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寇或帝?李自成在兩岸社會領域教科書的形象呈現及其意識形態分析

并列篇名

"Kou"(Bandit) or Emperor?: The Images of Li Zicheng in Cross-Strait Textbooks

作者

劉世閔(Shih-min Liu)

关键词

大順王朝 ; 李自成 ; 流寇 ; 教科書分析 ; 質性研究 ; Li Zi-Cheng ; NVivo 12 Plus ; textbook analysis ; Kou (bandit) ; Da-Shun Dynasty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8 / 12 / 01)

页次

65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朝末年,由於饑荒與缺餉,陝西省米脂縣被解職的小驛卒李自成如何稱「闖王」到建立大順王朝,讓明思宗崇禎自縊於煤山,但這短命王朝僅42 天,卻也間接讓清朝打開山海關,締造了進軍入主中國大陸機會,本研究旨在從兩岸教科書對同一位歷史人物的書寫,來分析被海峽分隔的兩岸教科書如何解讀李自成?兩岸的教科書中,他究竟是寇還是帝?本研究試圖以NVivo 12 Plus 協助分析兩岸不同社會領域版本教科書有關這位歷史人物角色的描述。本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教科書多視他為寇,而大陸的教科書書寫則褒多於貶。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Li Zi-Cheng, born in Mizhi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was a dismissed postman Li who joined a rebel army. Later he became a rebel leader and led starving and unemployed soldiers to overthrow the Ming Dynasty in 1644. He proclaimed himself the Emperor of the short-lived Da-Shun Dynasty lasting 42 days only. In April 1644, Li’s rebels sacked the Ming capital of Beijing and forced Emperor Chongzhen to commit suicide. Shanhaiguan was opened because of him and hence created a chance for Qing Dynasty to reign over the mainland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textbook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based on the writing of the same historical figure. In history textbook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s he depicted as a "Kou" (someone like a bandit who wants to overthrow the regime to usurp the throne) or an Emper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dopted NVivo 12 Plu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is person from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se textbook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aiwanese textbooks regard him as a bandit, while mainland China’s textbooks are more complimentary than deroga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楊景堯(2008)。兩岸教科書中「兩岸關係」的認識。中等教育,59(4),22-39。
    連結:
  2. 劉勝驥(2000)。大陸學校教科書中政治思想教育內容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43(9),29-80。
    連結:
  3. 顏靜筠(2015)。國小社會教科書中的「臺灣史」論述與教師的教學轉化。國立金門大學學報,5(1),97-114。
    連結:
  4. Altbach, P. G.(Ed.)(1991).Textbooks in American society: Politics, and pedagogy.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5. Apple, M. W.(1992).The text and cultural politics.Educational Researcher,21,4-19.
  6. Bogdan, R. C.,Biklen, S. K.(2003).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Boston, MA:Allyn & Bacon.
  7. de Castell, S.(Ed.),Luke, A.(Ed.),Luke, C.(Ed.)(1989).Language, authority and criticism: Readings on the school textbook.Philadelphia, PA:Falmer Press.
  8. Foucault, M.(1980).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New York, NY:Pantheon.
  9. Gadamer, H. G.,Weisheimer, J.(Trans.),Marshall, D.(Trans.)(1975).Truth and method.London, UK:Sheed & Ward.
  10. Hengel, V. D.(1994).Paul Ricoeur's oneself as another and practical theology.Theological Studies,55(3),458-480.
  11. Su, Y. C.(2007).Ideological representations of Taiwan's history: An analysis of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1978-1995.Curriculum Inquiry,37(3),205-237.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北京:作者。
  13.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2000)。質的研究法。高雄市:麗文。
  14.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
  15. 王仲孚(1993)。論兩岸中學歷史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評價。教學與研究,15,21-36。
  16. 王如哲(199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五南。
  17. 王興亞(1999)。李自成起義軍對明宗室的政策。洛陽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35-40。
  18. 四川教育出版社(2016)。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成都:作者。
  19. 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市:揚智。
  20. 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市:聯經。
  21. 余新忠、楊春君(2017)。李自成最終隱歸慈利縣四十八寨說獻疑。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45-49。
  22. 吳明清(200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23. 李涵鈺(2014)。由誰來書寫歷史?中日韓三國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爭議性歷史事件的敘寫與啟示。教師專業研究期刊,2014(8),53-83。
  24. 李晗(2013)。李自成與多爾袞用人政策的比較研究。滄桑,2013(5),18-20。
  25. 南一出版社(2016)。國民中學社會。臺南市:作者。
  26. 洪素芬(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7. 秦伯益(2004)。李自成失敗的主要原因不是驕傲。郭沫若學刊,2004(4),16-17。
  28. 康軒出版社(2016)。國民中學社會。新北市:作者。
  29. 陳伯璋編(1988)。意識形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30. 陳峻峰(2013)。閩南紀行。中國作家,2013(8),139-169。
  31. 陳梧桐(2009)。李自成知識分子政策的失誤與教訓。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57-61。
  32. 湯汶暘(2015)。論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內因。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7(2),98-101。
  33. 楊景堯(2002)。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研究。歷史月刊,177,121-130。
  34. 楊景堯(2003)。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有關「臺灣」記載之比較。歷史月刊,184,66-74。
  35. 楊碧玉、鄭仰峻(2009)。從新聞傳播看鄭成功的形象。復興崗學報,94,179-200。
  36. 萬斯同(2018)。明史。取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10835
  37. 詹玲(2007)。社會歷史與階級原罪下的悲劇必然—《李自成》重評。湖北社會科學,2007(12),135-137。
  38. 趙爾巽(2018)。清史稿。取自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98755
  39. 趙碧華、朱美珍(1995)。研究方法。臺北市:雙葉。
  40. 劉世閔(2018)。NVivo 11 Plus 的社交網絡分析在個案研究之運用:以七次國編版國語教科書的負面人物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317-335。
  41. 劉世閔編(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 N6 與EndNote 8 為例。臺北市:心理。
  42. 劉世閔、李志偉(2017)。質性研究必備工具:NVivo 圖解與運用。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43. 劉世閔、李志偉(2014)。數位化質性研究:NVivo 10 圖解與應用。臺北市:高教。
  44. 劉昫(2018)。舊唐書。取自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456206
  45. 樊明方(2014)。李自成起義失敗的教訓再思考—兼及《甲申三百年祭》。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2),48-52。
  46. 蔡明叡(2006)。論鄭成功和談的策略運用。新北大史學,2006(4),151-179。
  47. 鄭二花(2011)。李自成起義軍在濟源的活動。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30-32。
  48. 翰林出版社(2016)。國民中學社會。臺南市:作者。
  49. 薛正昌(2016)。李自成大順政權與寧夏。西夏研究,2016(3),112-116。
  50. 鍾靈、鍾宜君、曾榮華(2014)。現行國中國文教科書故事體內容探討。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2(1),19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