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與家庭暴力相對人並肩前行-關係初期會談技巧分析

并列篇名

Walking with domestic violence batterer: Analysis of interview skills at the early stage of relationship building

DOI

10.6687/JSDS.2016.18.4

作者

南玉芬(Yu-Fen Nan);羅幼瓊(Yu-Chiung Lou)

关键词

會談技巧 ; 家庭暴力 ; 相對人 ; interview skills ; domestic violence ; batterer

期刊名称

社會發展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6 / 09 / 01)

页次

73 - 10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前言:過去對於保護性業務社會工作之研究大多以關於被害人為主,針對相對人之研究較為少數。而相對人一般為非志願案主,面對社工較為抗拒,應如何與其會談與建立關係,實在是實務工作者需要了解的課題。本研究目的為透過訪談家暴相對人之社工,了解在關係建立初期與家暴相對人會談之技巧與策略,期待對家暴相對人之社會工作實務有所助益。研究方法為半結構式之焦點團體訪談,共訪談六位於中部某縣市工作之成人家暴相對人社工。研究發現為:降低抗拒為主要目標、展現功能獲得信任、真誠積極是關係良藥、掌握時機天時地利人和、助人基本功十分重要。研究建議包含對實務工作者與對後續研究之建議。本研究之成果對實務工作者甚具參考價值,家暴社工可運用本研究成果,以此與家暴相對人建立專業關係,對後續影響家暴相對人改善其家暴行為相當有助益。

英文摘要

In the past, researches on victims have attracted most attention of protection social work. The research on batterers is few. Most batterers are un-volunteer clients and usually are resistant to social worker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how to interview with batterers in order to build allied relationship with them.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supplemen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view skills with batterers. The research used qualitative method to interview 6 social workers who worked with batterer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aiwan.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the target is to decrease the resistance, show function to gain trust, sincere and enthusiasm can build relationship, use opportunity to intervene, and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skills. Finally, suggestions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Social workers can use the study results to interview with batterers to build allied relationship with them and to change their abusing behavior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美懿、林東龍、王增勇(2010)。「病人」、「犯人」或「個人」?男性家暴「加害人」之再認識。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4(2),147-193。
    連結:
  2. (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
  3. West Yorkshire Police (2006) Domestic violence (last access 2006/5/6).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westyorkshire.police.uk/section-item.asp?sid=6&iid=107
  4. Rooney, R. H. (1989). Advanced task-centered practice. Course handouts & additional readings. School of Social Work,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5. Hanmer, J. & Griffiths, S. (2000). Policing domestic violence: What works? Available online at http://www.homeoffice.gov.uk/rds/prgpdfs/poldv.pdf
  6. Dressel, P.(1988).Gender, race, class: Beyond the feminization of poverty in later life.The Gerontologist,28,177-180.
  7. Etter, W. G.,Birzer, M. L.(2007).Domestic Violence Abusers: A Descrip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fenders in Protection from Abuse Orders in Sedgwick County, Kansas.Journal of Family,22,113-119.
  8. Gondolf, E. W.(2002).Batterer intervention systems: Issues, outcomes, and recommendations.Thousand Oaks, CA:Sage.
  9. Jayne, P.(2005).Ditch that jerk : dealing with men who control and hurt women.
  10. Lincoln, Y. S.,Guba, E. 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
  11. Mills, L,黃煜文(譯)(2003).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台北:商周.
  12. Rooney, R. H.(1992).Strategies for working with involuntary client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3. Selby, J. W.,Calhoun, L. G.(1980).Psycho-didactics: an undervalued and underdeveloped treatment tool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Professional Psychology,11,236-241.
  14. 方秋梅(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
  15. 王行(2008)。暴力與非自願性案主的輔導。台北市:松慧。
  16. 王瑞霖(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17. 李偉、林明傑(2012)。實施家庭暴力加害人關心訪視成效之研究:以嘉義市兩位個案研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38,292-310。
  18. 周月清(1994)。從實務工作者需要談非自願性案主、非自願性實務工作者、 及非自願性案主服務策略。福利社會雙月刊,42,17-23。
  19. 周月清(1996)。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臺北:巨流。
  20. 周清玉、曾冠鈞(2011)。保護性社工與工作條件之研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1),47-78。
  21. 林明傑、李偉(2013)。家庭暴力加害人訪視員需否設立之研究。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網路期刊,4,1-22。
  22. 林明傑、蔡宗晃(2009)。家庭暴力危險分級管理試辦方案成效之實證研究:兼論改革方案之趨勢。社區發展季刊,124,163-179。
  23. 林明傑、鄭瑞隆、蔡宗晃、張秀鴛、李文輝(2006)。家庭暴力案件危險分級管理試辦方案之檢驗。社區發展季刊,115,290-308。
  24. 林美珠譯、田秀蘭譯、Hill, Clara E.、OBrien, Karen M.(2000)。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台北:學富。
  25. 林美薰、丁雁琪、陳俐蓉、劉美淑、吳素秋、江季璇、高小帆、陳昭帆(2009)。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人員服務手冊。新北市:內政部。
  26. 邱惟真(2009)。台中縣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補助方案台中縣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補助方案,未出版
  27.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巨流。
  28. 許明慧(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29. 許春金(1998)。國科會研究案國科會研究案,國科會。
  30. 許臨高(2003)。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台中:五南圖書。
  31. 許臨高(2003)。社會個案工作。台北:五南圖書。
  32. 陳怡青(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33. 陳怡青、楊美惠(2007)。家庭暴力加害人個人成長史暨對施暴歷程之初探研究。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3(1),1-25。
  34. 陳姿吟(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35. 陳彬彬譯、Jayne, P.(2005)。甩了那個王八蛋。台北市:性林。
  36. 彭淑華(1998)。家庭暴力的迷思與因應。社區發展季刊,84,48-62。
  37. 曾華源譯、Hepworth, Dean H.(2012)。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台北市:聖智學習。
  38. 曾端真(2001)。從現實治療到選擇理論。諮商與輔導,187,20-25。
  39. 湯琇雅(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40. 黃源協(2009)。社區資產與網絡建構:兼論社區工作者在網絡建構中的角色。社區發展季刊,126,136-150。
  41. 黃翠紋(1999)。刑事司法人員在處理婚姻暴力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處理策略之探討(上)。警學叢刊,6(29),285-306。
  42. 潘淑滿(2007)。親密暴力:多重身分與權力流動。台北:心理。
  43.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44. 蔡燦君、沈佩秦(2011)。台中市婚姻暴力加害人訪視社會工作方案之成效。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7(2),55-66。
  45. 鄭瑞隆、王文中(2001)。內政部委託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內政部。
  46. 賴芳玉(2002)。家暴法中加害人處遇之立法基礎與困境。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社工人員實務研討會,台北:
  47. 謝秀芬(2005)。社會個案工作理論與技巧。台北:雙葉。
  48. 嚴祥鸞(2009)。家庭暴力防治之問題與挑戰:以相對人介入方案為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5(2),109-124。
被引用次数
  1. 賴秦瑩,郭俊巖,王蘭心(2020)。家庭暴力低意願案主服務經驗之研究:保護性社工的角度。臺灣社會福利學刊,16(2),55-101。
  2. 葉琳,陳姵穎,張景然(2021)。諮商心理師帶領家暴相對人團體之經驗分析。輔導與諮商學報,43(1),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