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北管與琉球御座樂之關係探討

并列篇名

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eiguan in Taiwan and Uzagaku in the Ryukyu Islands

作者

潘汝端(Ju-Tuan Pan)

关键词

北管 ; 十三音 ; 御座樂(琉球宮廷音樂) ; 問卜 ; 昭君和番 ; Beiguan ; Shisanyin ; Uzagaku (Ryukyuan Court Music) ; Wenbu ; Zhajungefan

期刊名称

關渡音樂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5 / 07 / 01)

页次

7 - 3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透過與周邊鄰國間的冊封、朝貢,相互建立一種友善往來的邦交體制,這不僅鞏固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政治上的秩序,也促進國家間在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明清時期的琉球,向西對中國進行朝貢、接收冊封,中國傳統戲曲與音樂亦隨著進入這個海上王國,並就此落地發展。後來又因薩摩藩的入侵,日方也開始要求琉球每逢國王即位或日本將軍有所更替時,都要派遣使者前往祝賀。這種使節的日本之行,在當時稱為「上江戶」(江戶上り),日方並要求琉球在上江戶時所表演的節目要具有異國特色,而這樣的異國風情,便展現在琉球派遣團所表演的中國戲曲與音樂節目之上。從港岸到目的地行走時,所演奏的是「路次樂」(ろじがく,Rozigaku),即我們所熟知的傳統鼓吹樂隊,進入廳堂後所演奏的,則是「御座樂」(うざがく,Uzagaku),其內容包括戲曲與音樂兩部份。就知見文獻比對,包括〈問卜〉(或稱“古囉囉”)、〈昭君和番〉、〈打花鼓〉及若干像是【數落】、【雙疊翠】⋯等劇目或曲目,皆出現在琉球御座樂與臺灣北管所保存的抄本當中。其次,在「上江戶」所見的戲曲表演記錄中,發現〈問卜〉(或稱“古囉囉”)和〈昭君和番〉這兩者與北管戲曲有關。透過文字記載的比對,〈古囉囉〉或〈古囉〉,即是北管古路戲曲中常見的劇目〈韓信問卜〉,但目前只見到一個版本與北管的整齣內容接近,其餘版本從表演人員組成的記錄上,可發現它在琉球的表演中已經從原本的戲曲形式轉化為單純的一首清唱歌樂。相較於〈問卜〉產生的變化,〈昭君和番〉則比較保持原來戲曲的樣貌,不但在文字記錄上仍處於戲曲劇本的外形,在繪卷中所出現的表演形象,及記錄中所見的表演分工,都證明了〈昭君和番〉仍保有戲曲展演的屬性。除了這兩齣在劇本內容上與北管的版本接近外,在琉球所見其他傳自中國的戲曲劇本中,甚至出現【平板】、【流水】一類唱腔的書寫,也都得以證明彼此間在戲曲聲腔的源流上是有所關聯的。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獻、曲譜、繪卷為基本材料,透過歌詞及口白等文字上的比對、相同曲牌名稱的考證、演出資訊與繪卷形象的參照,來證明御座樂與臺灣北管在音樂傳播上的關係。

英文摘要

The conferring of titles and the acceptance of tribute were systems once adopted by China to establish friendly relationships with neighboring countries. As a result, China's traditional theaters and music were introduced to the nearby islands and music styles were established. After the Satsuma Domain of Japan invaded the Ryukyu Islands, the Ryukyu Kingdom was requested to send delegations to Japan whenever a new emperor or shogun took power. Such missions were referred to as "Edo nobori"(上江戶). The delegation was required to offer some exotic performances, which were most frequently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operas. The delegation played Rozigaku(路次樂) on its way from the landing port until arriving at the location of the ceremony. It was a 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ching music. Upon entering the hall of celebration the delegation would perform Uzagaku(御座樂). According to ancient documents,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and music were performed during the Uzagaku performances. In records related to the Edo nobori event, the titles of "Wenbu" (問卜) and "Zhaojunhefan" (昭君和番) were discovered; these two titles are related to Beiguan operas. So far only one version of "Wenbu" of the Uzagaku has been found to closely resemble a complete version of "Wenbu" in Beiguan. The other versions of "Wenbu" showed that the performances had evolved from the opera style into those in which only one singer appeared. Compar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Wenbu", the performance of "Zhaojunhefan" in the Edo nobori event was presented in its original opera style. This study examines historical documents, manuscripts, emaki paintings, lyrics, narrations, names of titles, performance documentations, and prov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Uzagaku and Beiguan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潘汝端(2010)。北管細曲所見之南詞類曲目初探。關渡音樂學刊,12,29-56。
    連結:
  2. 潘汝端(2008)。北管細曲〈昭君和番〉聯套之文本與音樂結構初探。關渡音樂學刊,9,45-90。
    連結:
  3. 林水金,《北管細曲、戲曲手抄本》(抄錄年代不詳,林水金提供)。
  4. 葉美景,〈問卜、和番〉,《北管戲曲手抄本》多冊(抄錄年代不詳,葉美景提供)。
  5. 何旺全,〈和番〉,《北管戲曲手抄本》多冊(抄錄年代不詳,詹文贊提供﹚。
  6. 賴木松,《北管細曲手抄本》(抄錄年代不詳,賴木松提供)。
  7. 梨春園,〈和番〉,《北管戲曲手抄本》(抄錄年代不詳)。
  8. 和樂軒,〈問卜、和番〉,《北管戲曲手抄本》(抄錄年代不詳,鄭夏苗提供)。
  9. (1987)。善本戲曲叢刊。臺北:學生書局。
  10. 林登雲編輯,1928,《典型俱在》石印曲本。嘉義:新港鳳儀園。
  11. 玉如意,《北管細曲手抄本》(抄錄年代不詳,彰化鹿港黃種煦藏,呂錘寬提供)。
  12. 鎌倉芳太郎,1916,《唐歌唐躍集》,收於沖繩縣立藝術大學附屬圖書‧藝術資料館藏《鐮倉芳太郎資料‧鐮倉筆記54》,p.543-551。日本:內閣文庫藏書。
  13. 鄭夏苗,〈問卜、和番〉,《北管戲曲手抄本》(抄錄年代不詳,鄭夏苗提供)。
  14. 早川純三郎(編),國書刊行會(編),1912-1913,(明治45年─大正2年)《通航一覽》。東京市:國書刊行會。
  15. 山内盛彬(1959)。琉球の藝能史。東京市:民俗藝能全集刊行會。
  16. 王州、王耀華(2011)。清代福州、泉州和它們周邊地區的傳統音樂種類及其與琉球音樂的關係。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1(4),221-227。
  17. 王耀華(2003)。琉球御座樂與中國音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8. 矢野輝雄、金秋譯(1994)。琉球對中國音樂的吸收。中國音樂,1994(4),54-56。
  19. 吳秀櫻(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20. 呂錘寬(2011)。北管音樂。臺北:晨星出版社。
  21. 李婧慧(2012)。根與路─臺灣北管與日本清樂的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2. 沖縄県立博物館‧美術館(2008)。琉球使節、江へ行く~琉球慶賀使謝恩使一行二、〇〇〇キロの旅絵巻。日本:沖??立博物館‧美術館。
  23. 沖縄県商工労働部観光文化局文化振興課(2001)。御座─御座楽復元研究会調查研究報告書。日本:沖??商工??部?光文化局文化振興課。
  24. 沖縄県商工労働部観光文化局文化振興課(1997)。御座─御座楽復元研究会調查研究報告書。日本:沖??商工??部?光文化局文化振興課。
  25. 林維儀(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
  26. 板谷彻、張志凡譯(2009)。關於唐躍。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6),14-24。
  27. 板谷彻、細井尚志、張志凡譯(2009)。關於琉球劇文和解。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6),10-13。
  28. 松浦靜山、中村幸彥校訂、中野三敏校訂(1979)。甲子夜話‧續篇。東京:平凡社。
  29. 首里城公園がき部事業課調查展示係編(2014)。琉球楽器楽曲調查業務報告書:清代福州の音 ─琉球への影響。日本:一般財?法人沖美?島財。
  30. 宮城栄昌(1982)。琉球使者の江戸上り。日本:第一書房。
  31. 張新聯編(2002)。泉港北管音樂。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32. 張福海(2009)。關於“琉球劇文和解”五個腳本的劇種歸屬問題。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6),38-45。
  33. 御座楽復元演奏研究会(1997)。御座楽楽譜集。日本:沖??文化環境部文化振興課。
  34. 御座楽復元演奏研究会(2007)。御座楽の復元に向けて─調查と研究。日本:御座?復元演奏研究?。
  35. 曹路生(2009)。關於“琉球劇文和解”考證的幾個問題。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6),35-37。
  36. 細井尚志、張志凡譯(2009)。關於琉球上演的中國戲劇。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6),25-30。
  37. 喜名盛昭、岡崎郁子(1984)。沖縄と中国芸能。日本:???社。
  38. 楊桂香(2002)。檢視沖繩與長崎中國音樂之流變─以明清俗曲“打花鼓為例。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1(2),13-15。
  39. 葉長海(2009)。琉球演藝初識。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9(6),31-34。
  40. 劉富琳(2000)。明清時期中國戲曲在琉球傳播的三則史料。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4),17-18。
  41. 劉富琳(2001)。中國戲曲與琉球組舞。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42. 劉富琳(2011)。中國戲曲和番在琉球的傳播。中國音樂,2011(4),54-63。
  43. 潘汝端(2008)。試析北管細曲大小牌之音樂結構。臺灣音樂研究,秋季號,125-184。
  44. 賴錫中(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福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45. 賴錫中(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46. 謝必震、胡新(2010)。中琉關係史料與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振家、夏菉廷(2017)。戲曲「緊拉慢唱」板式的音樂特徵與戲劇運用。戲劇學刊,25,105-128。
  2. 林雅琇(2018)。北管音樂中古箏的存見情形概覽。音樂研究,28,19-54。
  3. 潘汝端(2019)。高等教育體制下的北管傳習: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北管教學實踐為例。民俗曲藝,203,1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