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聲音,歌與文化記憶-以台灣當代作曲家之作品為例

并列篇名

Sound, Song and Cultural Memory-Examples from the Work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omposers

DOI

10.29873/GMJ.200905.0006

作者

連憲升(Hsien-Sheng Lien)

关键词

聲音 ; 歌 ; 旋律 ; 陌生化 ; 文化記憶 ; 台灣當代音樂 ; Sound ; Song ; Melody ; Defamiliarization ; Cultural memory ;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usic

期刊名称

關渡音樂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9 / 05 / 01)

页次

87 - 11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二十世紀以來,台灣的音樂創作自始即存在著「現代」與「傳統」這兩個精神向度的追求,作曲家們無不努力地運用他們習自日本或歐美先進國家的各種音樂語彙和技法來表現其個人情感與審美理念。無論是採用古典調性、調式語法,二十世紀的多調性、非調性、十二音音列語言,或電子音響等音樂新科技,素樸的民歌與傳統音樂素材始終仍是大多數台灣作曲家們從事創作活動時的寫作材料和靈感來源。作曲家或直接引用民歌旋律,或將民歌素材加以發展、變形,或從傳統音樂中擷取富於鮮明文化色彩的要素-如五聲音階、樂器音色、人聲等-來表達他們的文化認同,透過抽象的聲音組合來喚起聽者的情感共鳴與文化記憶。本文首先藉由日本當代作曲家細川俊夫在討論武滿徹作品時對於「歌」的界定,指出當代音樂中「聲音」〔sound〕與「歌」〔song〕的界限已趨模糊。其次本文將透過半個世紀以來幾部風格迥異的音樂創作來呈現台灣作曲家們如何藉由各種音樂語言與現代作曲技法來賦予民歌、傳統音樂素材,乃至於這些作曲家生活週遭隨處可聞的音調或音響以嶄新的生命和面貌。藉由各種傳統或西方樂器、人聲乃至於電子音響與電腦科技,這些音樂作品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非但以「聲音」和「歌」的多樣組合、變形與發展參與塑造了台灣人的文化記憶,也呈現了台灣當代音樂創作之「傳統」與「現代」、「現代」與「後現代」並存的現象。

英文摘要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re have always been two spiritual dimensions in Taiwan's history of musical creation: the pursuit of modernity and the enlivenment of tradition. Almost all Taiwanese composers have made a great deal of effort to present their personal feelings, particular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through different musical languages and techniques learned from Japa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No matter what kinds of languages or techniques they use: tonal or modal, polytonal or atonal, serial or electroacoustic, Taiwanese folksongs and traditional musical materials always inspire them in their creations. They directly quote, transform, or develop the melodies of folksongs in their works, and sometimes draw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such as pentatonic scale, vocal declamation, and instrumental timbre from traditional musical materials, employing them to enrich their works and evoke the listener's subconscious cultural memory.In this article, we will first present the discourse of Japanese composer Toshio Hosokawa on the music of Tôru Takemitsu to show that the boundary between ”sound” and ”song” in contemporary music has become obscure. Then, by analyzing the works of some Taiwanese composers, we will illustrate how they enliven traditional folksongs and musical materials using different styles and techniques. Whether written for Western or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chorus or computer music, these works not only penetrate the cultural memory of the people in Taiwan, but also presen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Taiwanese music: the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s well as the coexistence of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嚴福榮(2006)。音響多元化的思維─盧炎大提琴獨奏曲《歌》的探究。關渡音樂學刊,5,1-24。
    連結:
  2. 劉興欽口述、林少雯紀錄整理,〈夜半吹笛按摩人〉,《人間福報》電子報2008年7月17日
  3. 台北愛樂合唱團,《台灣原住民組曲馬蘭姑娘》,唱片編號TPC-003,1997
  4. 潘皇龍,《潘皇龍管弦樂作品~花甲回顧展》,唱片編號PAN2005,2005
  5. 連憲升,〈四部鋼琴作品與盧炎師悠靜的內心歌詠〉,「盧炎教授七五華誕慶生音樂會」節目解說序言, 2005 年11月 20日於十方樂集。
  6. 趙菁文,《天倪》﹝為打擊樂、電聲與國樂團﹞解說,台北市立國樂團「科幻北市國」音樂會節目手冊,2009年3月7日。
  7. 趙菁文,《天倪》解說,「 00 國際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8. 台北愛樂合唱團,《錢南章那魯灣台灣原住民合唱交響曲》專輯,公共電視製作,2009年9月1日
  9. 吳榮順,《布農族之歌台灣原住民音樂紀實1》,唱片編號TCD-1501,風潮有聲出版公司,1992
  10. Nattiez, Jean-Jacques(éd.)(1993).Le Combat de Chronos et d'Orphée.Paris:Christian Bourgois editeur.
  11. Nattiez, Jean-Jacques(éd.)(2003).Musique du XXe Siécle, Musiques-Une Encyclopédie pour le XXIe Siècle.Paris:Actes Sud/Cite de la Musique.
  12. Nattiez, Jean-Jacques(éd.)(2007).L'Unité de la Musique, Musiques-Une Encyclopédie pour le XXIe Siècle.Paris:Actes Sud/Cite de la Musique.
  13. Nattiez, Jean-Jacques(éd.)(2005).Musique et Culture, Musiques-Une Encyclopédie pour le XXIe Siècle.Paris:Actes Sud/Cite de la Musique.
  14. Nattiez, Jean-Jacques(éd.)(2004).Les Savoirs Musicaux-Une Encyclopédie pour le XXIe Siècle.Paris:Actes Sud/Cite de la Musique.
  15. Rivkin, Julie(ed.),Ryan, Michael(ed.)(1998).Literary Theory: An Anthology.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16. Wu, Ting-Lien(1987).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7. 大江健三郎、王成譯(2008)。小說的方法。台北:麥田。
  18. 余錦福(2000)。泰雅族古調音樂之形貌與文化意義。「第三屆原住民訪問研究者」成果發表會議論文集
  19. 余錦福(1998)。祖韻新歌【台灣原住民民謠100首】。屏東:台灣原住民原緣文化藝術團。
  20. 吳丁連(2007)。《動中之靜,靜中之動I》樂曲解說。2007國際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21. 呂鈺秀(2003)。台灣音樂史。台北:五南書局。
  22. 李娓娓(2000)。許常惠鋼琴獨奏曲賦格三章/「有一天在夜李娜家」作品分析及演奏詮釋之研究。台北:逸雲藝術。
  23. 明立國(1987)。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 but but)之發微。中國民族音樂學會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4. 武滿徹(1987)。夢と數。東京:Riburoport。
  25. 長木誠司編、樋口隆一編(2000)。武滿徹音の河のゆくえ。東京:平凡社。
  26. 細川俊夫(1997)。魂のランドスケープ。東京:岩坡書店。
  27. 許常惠(1983)。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百科文化。
  28. 許常惠(1982)。巴黎樂誌。台北:百科文化。
  29. 連憲升(2007)。從《丟丟銅仔》到《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試談呂泉生早期的民歌編曲、歌謠創作和他的鄉土與族群關懷。台灣音樂研究,5,47-75。
  30. 連憲升(2008)。延遲與選擇─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年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台灣音樂研究,7,89-124。
  31. 連憲升(1999)。從《昨自海上來》到《葬花吟》。音樂研究學報,8,208-233。
  32. 陳漢金(2001)。音樂獨行俠馬水龍。台北:時報。
  33. 陳黎(1999)。盧炎冷艷的音樂火焰。台北:時報。
  34. 趙菁文(2008)。由文化素材與電子音樂技巧探討我近期的音樂創作。台北:小雅音樂。
  35. 劉健(2007)。算法作曲及分層結構控制。電子音樂創作與研究文集,上海:
  36. 潘皇龍(1995)。音響意境音樂創作的理念。藝術評論,6,117-136。
被引用次数
  1. 吳玲宜(2011)。臺灣音樂新意象─潘皇龍《東南西北Ⅴ》古箏與絃樂四重奏。關渡音樂學刊,14,6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