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第四黨」:1978年「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的形成與意義

并列篇名

The Fourth Party: The Formation and Meaning of the Taiwan Tangwai People Campaign Support Group in 1978

作者

鄭明德(Ming-Te Cheng)

关键词

黨外 ; 黨外助選團 ; 政治反對 ; 反對運動 ; Tangwai ; Tangwai People Campaign Support Group ; Political Opposition ; Opposition Movement

期刊名称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期(2014 / 04 / 01)

页次

217 - 2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1978年「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的形成與意義。指出其「第四黨」觀點,正標誌著「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是「黨外」勢力形成後的組織化嘗試,而組織化的目標就類似於建立一個新政黨。此組織化嘗試,往後雖因停辦選舉而未能檢驗其具體成效,但已奠定後來「美麗島政團」及《美麗島》雜誌的組織基礎。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ormation and meaning of "Taiwan Tangwai People Campaign Support Group in 1978." It points to the view that "The Fourth Party", means that the group was the organizational attempt of the formation of Tangwai forces, and its purpose was to build a new political party. Finally, the group failed, when the election was cancel, but its actual achievement formed the organizational base for the "Formosa Political Group" and latter the Formosa Magazin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吳乃德(2000)。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台灣政治學刊,4,57-58。
    連結:
  2. 林佳龍(2000)。台灣民主化與政黨體系的變遷:菁英與群眾的選舉連結。台灣政治學刊,4,4。
    連結:
  3. 湯志傑(2007)。勢不可避免的衝突:從結構∕過程的辯證看美麗島事件之發生。台灣社會學,13,71+91-92。
    連結:
  4.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 1970 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台灣社會學,5,195。
    連結:
  5. (2000)。民主老先覺 黃信介紀念文集。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黃信介紀念文集小組。
  6. 台北訊,〈檢察署通令〉,《聯合報》1978 年 12 月 8 日,版 3
  7. 宋隆泉,〈01 另一種注目_04 不再黨外〉,《阿宋老師的攝影眼部落格》,2009 年 12 月,http://blog.udn.com/artsong/3466452
  8. 黨外人士組助選團。這一代,15,31。
  9. 社運史料資料庫中以「黨外」為關鍵字的篇數:1972 年至 1986 年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與慈林教育基金會合作「慈林教育基金會典台灣社運史料資料庫」。
  10. (2010)。蔣經國與台灣:相關人物訪談錄 第一輯。台北:國史館。
  11. 台北訊,〈部份非國民黨籍候選人〉,《聯合報》,1978 年 12 月 6 日,版 2
  12. 黨外人士排出候選名單。這一代,15,31。
  13. Berman, Daniel、李連江譯(1995)。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4. Li, Chia lung(1998).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Yale University.
  15. Lipset, Seymour M.(1959).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53,69-105.
  16. Taylor, Jay、林添貴譯(2000)。台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17.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1985)。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運動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
  18.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
  19. 包探(1978)。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成立。這一代,16,4。
  20. 古淑芳(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21. 本社(1979)。黨外政論 民主萬歲。美麗島,1(1),4。
  22. 任育德(2007)。松田康博,《台灣 一黨獨裁體制 成立》,東京: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2006。509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8,210。
  23. 列寧(1984)。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4. 朱文伯(1975)。論公職選舉的公正、公平與公開。台灣政論,2,25。
  25. 江放(1980)。康寧祥與民主政治。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26. 江南(1997)。蔣經國傳。台北:前衛出版社。
  27. 艾琳達(1998)。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出版社。
  28. 何文振(1981)。黨外民主運動。台北:春風出版社。
  29. 呂秀蓮(2000)。重審美麗島。台北:前衛出版社。
  30. 李功勤(2011)。蔣經國主政時代的政治精英(1972 年-1988 年)-以行政院內閣成員為例。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2,153+203。
  31. 李建言(1984)。蔣經國的『台灣牌』檢討蔣經國先生的「台灣化」政策-名實相符或虛有其表?。民主政治,創刊號,16。
  32. 李筱峰(1992)。進出歷史。台北:稻香出版社。
  33. 李筱峰(1991)。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34. 李筱峰、林呈蓉(2003)。台灣史。台北:華立圖書公司。
  35. 汪台芬。黨外人士助選團活動綜合報導。這一代,16,7-8。
  36. 周祖誠(1992)。選舉競爭與台灣反對運動的發展。政治學報,20,75+95。
  37. 杭之(1990)。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台北:唐山出版社。
  38. 林正杰、張富忠。選舉萬歲
  39. 林鐘雄(1988)。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40. 邱榮舉(1984)。黨外分分合合三十年。時報雜誌,241,33。
  41. 南方朔(1989)。「混亂」與「秩序」的辯證 台灣民主反對運動的將來。中國論壇,28(11),42。
  42. 若林正丈、賴香吟譯(1998)。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43. 秦鳳英、廖達琪。知識菁英團體對威權體制民主化的影響-台灣「大學雜誌社」個案分析。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4),53。
  44. 高伊哥(1982)。第二部份∕行動大對抗 戰後的反對黨運動。博觀雜誌,2,49。
  45. 高希均編、李誠編(1994)。台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46. 康寧祥、陳政農編(2013)。台灣,打拼-康寧祥回憶錄。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47. 張良澤譯、林正杰、張富忠(1979)。選舉暴動。東京:新泉社。
  48. 張京育編(1992)。中華民國民主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49. 張富忠、邱萬興(2005)。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 25 年【上冊】1975-1987。台北:INK 印刻出版公司。
  50. 張德銘(1982)。黨外主流勢力的形成。八十年代,4(1),29。
  51. 盛杏湲(1986)。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區域立法委員選舉之分析與探討。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52. 郭威(1983)。黨外助選團的成立。生根週刊,4,48+50。
  53. 陳孟元(2012)。台灣一九七○年代後期黨外運動的發展-凝聚、頓挫與再出發。立人學報,2,75。
  54. 彭懷恩(1987)。四十年來曲折多變的台灣反對運動。當代,9,35。
  55. 曾心儀(1983)。六十七年「台灣黨外人士助選團」。生根週刊,1,46-48。
  56. 程福星、蘇多、劉一德。美麗島後的黨外。台北:程福興。
  57. 馮建三(1995)。異議媒體的停滯與流變之初探:從政論雜誌到地下電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3。
  58. 黃堅(1986)。從雷震案到「民進黨」四十年來「黨外的蛻變」。聯合月刊,65,4-7。
  59. 黃堅(1986)。揭開黨外的神密蓋頭-為建立正常的反對聲音而寫。聯合月刊,59,20。
  60. 黃煌雄(1980)。到民主之路。台北:黃煌雄。
  61.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62. 新台灣研究基金會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63. 新台灣研究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64. 楊旭聲(1983)。透視黨外勢力。台北:風雲論壇社。
  65. 楊清矗(2009)。美麗島進行曲 第一部衝破戒嚴。台北:敦理出版社。
  66. 楊碧川(1987)。黨外助選團成立。葛瑪蘭,79,24。
  67. 葛永光編(2008)。蔣經國先生與台灣民主發展:紀念經國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68. 鄭牧心(1980)。台灣省議會之變局。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
  69. 蕭新煌編(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70. 謝長廷(1983)。黨外黨。台北:關懷之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高郁婷、王志弘(2017)。暗黑記憶的文化轉生:韓國光州與台灣高雄的人權紀念地景。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7,4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