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極限運動與刺激尋求關係之研究

DOI

10.29679/VJ.200907.0016

作者

王耀明;蘇俊雄;鄭秀琴

关键词

極限運動 ; 刺激尋求

期刊名称

萬能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09 / 07 / 01)

页次

239 - 2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希望瞭解藉由參與極限運動者在刺激尋求之追求刺激冒險(TAS),不爲社會接受行爲(Dis),經驗尋求(Es),厭倦感受性上(Bs),探討此四個變項間的差異,並分析參與極限運動與刺激尋求的關係,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進而提供學術、訓練及應用參考。本研究之結果1.印證不同人口統計變項與刺激尋求在性別、職業、教育程度有不同差異存在。2.研究結果也發現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從事運動經驗上有部份顯著差異,顯示極限運動的特性是以男性青少年爲主力參與的活動,獨立自主性高有自己的想法,家庭收入許可,是敢花錢消費力強的族群。3.透過刺激尋求量表發現不同運動型態在刺激尋求上有顯著差異,極限運動組在刺激尋求上皆高於休閒運動組。經分析歸納上述結論,提出以下之建議:1.擴大及強化參與極限運動主群體的行銷方式、2.落實兩性之平權教育提供女性極限運動相關資訊以提高參與行爲、3.專業教練的培訓及活動的舉辦。

主题分类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工程學 > 工程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極限運動網(2004),http://www.justsports.net.tw/extreme/abou_extreme
  2. Arnett, J.(1996).Sensation seeking, aggressiveness, and adolescent reckless behavior.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6),693-702.
  3. Arnett, J.(1994).Sensation seeking: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and a new scal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6(2),289-296.
  4. Cronin, C.(1995).Construct validation of the 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 adventure scale among female college students.Meo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8,3-8.
  5. Deschryver, M, A.(1993).Hofstra University.
  6. Galloway, G.,Lopez, K.(1999).Sensation seeking and attitudes to aspects of national parks: A preliminary empirical investigation.Tourism Management,20,665-671.
  7. Gilchrist, H.,Povey, R.,Dickinson, A.,Povey, R.(1995).The sensation seeking scale: Its use in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choosing "adventure holiday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4),513-516.
  8. Goma-I-Freixanet, Montserrat(1995).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aspects of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2),125-134.
  9. Greene, K.,Krcmar, M.,Walters, L. H.,Rubin, D. L.,Jerold, L. Hale(2000).Targeting adolescent risk-taking behaviors: The contributions of egocentrism and sensation-seeking.Journal of Adolescence,23,439-461.
  10. Kerr, John H.,Svebak, Sven(1989).Motivational aspects of preference for, and participation in, ‘risk’ and ‘safe’ spor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0(7),797-800.
  11. Pizam, A.,Reichel, A.,Uriely, N.(2002).Sensation seeking and tourist behavior.Journal of Hospitality & Leisure Marketing,9(3/4),17-33.
  12. Rowland, G.,Franken, R. E.,Harrison, K.(1986).Sensation seek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sporting activities.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8,212-220.
  13. Wagner, M. K.(2001).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substance abuse and risk taking, sensation-seeking, anxiety sensitivity, and self-reinforcement.Addictive Behaviors,26,115-120.
  14. Wahlers, R. G.,Etzel, M.J.(1985).Vacation preference as a manife station of optimal sti mulation and life styleex perienc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7(4),283-295.
  15. Zuckerman, M.(1979).Sensation seeking: Beyond the optimal level arousal.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6. 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2004)。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2004),極限運動:台灣極限運動發展環境。
  17. 吳明隆(2003).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18. 吳靜吉,楊蕢芬(1988)。刺激尋求動機與創造力、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8,189-216。
  19. 李家梵(2002)。台灣極限運動場使用者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桃園縣:
  20. 李鏡興(2002)。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21. 邱皓政(1992)。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
  22. 徐吉春(200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23. 張如柏(1993)。刺激尋求的概念。南投學報,5,85-92。
  24. 張秀慧(2001)。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5. 郭燿男(1995)。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26. 陳麗華(1991)。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27. 彭文立(2002)。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28. 曾育貞(2001)。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29. 程紹同(2000).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台北市:漢文書店.
  30. 黃松釧(2004)。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31.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32. 黃德祥(1996)。青少年刺激尋求、社會能力與犯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9,1-27。
  33. 黃麗蓉(200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34. 劉蓮儀(1992)。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35. 潘秉松(2001)。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36. 鄧建中(2002)。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2024)。高風險運動參與與述情障礙之關係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3(1),8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