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客家戲曲的文化經驗與創作實踐:以曾先枝為例

并列篇名

Xian-Zhi Zeng's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Creative Processes Related to Hakka Opera

作者

林曉英(LIN Hsiao-Ying)

关键词

客家 ; 採茶戲 ; 客家戲 ; 文化經驗 ; 曾先枝 ; Hakka ; Tea-picking Opera ; Hakka Opera ; Cultural Experiences ; Xian-Zhi Zeng

期刊名称

關渡音樂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6 / 07 / 01)

页次

75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2007年,客家戲曲資深編導曾先枝參與「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錄製的《三腳採茶唱客音》影像光碟,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正式出版發行。而二十世紀初的1914年,一批客籍傳統藝術表演從業者,一行十餘人,於基隆港搭乘輪船前往東京,為日本唱片公司錄製一批唱盤。相距約百年的兩件事,因某些人事網絡的機緣牽引,勾勒出臺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曲復振工程的一段淵源。本文藉由探討曾先枝其人的文化經驗與創作實踐,考察他與臺灣客家採茶戲的關係。透過曾先枝參與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所見留的部份戲曲編修作品,探求其藝術創作與生命經驗之間的連結關係與作品編寫特色。曾先枝年輕時曾多年「跨界」遊藝於民間「作場賣藥」、「廣播講古」等領域,然而,這未必可以純然以「出走」於傳統戲曲圈之外來看待之,反而應該將之視為是成就他日後編寫客家採茶戲曲劇本的重要歷練,是他「回歸」傳統劇界的關鍵踐履過程。此外,透過他的作品,可見證小傳統被大傳統包覆著,而個人的文化經驗與創作實踐,也會反饋到自身所處的藝術之中;所謂「集體創作」的戲曲作品,涵藏著當代人的回應。

英文摘要

In 2007, the Miaoli Rongxing Hakka Tea-picking Opera Troupe (苗栗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produced the DVD Ten Serial Leaves of Traditional Hakka Three-Character Tea-Picking Drama, under the assistance of the senior Hakka Opera director Xian-Zhi Zeng(曾先枝),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Traditional Arts. In 1914, a group of over 10 Hakka traditional art performers made a record for a Japanese record company, taking a ship from Keelung Harbor to Tokyo. These two events represent the 100-year history of the revival project for the traditional Hakka three-character tea-picking theater. By investigating of Xian-Zhi Zeng's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creative processes related to Hakka opera, I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a-Zhi Zeng's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Hakka tea-picking opera. Through some of Xia-Zhi Zeng's opera works, this paper explores Xian-Zhi Zeng's artistic creations, his life experiences, and his composition style.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during Xian-Zhi Zeng's early years, he used to “cross borders” and was involved with folk entertainment, such as "performing folk arts and selling medicines" and "storytelling and broadcasting." However, this is not necessarily just an act of "walking away" from traditional opera, but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for him when arranging and directing Hakka tea-picking opera later. This was a key process for him to pursue his "return" to drama. By examining his works, one may find that little traditions overlapped with great traditions, and personal cultural experiences and creative processes reflected in his works. Zeng's example suggests that in a piece of musical theater the so-called collective creation actually includes individuals' responses to their contemporar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櫻芬(2008)。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160,169-196。
    連結:
  2. 莊美玲(2006)。臺灣三腳採茶戲「棚頭」之研究─以《張三郎賣茶故事》十大齣為例。臺灣戲專學刊,12,137-157。
    連結:
  3. 蔡欣欣(2010)。萌生與交疊:台灣「拋採茶」之歷史景觀、表演套式與源流演化探析。民俗曲藝,170,81-141。
    連結:
  4. 蔡振家(2006)。試論戲曲音樂與認知心理學─以客家戲《喜脈風雲》、《大宰門》為例。臺灣戲專學刊,12,159-172。
    連結:
  5. 鄭榮興(2009)。臺灣客家採茶戲唱腔初探─以採茶腔「平板」為例。戲曲學報,6,141-172。
    連結:
  6. 江彥瑮、蘇國慶編導主排、劇本編修,52《孟姜女過關》(收錄於客家電視台2016年2月7日播映之新春戲曲節目「客家新苗戲連連」,演出單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
  7. 徐木珍、陳寶蓮對唱,1982,「才女寶蓮會木珍」【平板】(卡帶,初版卡帶全集編號8),台北:愛華音樂。參考來源: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音樂網」,網址:http://music.ihakka.net/web/web_songs_view.aspx?id=151,檢索日期:2016.03.13。
  8. 石怡潔主持《感動時刻》,(八大電視台客家文化節目)「石怡潔的感動時刻—霓雲社三腳採茶戲」單元,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0oWLb8tR8,檢索日期:2016.4.23,網站紀錄影片上傳日期:2010.10.14。
  9. (2000)。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1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現)。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0. 湯玉蘭演唱,1963,「山珍海味」(HL-215)【山歌仔】,苗栗:美樂唱片(彭雙琳出品),參考來源網址:http://www.hakka.gov.tw/content.asp?CuItem=7442&mp=1925,檢索日期:2016.03.26。
  11. 曾先枝、榮興劇團編劇組,《春江花月夜》劇本。(參考資料搜尋網址:www.hakka.gov.tw/public/Data/77517231971.doc,檢索擷取日期:2015.09.13,未出版)
  12. 曾先枝編演,《喜脈風雲》影像(部分提供)。(榮興劇團提供,未出版)
  13. 梁阿才演唱,劉楨解說撰文,「十二月古人歌」歌詞,(資料來源:唱片初版編碼:T117)【十二月古人(上)】、【十二月古人(下)】,苗栗:美樂唱片「採茶小曲」,參考來源網址:http://music.ihakka.net/web/web_songs_view.aspx?id=106,檢索日期:2016.03.26。
  14. 曾先枝,《婆媳風雲》劇本。(榮興劇團提供,未出版)。
  15. 李永乾改編、編修,龍鳳園戲劇團演出,《賣身記》(重播於2015年4月27日,客家電視台「客家戲曲」節目(首播於2011年)。
  16. 林曉英田野訪談(20150210,中壢,報導人:劉玉鶯女士)。
  17. 曾先枝,《萬事由天》手稿筆記(部分)。(曾先枝提供,未出版)。
  18. 張宇喬、黃俊琅編導主排,胡宸宇劇本編修,53《瓜園招親(打瓜園)》(收錄於客家電視台2016年2月7日播映之新春戲曲節目「客家新苗戲連連」,演出單位: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
  19. 曾先枝,《李阿三嫁阿姆》劇本。(榮興劇團提供,2001年版,未出版)。
  20.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個案導覽」,詞條「霓雲社三腳採茶戲」,參考來源網址: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training/reserverDetailAction.do?method=doViewReserverDetail&caseId=JI10201000425&version=1&preserverId=&menuId=603,檢索日期:2016.4.23。
  21. 林曉英、陳怡如田野訪談(20141011以至20151214期間,埔心,報導人:曾先枝先生、賴海銀女士)。
  22. 林曉英、陳怡如田野訪談(20150204,後龍,報導人:鄭榮興教授)。
  23. 林曉英田野訪談(20160505,木柵,報導人:鄭榮興教授)。
  24. 賴碧霞演唱,1967,【十二月古人】,(唱片編碼:HL-371)苗栗:美樂唱片(彭雙琳出品),參考網址:http://web3.hakka.gov.tw/content.asp?CuItem=7479,檢索日期:2016.05.28。
  25.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6. 呂訴上(1954)。台灣流行歌的發祥地。台北文物,2(4),93-97。
  27. 呂嵩雁(2007)。臺灣四海客語的音韻擴散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8(1),45-70。
  28. 林良哲(2015)。台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臺中:白象文化。
  29. 林良哲(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30. 林曉英(2013)。採茶戲文本「張三郎賣茶」的演變─從《兄弟賣茶》談起。南藝學報,7,41-73。
  31. 林曉英(2011)。北部客家八音中的戲曲養分─以《糶酒》為例〉(未刊),宣讀於「2011臺灣傳統音樂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2011年10月16日),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主辦,臺北:臺灣民族音樂學會承辦。2011臺灣傳統音樂文化資產學術研討會,臺北:
  32. 林曉英(2015)。客家戲曲的文化經驗與創作實踐:以曾先枝的演藝生涯為例。2015音樂傳統與未來學術研討會
  33. 林曉英(2001)。台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與變遷─以各時期有聲出版為中心的討論。兩岸客家表演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苗栗:
  34. 林曉英、蘇秀婷(2011)。兩台人生大戲:劉玉鶯與曾先枝。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35. 施慶安(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36. 段馨君(2012)。戲劇與客家。臺北:書林出版社。
  37. 范揚坤(2003)。入庄入劇場,不改天真─從客家歷史看採茶戲的發展與劇種特質。表演藝術,127,12-15。
  38. 范揚坤(2005)。雙貴長春:王慶芳生命史。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39. 徐亞湘(2003)。桃園縣傳統戲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140,245-278。
  40.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
  41. 徐亞湘(2011)。母女同行:阿玉旦 黃秀滿的客家戲曲人生。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42. 徐亞湘(2007)。客家劇藝留真:台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43. 徐進堯(1984)。客家三腳採茶戲的研究。臺北:育英出版社。
  44. 陳運棟(2003)。由九腔十八調談到何阿文。客家民間文學藝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5. 曾先枝、鄭榮興(2000)。客家三腳採茶戲選讀。臺北: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46. 楊寶蓮(2007)。榮興劇團經典戲曲《丹青魂》─臺灣客家採茶大戲定型的界碑。國文天地,271,37-42。
  47. 葉美週(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48. 劉美枝(2012)。回首四平風華:古禮達與莊玉英的演藝人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49. 劉新圓(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音樂學組。
  50. 蔡振家(2005)。亂彈、採茶兩下鍋的傳統料理─榮興劇團《喜脈風雲》的音樂設計。戲劇學刊,2,309-311。
  51. 鄭榮興(2007)。三腳採茶唱客音:傳統客家三腳採茶串戲十齣。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52. 鄭榮興(2011)。客家戲的榮興。苗栗: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53. 鄭榮興(2001)。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研究。苗栗:財團法人慶美園文教基金會。
  54. 鍾榮富(2006)。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語言暨語言學,7(2),523-544。
  55. 蘇秀婷(2005)。媒材採借與藝術創造─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中的採茶戲與八音活動之探討。新竹文獻,19,99-130。
  56. 蘇秀婷(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