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昭和初期臺灣儒佛知識社群的詮釋衝突

并列篇名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Knowledge Community in the Early Showa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

作者

江燦騰(Tsan-Teng Chiang)

关键词

儒佛知識社群 ; 昭和初期 ; 詮釋衝突 ; 黃臥松 ; 林德林 ; 中教事件 ; Confucianism ; Buddhism and knowledge communities ; the early Showa period ;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 ; Huang lying-Song ; Lin De-lin ; Taichung Buddhist event

期刊名称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13 / 04 / 01)

页次

145 - 1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若從東亞區域史的長期變革來看,日本在臺殖民統治時期(1895-1945)的特殊性、重要性和中繼性,對於「臺灣儒佛知識社群」的巨大衝擊,正如李世偉在其《日治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一書的導言中所提示的,如何面對新統治者強力推動下的「同化」與「現代化」這兩大發展趨勢,正是「臺灣儒佛知識社群」的無法不對之有所回應與此二者的異質意識形態相互競逐社會認同時所不得不爆發詮釋衝突的必然性歷史走向。因此,儘管我已數度為文論述過此一課題,可是專研日治時期儒學知識社群的翁聖峰卻利用我所蒐集資料和論述內容的相關課題,改以對立面的詮釋觀點,提出另類的「護教式」主張。所以,藉參加此次的相關會議,我重新以「社會衝突」的詮釋角度,進一步把此一論文的相關題旨,放置到更長期的歷史波段來觀察,可使舊題旨具有新風貌和更深刻內涵。

英文摘要

From the long-term changes in 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region,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Japanese in Taiwan during the colonial period (1895-1945), the importance and relay,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knowledge community ”huge impact, as the Shih-Wei Lee in its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in Taiwan Confucian association prompte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ctivities,” a book,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 ruler powerful drive under the ”assimilation” and ”modernization” and the two major trends, i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knowledge society in Taiwan group can not respond to each other to compete for the inevitability of history towards social identity hav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 broke out with the heterogeneity of both ideology ofSo, although I have several times discussed an article to this subject, but the Confucianism Knowledge Community Sheng Feng Weng specialize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 collected the data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 subject, changed to the opposite of the interpretation point of view, put forward an alternative ”apologists” type proposition. Therefore,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meeting, I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angle of ”social conflict”, and further the purport of this paper, place to more long-term historical band to observe, can the old Theme has a new look and a deeper connotation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江燦騰(2002)。日治時期台灣新佛教運動的先驅—「台灣佛教馬丁路德」林德林的個案研究。中華佛學學報,15
    連結:
  2. 江燦騰(2004)。增田福太郎與台灣傳統宗教研究:以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為中心。光武通識學報,創刊號
    連結:
  3. 翁聖峰(2006)。《鳴鼓集》反佛教破戒文學的創作與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台灣文學學報,9,83-104。
    連結:
  4. 河口慧海,《在家佛教》,東京:世界文庫刊行會 1926。
  5. 久保田量遠,《支那儒道佛三教史論》,東京,東方書院,1931。
  6. 豐田劍陵,《佛教と社會主義》,東京:重川書店 1924。
  7. 台灣總督府(丸井圭治郎)編著,《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台北:台灣總督府,1919。
  8. 林秋梧,《真心直說白話註解》,台南:開元寺,1933。
  9. 和常盤大定,《支那に於ける佛教と儒教道教》,東京:財團法人東洋文庫刊行,1930。
  10. 曾景來,《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市;臺灣宗教研究會,1938。
  11. 黃臥松主編,《鳴鼓集》(共五集,一、二集合刊)(彰化;崇文社,1928-1930)。
  12. 柴田廉,《台灣同化論—台灣島民の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台北市:晃文館,1923。
  13. 釋宗演,《佛教家庭講話》,東京:光融館,1912。》
  14. 于凌波(2004)。現代佛教人物詞典。新北市: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大野育子(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
  16. 大醒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1963)。大醒法師遺集。台北:海潮音社。
  17. 王興國(2007)。台灣佛教著名居士傳。台中市:太平慈光寺。
  18. 江燦騰(2002)。台灣近代新佛教運動的先驅者—林德林的新佛教事業及其困境(上)。台灣文獻,53(2)
  19. 江燦騰(2002)。台灣近代新佛教運動的先驅者—林德林的新佛教事業及其困境(下)。台灣文獻,53(3)
  20. 江燦騰(1999)。日治時代台灣反佛教色情文學的創作與儒釋知識社群的衝突。第二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21. 李世偉(1999)。日治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
  22. 林慶彰(2000)。日治時期台灣儒學參考文獻(上)。台北:學生書局。
  23. 林慶彰(2000)。日治時期台灣儒學參考文獻(下)。台北:學生書局。
  24. 金培懿(1997)。日治時代台灣儒學研究之類型。第一屆台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25. 施懿琳(1997)。日治中晚期臺灣漢儒所面臨的危機及其因應之道—以彰化「崇文社」為例。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26. 宮本延人(1988)。日本統治時代臺灣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奈良:台灣事情勉強會。
  27. 陳昭瑛(2000)。台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台北:正中書局。
  28. 慧嚴法師(2008)。台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春暉出版社。
  29. 闞正宗(2011)。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新北市:博揚。
被引用次数
  1. 李威寰(2017)。近50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臺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當代儒學研究,22,8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