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萬能科技大學104學年度大一新生健康體適能現況研究

作者

張家鳳;李文益

关键词

大一新生 ; 健康體適能

期刊名称

萬能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16 / 07 / 01)

页次

97 - 10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萬能科技大學104學年度入學之日間部四技一年級新生之健康體適能狀況,以作為日後體育課程的規劃與編排之參考。以104學年度入學之日間部四技一年級新生,在剔除身體不適測驗之學生後,計有男生694人、女生628人為研究對象。採用教育部頒訂之體適能測驗方法,檢測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8.0版套裝軟體統計分析處理後,獲得下列二項主要結論:一、本校男生之BMI值為23.12±4.99、女生之BMI值為21.15±4.21,雖均屬於「正常範圍」,但男生有25.50%,女生有15.13%屬於「肥胖」等級,且有逐年上升趨勢。二、本校男、女新生在肌肉適能(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檢測成績表現上,趨近於全國大專院校學生體適能常模,是所有檢測成績表現較佳的;而在柔軟度(坐姿體前彎)檢測成績表現上,不論男、女新生都有超過四成以上學生是屬於「請加強」等級;在下肢瞬發力(立定跳遠)和心肺適能(1600/800公尺跑走)二項檢測成績表現上,不論男、女新生更有超過六成學生是屬於「請加強」等級。因此,應在體育課程的編排上,針對學生體適能要素不足部分加以訓練與改善。

主题分类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工程學 > 工程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李文益(2015)。萬能科技大學 103 學年度大一新生健康體適能現況研究。萬能學報,37,235-248。
    連結:
  2. 洪嘉文(2007)。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中華體育季刊,21(1),39-50。
    連結:
  3. 陳全壽,劉宗翰,張振崗(2004)。我國體適能政策指標之建議。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1-11。
    連結:
  4. 陳明坤,張世沛(2006)。探討游泳教學課程對大學生身體組成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4,107-116。
    連結:
  5. 陳明坤,黃憲鐘,趙中驥,許家得(2010)。國立中興大學97學年度大一新生學生健康體適能現況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0,15-24。
    連結:
  6. 陳麗玉(2001)。運動介入及飲食教育對肥胖兒童健康體能與血脂值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30,267-277。
    連結:
  7. 黃憲鐘,許銘華,許家得(2008)。國立中興大學96學年度學生健康體適能現況研究。興大體育學刊,9,25-34。
    連結:
  8. (1997).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9.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199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and medicine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Philadelphia:Lea & Febiger.
  10. Hansen, D.,Dendale, P.,Berger, J.,Van L.,Luc, J. C.,Meeusen, R.(2007).The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fat-mass loss in obese patients during energy in take restriction.Sports medicine,37(1),31-46.
  11. Miles, D.S.(1991).Weight control and exercise.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10(1),157-169.
  12. Young, J.C.(1995).Exercise Prescrip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metabolic disorders.Sports Medicine,19(1),43-54.
  13. 方進隆(2005)。體適能推展與全人健康理念。國民體育季刊,34(3),78-83。
  14. 方進隆(1998)。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季刊,12(3),70-77。
  15. 方進隆(1995)。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35,62-69。
  16. 王桂圓(1998)。技擊運動員的體脂肪及身體質量指數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3(下),327-363。
  17. 王敏男(2002).體適能教學.台南市:秋雨.
  18.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促進健康體能的方法,2010年9月4日,取自: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Them_Show.aspx?Subject=200712250028&Class=2&No=200712250165。
  19. 吳慧君(1999).運動能力的生理學評定.台北:師大書苑.
  20. 李文益(2003)。不同身體組成對健康體適能之影響研究。萬能商學學報,8,301-310。
  21. 李素箱,徐志輝(2002)。大學生體格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中興、朝陽大學學生為例。興大體育學刊,6,73-80。
  22. 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23. 洪基庭,康龍豐,洪煌佳(2009)。大專劍道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4,79-92。
  24. 教育部(2000)。大專院校體適能發表會。國民體育季刊,29(3),85-89。
  25. 教育部(2005)。教育部(2005)。亞洲區體適能檢測推廣策略高峰會議。台北市。
  26. 教育部(1999)。,台北:教育部。
  27. 許振明(2008)。學校體適能政策推動與計畫執行之回顧與前膽。學校體育,15(5),30-36。
  28. 陳俊忠(1993)。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一年度研究計畫行政院衛生署八十一年度研究計畫,行政院衛生署。
  29. 楊忠和(2003)。讓規律運動族成為台灣最大族群。九十二年度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鑑研討會,屏東市:
  30. 鄭元順(2005)。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