業者不來無照攤販進占,觀光夜市走樣幾近黃昏市場。6 版。
  18. 鄭如意(1998,10 月28 日)。饒河街夜市將改頭換面重新出發:決統一規劃商店招牌、垂整牌樓增添新活力。中國時報,19 版。
  19. 秦德川(1980,4 月6 日)。萬華夜市改頭換面進軍國際觀光市場市府展開全盤重整計劃用整潔美觀歡迎觀光客。中國時報,6 版。
  20. 聯合報(1988,1 月16 日)。建成圓環何去何從﹖暫作觀光夜市美化﹗市府擬設地下街安置攤販。14 版。
  21. 蔡政欣(2002,7 月23 日)。永和樂華夜市打造全新風貌 將先進行電纜地下化、汙水排水系統重整、彩色柏油等。聯合報,18 版。
  22. 雷鳴(1994,8 月26 日)。違建十年樂華夜市拆了 昨天強制拆除過程順利將規劃設置觀光夜市。聯合報,14 版。
  23. 毛秋琴(1994,9 月10 日)。觀光夜市的災難。中國時報,13版。
  24. 聯合報(1987b,7 月4 日)。觀光夜市開張兩個月,南松山攤販按兵不動市府限期遷入否則取締。7 版。
  25. 王秋霖(1993,2 月19 日)。拆掉舊的換新裝業者營生將更得弖應手:羅東夜市脫胎換骨指日可待。中國時報,14 版。
  26. 林芳怡(1998,4 月9 日)。臺灣觀光獨賣好點。中央日報,23 版。
  27. 電影《雞排英雄》官方部落格(2011)。關於《雞排英雄》八八八夜市。取用日期: 2014 年10 月26 日,http://nightmarkethero.pixnet.net/blog/post/42114264。
  28. 陳建任(2002b,9 月13 日)。超商便當帶動觀光熱阿里山奮起湖紅起來。民生報,CR2 版。
  29. 陳建任(2002a,6 月27 日)。阿里山鐵路便當走向全國地方傳統風味進入超商系統。民生報,CR4 版。
  30. 掌生穀粒(2014)。品牌精神。取用日期:2014 年11 月7 日,http://www.greeninhand.com/。
  31. 江俊亮(1998,10 月22 日)。林金城要讓便當王國再飄香:奮起湖登山食堂當年日理兩千個便當創世人之子將重振江山。中國時報,19 版。
  32. 許麗珍(2002,5 月24 日)。臨江街夜市今亮麗出擊 全新鋪面、統一招牌、兼具消安達國際觀光夜市水準。聯合報,19 版。
  33. 鮮芋以(2014)。品牌故事。取用日期:2014 年11 月7 日,http://www.meetfresh.com.tw/。
  34. 中央日報(1987,5 月12 日)。饒河觀光夜市開業人潮如織前途看好南松山百餘攤販拒遷人。6 版。
  35. Adorno, Theodor,Horkheimer, Max(1979).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London:Verso.
  36. Amin, Ash(Ed.),Thrift, Nigel(Ed.)(2004).The Blackwell cultural economy reader.Oxford:Blackwell.
  37. Anheier, Helmut K.(Ed.),Isar, Yudhishthir Raj(Ed.)(2008).The cultural Economy.London:Sage.
  38. Booth, William James(1994).On the idea of the moral economy.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8(3),653-667.
  39. Bourdieu, Pierre(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0. Coombe, Rosemary J.(2005).Legal claims to culture in and against the market: neoliberalism and the global proliferation of meaningful difference.Law, Culture and the Humanities,1(1),35-52.
  41. du Gay, P.(Ed.),Pryke, M.(Ed.)(2002).Cultural economy.London:Sage.
  42. Hesmondhalgh, David(2002).The cultural industries.London:Sage.
  43. Lash, Scott,Urry, John(1994).Economies of signs & space.London:Sage.
  44. Mackeod, Donald(2006).Cultural commodification and tourism: a very special relationship.Tourism Culture & Communication,6(2),71-84.
  45. Panitch, Leo(Ed.),Leys, Colin(Ed.)(2002).A world of contradictions: the socialist register.London:Merlin.
  46. Richards, Greg (Ed.)(2001).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European tourism.Wallingford:CABI.
  47. Sayer, Andrew(2000).Moral economy and political economy.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61,79-103.
  48. Scott, Allen J.(2001).Capitalism, citi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symbolic forms.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6(1),11-23.
  49. Scott, Allen J.(2000).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 essays on the geography of image-producing industries.London:Sage.
  50. Thompson, J. B.(Ed.)(1991).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Cambridge, UK:Polity Press.
  51. Williams, Raymond(1983).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London:Fontana Press.
  52. 丁雅玲(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壠,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
  53. 大臺灣旅遊網公司(2013)。全臺夜市走透透:旅遊必逛夜市吃喝玩樂大募集。臺中:大臺灣旅遊網。
  54. 王明元、陳慧貞(2009)。主題餐廳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經營成功因素之探討─以高雄懷舊餐廳爲例。商業現代化學刊,5(2),55-69。
  55. 王聞淨(2009)。臺灣農產品產銷履歷驗證制度之建構與未來展望。農業生技產業季刊,16,17-24。
  56. 王禮智(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
  57. 朱文浩、陳星平、林宗佑、黃博謙、周哲緯、韓為勳(2013)。懷舊技藝創新商品設計─以「雲林虎尾捏麵人系列公仔」為例。臺灣首府大學學報,4,85-103。
  58. 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
  59. 宋郁玲、宋承恩(2012)。彰化師大商圈觀光夜市的在地性想像與真實。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9,25-44。
  60. 范綱皓(2012)。空間、文化與社區:再探師大夜市爭議。文化研究雙月報,125,163-168。
  61. 孫智綺譯、Bonnewitz, Patrice(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
  62. 孫詩怡(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63. 徐正光編、林美容編(1999)。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臺北:中研院民族研究所。
  64. 馬敏(2001)。商人精神的嬗變─近代中國商人觀念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65. 張家瑋(2004)。十六至十七世紀明代商業社會與文化變遷。新北大史學,2,125-140。
  66. 許杏蓉、林大鈞(2006)。地方文化特色應用於特產包裝設計之研究─以淡水鎭特產包裝設計為例。造型藝術學刊,2006年度,91-111。
  67. 郭晉相(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68. 黃逸毅(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
  69. 楊淑燕(2013)。夜市美味小吃。新北市:三藝文化。
  70. 董珮君、鄭居庭、林峰瑩(2012)。尚讚!臺灣味夜市小吃128攤。新北市:漢湘文化。
  71. 董珮君、鄭居庭、林峰瑩(2013)。記憶中不變的味道:讓你念念不忘的臺灣夜市小吃老店。新北市:Green Life 文化。
  72. 臺灣文獻館(2005)。古情綿綿:老臺灣箃仔店特展專輯。南投:臺灣文獻館。
  73. 劉政良、楊華志、李哲松(2013)。超好吃夜市滷味。新北市:源樺。
  74. 鄭元魁、黃義隆(2006)。夜市小吃DIY。新北市:生活品味。
  75. 蕭郁慧(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76. 戴伯芬(1994)。誰做攤販?─臺灣攤販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77. 謝文哲(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78. 謝佳宇(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市,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