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近代女權特色之分析(晚清至五四)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s Rights in Modern China (from the Late Qing to the May Fourth Era)

DOI

10.7060/KNUJ-ES.201212.0043

作者

李曉蓉(Hsiao-Jung Li)

关键词

女權 ; 五四 ; 仿男 ; 國族主義 ; 賢妻良母 ; good-wife-and-virtuous-motherism ; nationalism ; the May Fourth ; women's rights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2 / 12 / 02)

页次

43 - 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梳理與分析前人對於清末至五四時期關懷女性與女權的研究與論述,藉以呈現近代中國女權之特色。本文提出國族主義、仿男主義、多源主義及賢妻良母主義之爭論。晚清改革者關懷女性,倡導不纏足運動與興女學運動,是基於救國而提出,國族主義可說是中國近代女權思想發展最初的主導力量。晚清至五四時期女性間興起在外表服飾、行動舉止等方面仿效男性的風氣,以此表徵女性超越性別藩籬與爭取男女平權,仿男主義可謂是女權特色之一。近代女權的發展及倡導並非源自單一思想,本文建議多源主義,意指女權是本土女權思想、男性知識分子的提倡,加以西方女權思潮三種源頭匯合而成。此外,本研究也討論新舊觀念遞嬗之間,不論是賢妻良母論的提出,超於賢妻良母女性自立人生觀的倡導,或此後興起婦女回家的主張,攸關賢妻良母論述,不僅是中國女權與發展歷程的一大特色,也是爭取女權時待解決的難題。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and characterize women's rights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the late Qing and the May Fourth Era. By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focusing on women's rights and analyzing their key argument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nationalism, the imitation of men, multi-origins and the debates about good-wife-and-virtuous-motherism as 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shaping of women's rights in modern China.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collaps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alterations of women's biological inferiority and intellectual inability were equated by male intellectuals with the ways of boosting up the nation. Nationalism w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propagation of concerns about women and their rights. As to the imitation of men, it could be found that women had the tendency of wearing short hair and man-style clothes and acting as men did so as to fight for their rights equivalent to men's.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e promulgation of women's rights was derived from diverse sources, including native thoughts, the dedication of male intellectuals as well as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houghts and influences from Western feminism. Moreover, the debates about good-wife-and-virtuous-motherism were identified as a fea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women's rights, with the fact that there was controversy evolving and growing with it over time.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also draws attention to further refl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righ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政(1996)。評介柯臨清著《從社會性別角度來看中國革命》。近代婦女史研究,4,337-350。
    連結:
  2. 呂芳上(1994)。抗戰時期的女權辯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81-115。
    連結:
  3. 李國彤(1995)。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143-161。
    連結:
  4. 周慧玲(1996)。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論述: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87-133。
    連結:
  5. 劉人鵬(1999)。「中國的」女權、翻譯的慾望與馬君武女權說譯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7,1-42。
    連結:
  6. 陳獨秀(1916)。一九一六年。青年雜誌,1(5),1-4。
  7. 嘯風(1940)。中國女子教育的路線:作為復興民族的女子教育。中國婦女,2(1),8-10。
  8. Gilmartin, C.(Ed.),Hershatter, G.(Ed.),Rofle, L.(Ed.),White, T.(Ed.)(1994).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 Press.
  9. Hesse-biber, S. N.,Leavy, P.(2006).The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London:Sage.
  10. Robson, C.(2002).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s.Oxford:Blackwell.
  11. Wang, Z.(1999).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2. 一丁(1988)。從「一二九」運動看女性的人生價值。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13. 中國論壇編委會編(1989)。女性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臺北:聯經。
  14.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1981)。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15. 王惠姬(2006)。二十世紀前期留美女生與中國家政學的發展(1910s-1930s)。中正歷史學刊,8,3-66。
  16. 余英時(1991)。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
  17. 呂芳上(1989)。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8. 呂美頤(1995)。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5,73-79。
  19. 李又寧(1981)。中國新女界雜誌的創刊及內涵。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
  20. 李又寧(1992)。《女界鐘》與中華女性的現代化。近代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
  21. 李又寧(1980)。近代中華婦女自敘詩文選。臺北:聯經。
  22. 李又寧、張玉法(1995)。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842-1911)。臺北:龍文。
  23. 李曉蓉(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4. 周質平(1998)。胡適與韋蓮司:深情五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5. 林毓生(1986)。中國自由民主運動的回顧與前瞻。中國論壇,22(3),10-14。
  26. 林維紅(1982)。婦女與救國:清季到五四女權思想的發展。幼獅月刊,353,27-29。
  27. 胡適(1979)。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28. 胡適(1986)。胡適留學日記。臺北:遠流。
  29. 夏蓉(2004)。20世紀30時代中期關於「婦女回家」與「賢妻良母」的論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39-46+75。
  30. 張小紅(1997)。性別的美學/政治:當代台灣女性主義文學研究。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
  31. 張玉法(1982)。清季的革命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2. 張若名(1981)。「急先鋒」的女子。五四時期婦女問題文選,北京:
  33. 張愛玲(1998)。張愛玲全集3:流言。臺北:皇冠文化。
  34. 戚世皓(1983)。辛亥革命與知識婦女。辛亥革命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5. 梁啓超(1978)。飲冰室文集之三十九。臺北:臺灣中華。
  36. 梁啓超(1978)。飲冰室文集之二。臺北:臺灣中華。
  37. 梁啓超(1978)。飲冰室文集之一。臺北:臺灣中華。
  38. 許慧琦(1997)。梁啓超與胡適的女性論述及其比較初探。清華學報,27(4),423-458。
  39. 陳東原(1994)。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陳姃湲(2005)。從東亞看近代中國婦女教育-知識分子對「賢妻良母」的改造。臺北:稻香。
  41. 陶潔(1997)。新時期的大陸女作家與女性文學。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
  42. 游鑑明(1998)。中華民國史社會志。臺北:國史館。
  43. 黃嫣梨(1993)。張若名與五四時期的天津婦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19-34。
  44. 楊默夫編譯(1984)。五四運動史。臺北:龍田。
  45. 趙淑萍(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46. 劉人鵬(2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7. 潘毅(1997)。主體的呼喚與失落: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臺北:
  48. 蔡玫姿(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49. 鄭永福、呂美頤(2005)。關於近代中國「女國民」觀念的歷史考察。山西師大學報,32(4),58-63。
  50. 魯迅(1996)。魯迅作品集:吶喊。臺北:風雲時代。
  51. 盧燕真(1989)。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2. 賴芳伶(1989)。晚清女權小說的淵源及其影響。文史學報,19,55-72。
  53. 鮑家麟(1999)。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思想。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
  54. 鮑家麟(1981)。秋瑾與清末婦女運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
  55. 鮑家麟(1999)。民初的婦女思想(一九一一~一九二三)。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黃文樹,李曉蓉(2021)。近代男性知識分子的性別論述與矛盾:以梁啟超五四前後的婦女與女權思想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5(3),85-113。
  2. 紀俊龍(2020)。晚清小說接受「進化論」之衍繹及其運用現象。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3(2),153-196。
  3. 顏筠展,呂嘉穎(2022)。從近來情色平台的出現:論臺灣社會對「性」的開放程度。發展與前瞻學報,36,101-117。
  4. (2014)。教育與女性獨立自主:以五四前後十一位女性知識分子為例。教育學刊,42,75-110。
  5. (2018)。周瘦鵑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及其處境探析─以《禮拜六》為探討範圍。止善,25,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