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江宜珍,李蘭,吳文琪,邱玉蟬,鄭其嘉,盛慧珊(2011)。臺灣青少年幽默測量工具之發展與編製。測驗學刊,58,179-205。
連結:
-
何宜錚,黃鴻程,陳學志,王雅萍,賴惠德(2010)。國中生幽默風格與自尊及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2),271-304。
連結:
-
吳欣怡,張景媛(2000)。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1(2),105-127。
連結:
-
林杏足(2003)。青少年自尊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學刊,58(2),223-256。
連結:
-
高儷萍,劉欣惠(2009)。面具後的真相—談資優生的自我發展與輔導。國小特殊教育,47,97-106。
連結:
-
張靖卿(2016)。探索資賦優異:淺談資優生的情意特質與自我認同。學生事務與輔導,54(4),67-71。
連結:
-
陳淑蓉,陳學志(2005)。幽默感的定義與測量: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之編製。應用心理研究,32,167-187。
連結:
-
詹雨臻,陳學志,卓淑玲,Martin, R. A.(2011)。區分良善與有害的幽默:中文版幽默風格量表的發展。測驗學刊,58(1),119-145。
連結:
-
蕭佳純,蘇嘉蓉(2014)。青少年自尊成長趨勢及相關影響因素探討。教育研究集刊,60(3),75-110。
連結:
-
賴英娟,陸偉明,董旭英(2011)。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臺灣大學生自尊、生活目標、希望感及校園人際關係對憂鬱情緒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2(4),677-699。
連結:
-
Coopersmith, S.(1967).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San Francisco:W.H. Freeman.
-
Craik, K. H.,Lampert, M. D.,Nelson, A. J.(1996).Sense of humor and styles in everyday humorous conduc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9,273-302.
-
Holt, D. G.(1996).Positively humorous: Teaching gift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o use positive humor to cope with stress.Gifted Child Today Magazine,19(1),18-39.
-
Kazarian, S. S.,Martin, R.A.(2006).Humor styles, culture-related personality, well-being, and family adjustment among Armenians in Lebanon.Humor,19,405-423.
-
Kazdin, A.E.(Ed.)(2000).Encyclopdia of psychology.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Martin, R. A.(2004).Sense of humor and physical health: Theoretical issue, recent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7(1),1-19.
-
Martin, R. A.,Lefcourt, H. M.(1984).Situational humor response question-naire: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sense of humor.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7(1),145-155.
-
Martin, R. A.,Lefcourt, H. M.(1983).Sense of humor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stressors and mood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5(6),1313-1324.
-
Martin, R. A.,Puhlik-Doris, P.,Larsen, G,Gray, J.,Weir, K.(2003).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ses of humor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the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37,48-75.
-
Pope, A.,McHale, S.,Craighead, W. E.(1988).Self 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
Rosenberg, M.(1965).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 Image.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hade, R.(1991).Verbal Humor in Gifted Students and Students in the Genera l Population: A Comparison of Spontaneous Mirth and Comprehension.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14(2),134-150.
-
Tan, C.,Tan, L.S.(2014).The Role of Optimism, Self-Esteem, Academic S elf-Efficacy and Gender in High-Ability Students.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23(3),621-633.
-
Thorson, J. A.,Powell, F.C.(1993).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sense of humor scale.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49(1),13-23.
-
Veatch, T. C.(1998).A theory of humor.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1(2),160-215.
-
Wilson, C. P.(1979).Jokes Form, content, use and func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
-
Ziv, A.,Gadish, O.(1990).Humor and giftedness.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13(4),332-345.
-
王文科,李乙明,謝建全,洪榮照,杞昭安,林玉霞,王淑娟,陳政見,吳佳臻,王明泉,侯禎塘,胡永崇,李淑玲,林翠英,林秀錦,柯秋雪(2015).特殊教育導論.臺灣:五南.
-
王建雅(201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伍淑玉(201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任育瑩(201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
安志佩(201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吳孟真(2009)。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
吳昆壽,梁仲容,蘇麗雲(2006).資優行為觀察量表.臺北:教育部.
-
吳武雄(2005)。學前資優教育。資優教育簡訊,28,1-4。
-
呂玟承(2017)。臺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
-
李佳芸(2016)。彰化,大葉大學運動健康管理學系。
-
岳曉東(2012).幽默心理學:思考與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
林小麗(200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林水見(200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邱發忠(1999)。臺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
高振耀(2008)。資優青少年的社會情緒問題與發展性的團體諮商。國教之友,61(1),45-53。
-
張恕鳳(2006)。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張梅楓(20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班。
-
張愷倫(20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
許筱茹(2009)。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郭佩芳(2009)。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郭美君(2004)。臺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
-
陳亦新(201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陳鈁嫀(2014)。臺北,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陳蓓莎(2016)。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
陳學志(199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
-
曾蕾頻(201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湯佳偉(2012)。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
黃薌如(201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葉懿萱(200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
葉季蓉(201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
賈文玲(2001)。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
劉雅如(201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蔡思賢(200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鄭方媛(200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
鄭聖敏(2001)。資優學生的情意教育—培養幽默感。資優教育季刊,76,26-36。
-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1999).幽默心理分析.臺灣:智慧大學出版社.
-
謝佳蓉(2018)。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
韓梅玉(1996)。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羅思渝(201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
羅惠玉(2016)。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
蘇于飛(2015)。臺北,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
蘇洛,洗塵(1987)。天才的心事誰人知-資優學生的心理適應問題。師友月刊,584,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