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民中學教師衝突研究:以一所公立國民中學為例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Conflict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A Case Study of a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

DOI

10.6713/BEEM.201101_(7).0003

作者

楊孟勳(Meng-Hsun Yang)

关键词

哈伯瑪斯 ; 溝通行動理論 ; 衝突 ; Harbermas ;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 ; Conflict

期刊名称

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11 / 01 / 01)

页次

55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教育的現場,學校教師們如何合作戮力提供學生最佳的教育一直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課題。因此,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為研究途徑,以哈伯瑪斯(Harbermas)之「溝通行動理論」作為基礎,試圖依行動研究理念以瞭解、解決教學所遭遇問題為研究旨趣,分析研究者接觸到之國民中學教師在處理學生事件時發生的衝突,並研究如何運用溝通行動理論來解決衝突。 首先,對於衝突與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進行研究並論述;其次,分析研究者接觸到的教育現場中行政人員、導師與專任教師處理學生事務時之衝突;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英文摘要

In Leaching scene, how to cooperate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the best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reason, the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is qualitive. The base of this research is Habermas's communication action theory. Try to analysis the conflict which happens when teachers solve students' questions. And research how to manage the conflict by applying the communication action theory. First, research and discuss the contents of conflict and Habermas's communication action theory. Second, analysis th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bing up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Dunnette, M. D.(ed.)(1976).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2. Habermas, J.,McCarthy, W. A.(trans.)(1981).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2).Boston:Beacon Press.
  3. Hanson, E. M.(1991).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Boston, MA:Allyn & Bacon.
  4. Pondy, L. R.(1967).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 model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2(2),296-320.
  5. 何坤隆、鄭芬姬(2005)。溝通與協商─理論與實務。台北:新陸書局。
  6. 利一奇(2004)。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在同儕教練實施上的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60,70-78。
  7. 李敏(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8. 林振中(2006)。Habermas之溝通行動理論在營造和諧校園的應用探討。中等教育,57(3),62-77。
  9. 邱怡瑛(2004)。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教學歷程中對教師之啟示。教育研究(高師),12,169-178。
  10. 柯進雄(2000)。學校行政領導。台北:商鼎。
  11. 胡愈寧(2005)。溝通與表達。台北:華立書局。
  12. 胡夢鯨(1993)。Habermas的溝通行動理論探微:貢獻與限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4(1),33-70。
  13. 張德銳(1994)。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14. 張臻萍(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15. 張鍠焜(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16. 張鐸嚴(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17.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18. 陳嬿如(2006)。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對學校溝通的啟示。教育研究,14,1-12。
  19. 陳議濃(2003)。從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談教育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1
  20. 黃宗顯(1988)。哈柏瑪斯溝通行動理論及其在國民小學行政溝通的啟示。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8,125-153。
  21. 鄭宏財(2002)。良好的學校行政溝通─從哈柏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45,88-96。
  22. 鄭杏玲(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3. 簡麗賢(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