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祁麟佳《錯轉輪》的結構特色與思想意蘊

并列篇名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Qi, Lin-Jia's Wrong Turning

作者

陳貞吟(Zhen-Yin Chen)

关键词

明雜劇 ; 祁麟佳 ; 錯轉輪 ; Miscellaneous drama in Ming Dynasty ; Qi ; Lin-Jia ; Wrong Turning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6 / 06 / 01)

页次

45 - 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錯轉輪》在關目情節上,別具特色。劇中主角能穿越陰陽兩界,在元明雜劇劇本中,這是僅見的題材,與今日流行穿越劇,有相似的表現手法。該劇以北曲聯套為音樂基礎,但在體製結構有不同於前人的變化,如:楔子與開場詞並用,是明雜劇所僅見;楔子用【清江引】曲五支,是明雜劇最多的一例;般涉調獨立組套;這些都是《錯轉輪》與眾不同的結構特色。劇中所議論的君臣、朋友之義、人子之孝,都是祁麟佳創作此劇所要傳承的精神思想,有作者強烈的文人意識。

英文摘要

In terms of the plot, Wrong Turning is unique; key roles can cross borders of yin and yang; in the plots of the plays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it is the only one subject matter, which has similar structure practices as current popular "go-through drama." The music of this play is based on the northern melody kit, but there is a change in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compared to those of its predecessors; for example, the prologue and opening are used coherently, which was only found in Ming Dynasty; the prologue used five pieces of "Qing Jiangyin" melody, the sample of which is the most among the miscellaneous drama in Ming Dynasty; independent "Banshe" tone kits are distinctiv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 Wrong Turning. The meanings and i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monarchs, friends, and filial piety of the son are all the thoughts that Qi, Lin-Jia intended to inherit while creating this play, with the strong literati consciousness of the autho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侯淑娟(2009)。由北曲般涉調【耍孩兒】曲段觀察元雜劇所存之諸宮調遺形。東吳中文學報,17,135-160。
    連結:
  2. 黃方胤:《陌花軒雜劇》,清順治間刊本,中央圖書館善本。
  3.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5. 文淵閣四庫全書。台灣:商務印書館。
  6.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7.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8. 大藏經刊行會 編(1983)。大正新脩大藏經。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9. 干寶。搜神記。台北:中華書局。
  10. 毛晉(1958)。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
  11. 王季烈 編(1977)。孤本元明雜劇。台北:商務印書館。
  12. 李昉編(1981)。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3. 汪志勇(1991)。談俗說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4. 周鞏平(2014)。明清兩代浙東祁氏家族的戲曲家群體與曲目整理活動。浙東藝術職業學院學報,12(3),36-43。
  15. 孟元老(1980)。東京夢華錄。台北:大立出版社。
  16. 房玄齡、楊家駱編(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7. 祁彪佳(1991)。祁彪佳文稿。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8. 胡應麟(2001)。少室山房筆叢。上海書店。
  19. 范曄(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0. 夏咸淳(1994)。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 徐子方(1998)。明雜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22. 徐鉉。稽神錄。台北:中華書局。
  23. 張紅霞(2003)。秋胡妻形象演變初探。藝術百家,2003(1),39-43。
  24. 張涵茗(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25. 脫脫、楊家駱編(1980)。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26. 陳貞吟(2016)。明雜劇論題三編。臺北:國家出版社。
  27. 陳萬鼐編(1979)。全明雜劇。臺北:鼎文書局。
  28. 陳壽、楊家駱編(1980)。三國志.蜀書。臺北:鼎文書局。
  29. 曾永義(1979)。明雜劇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
  30. 湯顯祖。湯顯祖集。臺北:洪氏出版社。
  31. 馮夢龍編(2002)。喻世明言。長沙:岳麓書社。
  32. 葉慶炳(1989)。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3,7-28。
  33. 葛洪、胡守為校譯(2010)。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34. 鄒式金(1992)。雜劇三集。合肥:黃山書社。
  35. 蒲松齡(1986)。《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劉子嫣(2011)。對穿越劇的探索性研究。今傳媒,3,91-94。
  37. 鄭振鐸編(1969)。清人雜劇二集。香港:龍門書局。
  38. 薛居正、楊家駱編(1981)。舊五代史.梁書。臺北:鼎文書局。
  39. 魏徵(1980)。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40. 譚坤(2005)。晚明越中曲家群體研究。上海:三研書店。
  41. 顧學頡、王學奇(1984)。元曲釋詞。北京:中國社會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