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圍棋發展史上的擺渡人:從沈光文、田村達太郎到吳清源

并列篇名

The Main Contributors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aiwan Go: From Shen Guangwen, Tatsutaro Tamura to Wu Qingyuan

作者

陳文松(Wen-Sung Chen)

关键词

沈光文 ; 田村達太郎 ; 吳清源 ; 擺渡人 ; 圍棋 ; Shen Guangwen ; Tatsutaro Tamura ; Wu Qingyuan ; ferryman ; Go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17 / 06 / 01)

页次

21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今日對圍碁發展的了解,大約都是以戰後吳清源為起點,對於戰前,甚至日治以前臺灣圍棋的發展,大多直接追溯中國歷代圍棋發展,既「不知有清,更遑論日治」(借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不知有漢,更遑論魏晉」)。但真是如此嗎?本文的焦點並非從臺灣圍棋發展的歷程來煦煦論述,而是透過自明末清初以降到二次戰後此一長時期的圍棋發展過程中,三位「圍棋擺渡人」的探討,更簡潔來重建與評價這段期間,圍棋在臺灣社會的發展與其間扮演著關鍵性角色的人物,乃本文最主要的目的所在。本文藉由「擺渡人」這一概念,來探討臺灣史上圍棋發展的三大轉折期,並以不同轉折期的三位主要人物對臺灣圍棋發展的貢獻,釐清其歷史定位。從結論來看,明末清初沈光文意外渡臺帶進傳統文人的棋藝文化,而清末日初的在臺日人田村達太郎則奠定臺灣近代圍棋的基礎,二次戰後初期吳清源再次渡台提攜後進,並成為東亞圍棋發展的擺渡人。此三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實各有其關鍵性的地位和角色。

英文摘要

Tod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understanding of Go, mostl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Wu Qingyuan as a starting point. So for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even before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Go, mostly ignored, and directly trace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story Go. (Not to mention Han, let alone Wei and Jin). But is that so?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not to go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Go, but rather to try to reconstruct the three major contributor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 from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to the early stag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is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society and key figures in the meantime, 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turning poi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o in Taiwan history by the concept of "ferryman", and clarifies its historical position b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turning sta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Go. On the conclusion, Wu Qingyuan is just one of the "ferryman", and befor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Go has been a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Shen Guangwen provided territory, an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tsutaro Tamura laid the foundation.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Wu Qingyuan ascended the peak, and these three historical figures played their respective key rol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施懿琳(2006)。憂鬱的南方-孫元衡《赤嵌集》的臺灣物候書寫及其內在情蘊。成大中文學報,15,107-136。
    連結:
  2. 《臺灣日報》(原《臺南新報》)
  3. 國立臺灣文學館「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cls.hs.yzu.edu.tw/TWP/
  4. 《新臺灣》
  5.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
  6. 肥後仲之助編,《高雄州碁客銘鑑》。高雄州:肥後仲之助,1938。
  7. 馬西屏,〈臺灣圍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網址:http://blog.xuite.net/hong_jhu/twblog/153158245-臺灣圍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瀏覽日期:2016/11/10。
  8. 田村達太郎編,《臺灣碁客銘鑑》。臺北:臺灣碁客銘鑑編輯會,1935。
  9. 《臺灣日日新報》
  10. 《徵信週刊》(《中國時報》前身)
  11. 水口藤雄、路振芬譯(2006)。棋聖吳清源。臺北:大都會文化。
  12.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2004)。全臺詩。臺北:遠流。
  13.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2004)。全臺詩。臺北:遠流。
  14.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2004)。全臺詩。臺北:遠流。
  15.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2004)。全臺詩。臺北:遠流。
  16.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2004)。全臺詩。臺北:遠流。
  17. 何雲波、楊爍(2015)。圖說中國圍棋史。山西:山西出版傳媒集團、書海出版社。
  18. 吳清源、桐山桂一日文執筆、王亦清譯(2004)。中的精神:圍棋之神吳清源自傳。臺北:聯經。
  19. 李敬訓(2011)。圍棋史話1:從座子到御城棋。臺北:鳴祝出版社。
  20. 李敬訓(2011)。圍棋史話2:三三․星․天元。臺北:鳴祝出版社。
  21. 李敬訓(2012)。圍棋史話3:昭和棋聖吳清源。臺北:鳴祝出版社。
  22. 施懿琳(2000)。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臺中:春暉出版社。
  23. 徐家亮(1993)。中國古代棋藝。臺北:臺灣商務。
  24. 殷偉(2004)。趣話圍棋的故事。臺北:知書房。
  25. 張倖瑞(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26. 許饒和口述、張曉茵整理(2011)。〔臺灣棋話1・許饒和〕【臺灣的日本圍棋】。圍棋天地,20
  27. 許饒和口述、張曉茵整理(2011)。〔臺灣棋話2・許饒和〕【茶館式圍棋】。圍棋天地,22
  28. 連橫(1992)。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29. 陳文松(2016)。日治臺灣圍棋史初探:從東方孝義的觀察談起。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V:社會與生活,台南:
  30. 廖千慧(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系。
  31. 增川宏一(1987)。。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32. 蔣鏞輯(1958)。澎湖續編。臺北:臺灣銀行。
  33. 蔡政惠(2006)。沈光文古典詩情感風格探析。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6,61-96。
  34. 蔡寶琴(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