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團體動力學在安寧療護的應用

并列篇名

The Application of Group Dynamics in Hospice Care

DOI

10.7060/KNUJ-ES.201112.0101

作者

黃家溱(Chia-Jen Huang);鄭彩鳳(Tsai-Feng Cheng)

关键词

團體動力學 ; 安寧療護 ; 團體決策 ; 溝通互動 ; 問題解決 ; Group dynamics ; hospice care ; group decision-making ;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 problem-solving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

卷期/出版年月

31期(2011 / 12 / 01)

页次

101 - 1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團體有專業化發展的趨勢為本世紀的重要現象之一,並朝著有組織與有系統的方式,藉以進行某一類別的工作。團體動力是用來描述和探討團體之間的各種行為現象。它不只是實踐的理論,也是ㄧ種思考的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希望提升社會上實務工作者,團體的運作能力,以促進團體成長與社會的發展進步。安寧療護與團體動力學密切相關的醫療社會運動,它的觀點需要聚焦在結合各專業團隊工作的力量,共同協助病人及其家屬的照顧關係中。本文藉由了解團體動力學的決策溝通與問題解決的運作原則,應用到安寧療護上,將有助於引領台灣的安寧療護社會運動趨向更加完善的境地。

英文摘要

A remarkable phenomenon in the 21th century is the tendency toward professionallyn oriented development of groups, and through conducting a specific type of work, such groups move towards institutionalized and systemized methods. Group dynamics is a practical theory and mode of thinking used to describe and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behaviors and phenomena among groups. The main purpose of group dynamics is to further improve, within society, the practitioners' abilities to operate groups with the goal of facilitating their growth and advancing their development. A medical social movement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group dynamics is hospice care, which focuses on merging the work forces of different professional teams in order to collaboratively assist in car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Through understanding the operational principles of decision-making, communic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this paper applies these principles to hospice care with the purpose of leading the Taiwanese social movement of hospice care towards an ultimate go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邱俐穎 (2011)。安寧療護,生命無憾。中國時報,E3版。
  2. 王昶閔 (2011年)。世界安寧日,維護生命尊嚴。自由時報,D16版。
  3. 許禮安 (2011)。安寧療護的常識與趨勢。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an0955784748/article?mid=5049
  4. 呂紹煒 (2011年10月7日)。賈伯斯殞落。每天都當生命最後一天。中國時報,A6版。
  5.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 (2011)。台灣安寧療護資源分佈統計。取自http://www.tho.org.tw/xms/read_attach.php?id=894
  6. Forsyth, D. R.(2005).Group dynamics 4th ed.NY:Wadsworth.
  7. Giddens, A.(1989).Sociolgy.Cambridge:Polity.
  8. Johnson, D. W.,Johnson, R. T.(1991).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Boston:Aley and Bacon.
  9. Lewin, K.,Cartwright, D.(ed.)(1951).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New York:Harper & Row.
  10. Moorhead, G.,Griffin, R. W.(1989).Organizational behavior.Boston:Houghton Mufflin Company.
  11. Richardson, V.(Ed.)(2001).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Washington, DC:American Educational.
  12. Robbins, S. P.(1993).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3. 石世明(2003)。伴你最後一程。台北:天下。
  14. 何長珠(1997)。心理團體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15. 宋鎮照(2009)。團體動力學。台北:五南。
  16.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台北:桂冠。
  17. 周希誠(2008)。一碗陽春夠的回憶。台北:晨星。
  18. 林安弘(1987)。行為管理論。台北:三民。
  19. 胡文郁、陳慶餘、陳月枝、釋惠敏、邱泰源、李開敏(2005)。臨終關懷與實務。台北:國立空大。
  20.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理念與現象之探討。台北:張老師。
  21. 翁福元(2009)。教育政第社會學。台北:五南。
  22. 袁國維(1977)。社會團體工作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23. 張美惠譯、Elisabeth, Kubler-Ross(2006)。當綠葉緩緩落下:生死學大師的最後對話。台北:張老師。
  24. 莫藜藜(1998)。醫務社會工作。台北:桂冠圖書。
  25. 莫藜藜譯、Toseland, R. W.、Rivas, R. F.(2008)。團體工作實務。台北:雙葉。
  26. 許禮安(2007)。橫跨生死長河。高雄:張啟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27. 陳貞吟譯、Kessler, David(2000)。臨終關懷。台北:商流。
  28. 曾煥堂、胡文郁、陳芳玲(2008)。臨終與後續關懷。台北:國立空大。
  29. 鈕則誠(2007)。殯葬生命教育。台北:揚智。
  30. 鈕則誠編、趙可式編、胡文郁編(2001)。生死學。台北:國立空大。
  31. 黃家齊譯、Robbins, S. P.、Judge, T. A.(2011)。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文化。
  32. 黃勝堅(2011)。生死謎藏2,夕陽山外山。台北:大塊。
  33. 黃勝堅(2011)。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台北:大塊。
  34. 黃惠惠(1998)。團體輔導工作概論。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35. 趙可式(2007)。醫生與生死。台北:寶瓶文化。
  36. 趙可式(2007)。安寧伴行。台北:天下文化。
  37. 劉雲杉(2005)。學校生活社會學。台北:五南。
  38. 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台北:心理。
  39. 鄭文義(1989)。公益團體的設立與經營。台北:工商教育。
  40. 鄭志明(1999)。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41. 鄭振煌譯、索甲仁波切(2004)。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42. 蘇洵慧(2003)。請容許我悲傷。台北:張老師。
  43. 釋宗惇、陳慶餘、釋惠敏(2002)。臨床佛教宗教師在安寧緩和醫療中的角色。生死學研究,5,65-97。
被引用次数
  1. 曾科魁(2017)。團體動力與團體凝聚力對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學習滿意度影響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位論文。201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