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三國演義》中關於周瑜形象的創意書寫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f the Image of Chou Yu: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Creative Writing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作者

高齡芬(Ling-Fen Kao)

关键词

三國演義 ; 三國志 ; 周瑜 ; 創意書寫 ; 人物形象 ;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 Chou Yu ; The creative writing ; A personage's image

期刊名称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期(2013 / 04 / 01)

页次

59 - 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之作,主要試著從《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形象之塑造來談三國故事的創意。首先分別介紹《三國演義》與史書中包括《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所呈現的周瑜形象以論述小說之書寫與史書的關聯。主要的切入角度有二,即「故事情節的安排」與「人物性格的描繪」兩方面。結論是儘管小說與史書的周瑜形象差異頗大,然而《三國演義》有關周瑜的描寫基本上還是貼著正史的記載。故無論人物性格或情節發展,考之史書多半是有跡可循的。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a discussion of the creative writing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Chou Yu's image. First, I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Chou Yu's image in the novel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the historical books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by Chen Shou, and ”The Chronicle of the 16 Dynasties” (Tzu Chih Tong Chien) by Sze-ma Kuang.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writings of Chou Yu's image in novels and historical books, I have two main perspectives for this discussion: One i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tory, and the second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conclusion, although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ou Yu's imagine between the novel and the historical books, the description of Chou Yu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asically followed the facts of the historical books. Therefore, what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s or the episodes, they both were stat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北固(2007)。劉備與劉璋家族的詭譎複雜關係。歷史月刊,235,59-63。
    連結:
  2. 田浩(2002)。史學與文化思想:司馬光對諸葛亮故事的重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165-198。
    連結:
  3. 周建渝(2008)。《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對話特質及其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1-34。
    連結:
  4. 高齡芬(2009)。史家與小說家筆下的魯肅形象之比較:以《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為主要參照。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5,12-33。
    連結:
  5. 高齡芬(2009)。史家與小說家筆下的魯肅形象之比較:以《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為主要參照。北台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5,12-33。
    連結:
  6. 王永平(2003)。略論孫權父子之「輕脫」—從一個側面看孫吳政權之性質。漢學研究,21(1),105-132。
  7. 司馬光(1987)。資治通鑑。臺北:世界書局。
  8. 史華慈。中國文化之歷史觀:若干比較性的思考。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台北:
  9. 李洪岩。史學文本與歷史認識。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台北:
  10. 李艷梅(2005)。從場域、資本角度論析《三國演義》中蜀漢的幻滅。南華通識,2(1),43-54。
  11. 沈伯俊(2002)。三國漫談。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2. 周建渝(2006)。《三國演義》的平行式敘述結構。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6,301-311。
  13. 范曄(1979)。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4. 陳思齊(2006)。析論《三國演義》中「三絕」的人物形象—從作品與讀者相互交流為探討面向。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56,17-35。
  15. 陳思齊(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中研所。
  16. 陳致平(1973)。三國史話。臺北:三民書局。
  17. 陳純禛(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中研所。
  18. 陳壽(1979)。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19. 黃世孟(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東華大學中研所。
  20. 黃俊凱(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21. 趙翼(1988)。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
  22. 劉永良(1999)。三國演義藝術新論。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23. 劉淑華(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師大國文系在職進修班。
  24. 劉逸生(1989)。真假三國縱橫談。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5. 蔣聖安(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中研所。
  26. 鄭柏彰(2004)。馬謖敗於街亭試論—詮構諸葛亮從「違眾拔謖」到「揮淚斬謖」之本末源流。國文學報,1,193-212。
  27. 黎東方(1977)。細說三國。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8. 謝偉傑(2004)。孫吳「彈性外交」述論。漢學研究,22(1),21-46。
  29. 羅永裕(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研所。
  30. 羅貫中(1995)。三國演義。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31. 羅盤(1996)。四說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2. 饒彬校注(2006)。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