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賴德和「雲門」舞樂研究-以《待嫁娘》和《春水》為例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Deh-Ho Lai's "Cloud Gate" Dance Music-With Red Kerchief and Spring Ripple as Examples

作者

宋育任(SUNG, Yu-Jen)

关键词

賴德和 ; 雲門舞集 ; 林懷民 ; 《待嫁娘》 ; 《春水》 ; Deh-Ho Lai ;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 Huai-Min Lin ; Red Kerchief ; Spring Ripple

期刊名称

關渡音樂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19 / 02 / 01)

页次

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雲門舞集」創團的前12年中(1973-1985),所運用的音樂主要是臺灣藝術音樂作曲家所創作的現代音樂,這些與「雲門」合作過的音樂家皆為臺灣當代重要的作曲家,共約15位,其中,賴德和是合作關係最密切的作曲家之一。在這12年當中,「雲門」與賴德和合作共創七齣舞作:《閒情》(1973年)、《待嫁娘》(1974年)、《白蛇傳》(1975年)、《孔雀東南飛》(1977年)、《雙人舞》(1981年)、《春水》(1981年)與《紅樓夢》(1983年)。其中《白蛇傳》與《紅樓夢》可說是雲門早期最最具代表性的舞作。賴德和的雲門舞樂(除了《孔雀東南飛》是古琴編作之外)皆為賴德和音樂創作中重要的代表作。很有趣的是,這七首舞樂風格特色各異其趣,呈現出作曲家早期不同的音樂發展,以及他對於音樂形式與內容的不斷探索。雖然如此,這些舞樂皆呈現出一個共同的特色:藉由融合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現代音樂的手法,來呈現賴德和的創作核心理念——表達民族性,反省臺灣1960年代的西化運動,來為臺灣現代藝術尋找一條新出路。這也是當時雲門舞作的核心理念,也反映出1970-80年代臺灣現代音樂的發展。本文將綜觀賴德和與「雲門」合作共10年(1973-1983)的歷史,論述上述七部舞樂的創作背景、過程與特色,並以《待嫁娘》和《春水》為例,作詳細的音樂分析,來增進對於賴德和「雲門」舞樂創作風格的理解。

英文摘要

When Huai-Min Lin founded the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in 1973, its objective was "Chinese composers, Chinese choreographers, Chinese dancers dancing for the Chinese". Hence, the music Cloud Gate used in its first 12 years (1973-1985) was mainly modern music composed by Taiwanese artist composers. So far, Cloud Gate has worked with almost all important contemporary Taiwanese composers, about 15 in total, and Deh-Ho Lai has been one of their closest collaborators. In these 12 years, Cloud Gate and Deh-Ho Lai cooperated in seven dances: After the Rice Reaping(1973), Red Kerchief (1974), The Tale of the White Serpent (1975), Peacocks Fly East-Southern Bound (1977), Duet (1981, the music is named Dedication Trio), Spring Ripple (1981) and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1983). Among them, The Tale of the White Serpent and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early works of Cloud Gate. All the music of these dances are representative of Deh-Ho Lai's oeuvre (except Peacocks Fly East- Southern Bound, which is a rearrangement of Guqin music). What is noteworthy is their varying style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y represent the composer's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his constant exploration of musical forms and content. Nonetheless, they all share a common feature: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with Western modern music, which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Deh-Ho Lai's music-to express an ethnic identity and to explore new paths for Taiwanese modern art. This was also the core concept of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at the time, and a ref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s in modern music of Taiwan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the collaboration history between Lai and the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discuss the backgrounds,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ven pieces, and take Red Kerchief and Spring Ripple as examples for detailed music analysis, with the aim to gain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Deh-Ho Lai's dance musi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宋育任(2019)。1970 -1980年代的「雲門舞集」與臺灣現代音樂——以賴德和《白蛇傳》、《紅樓夢》與馬水龍《廖添丁》為例。藝術評論,36,79-131。
    連結:
  2. 鄭淑姬(2015)。待嫁女兒心:三個舞作—創作理念與過程之闡述分析。臺灣舞蹈研究期刊,10,1-39。
    連結:
  3. 《文化容顏》。2010。第 14 屆國家文藝獎得獎者紀錄片,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4. 史惟亮。〈「中國現代樂府」結合「雲門舞集」〉,《省交響樂團主辦中國現代樂府之三——雲門舞集首次公演》節目單,雲門數位典藏網站,http://archive.cloudgate.org.tw/archive/search?field_cat_value=All&combine=%E9%9B%B2%E9%96%80%E9%A6%96%E6%BC%94%E7%AF%80%E7%9B%AE%E5%96%AE,徵引日期:2018 年 10月 1 日。
  5. 史惟亮(1973)。史惟亮。1973。《「雲門舞集」首演暨「中國現代樂府」第三次發表會結合演出節目表》序文。
  6. 雲門官方網站。https://www.cloudgate.org.tw/,徵引日期:2018 年 10 月 1 日。
  7. 雲門舞集(1974)。雲門舞集。1974。《1974 年公演節目單》。
  8. 雲門舞集(1994)。雲門舞集。1994。《紅樓夢交響曲 CD 手冊》,臺北: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滾石有聲出版社。
  9. 雲門舞集(1977)。雲門舞集。1977。《1977 年公演節目單》。
  10. 雲門舞集(1979)。雲門舞集。1979。《1979 年公演節目單》。
  11. 雲門舞集(1981)。雲門舞集。1981。《1981 年夏季公演節目單》。
  12. 雲門舞集(2012)。雲門舞集。2012。《紅樓夢 DVD 手冊》,金革唱片。
  13. 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編輯)。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編輯,《雲門舞集舞作基本資料》,未出版。
  14. 雲門舞集舞作數位典藏計畫。http://cloudgate.e-lib.nctu.edu.tw/,徵引日期:2018 年 10 月15 日。
  15. 黃寤蘭。1981。〈林懷民藉著身體與手展現出水的溫柔纏綿〉,刊登於 1981 年 8 月 12日聯合報,第九版,影視綜藝。
  16. 黃寤蘭(1994)。黃寤蘭。1994。〈林懷民魂牽夢縈舞紅樓,賴德和朝思暮想譜樂曲〉,《紅樓夢交響曲CD 手冊》。
  17. 楊湘玲(2005)。音樂與舞蹈關係舉隅─以史特拉文斯基《春之祭》和《阿貢》為例。關渡音樂學刊,2,145-166。
  18.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賴德和〉。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57&c=&t=1
  19. 劉彥伶(2001)。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20. 鄭淑姬(1974)。鄭淑姬。1974。〈《待嫁娘》原始手稿〉。
  21. 鄭淑姬(2009)。虛實之間—《傳說》幕前與幕後。表演藝術研究論文集
  22. 盧佳培(2002)。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碩士班。
  23. 賴德和(1975)。賴德和。1975。〈寫在《眾妙》的演出之前〉,《雲門舞集 1975 年秋季公演節目單》。
  24. 賴德和(2011)。賴德和。2011。《春水》樂譜上的樂曲解說,宜蘭: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
  25. 賴德和(1985).平劇鑼鼓影響現代樂曲創作之研究.臺北:全音樂譜出版.
  26. 賴德和(1974)。賴德和。1974。〈「待嫁娘」舞蹈情節與音樂設置〉手稿(賴德和回應鄭淑姬之手稿)。
  27. 賴德和(1998)。賴德和。1998。〈我的音樂創作歷程〉,國立藝術學院八十七學年度音樂學研討會專題演講。
  28. 賴德和。〈當音樂遇上舞蹈——我與雲門的互動〉,「台南藝術大學通識講座」,民國93 年,http://web.tnnua.edu.tw/~common/class/history/930311.htm,徵引日期:2018年 10 月 1 日。
  29. 賴德和。〈懷抱希望敢於作夢的年代——寫在《紅樓夢》封箱演出之前〉,http://archive.cloudgate.org.tw/sites/default/files/archive/doc/09301-ar2005032504.pdf,徵引日期:2018 年 10 月 1 日。
  30. 顏佩如(2009)。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31. 顏淑惠,周璟筠(2009).音樂無界限 ‧ 交織生命樂章的作曲家—賴德和.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社.
  32. 讀古詩詞網。http://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93。徵引時間:2018 年 11 月 12 日。
被引用次数
  1. 曾子嘉(2021)。淬鍊「現代」-從《賴德和檔案》初探作曲家賴德和於1970-1980年代音樂創作之歷程與思考。音樂研究,35,8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