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談東方果實蠅的雄性誘引劑-甲基丁香油 |
DOI |
10.29563/ZHWHGX.201205.0018 |
作者 |
王文哲 |
关键词 | |
期刊名称 |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11號(2012 / 05 / 01) |
页次 |
102 - 10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東方果實蠅(Bactrocera dorsalis)又名果實蠅、果蠅、柑果蠅,日據時代稱為蜜柑小實蠅,是台灣園藝作物果實相當重要之害蟲。在台灣全島均有分佈,甚至在海拔1900公尺以上的梨山果園及高地,仍可發現此蟲之出沒為害,據記載,全世界之寄主植物多達38科150餘種,台灣能為害的寄主種類共有32科89種,其中29種為非經濟栽培的寄主植物。東方果實蠅之調查研究始於1911年,日本人-新渡戶稻雄在文中介紹其形態,經過習性、一般生態以及套袋法之防治方法,此乃台灣第一篇有關此蟲之專題報導。民國四十五年至六十三年政府指導柑桔農民每年7月開始利用甲基丁香油加二氯松及9月下旬起以水解蛋白質加馬拉松混合劑進行果實蠅誘殺工作,實施雄性誘殺、藥劑防治或套袋。甲基丁香油的發現,最早可追溯到西元1912年,Howlett首先發現香茅油可以誘引雄性的一些果實蠅類昆蟲,1915年從香茅油中分離出甲基丁香油此乃該油誘引果實蠅類的重要成分。根據報告指出,東方果實蠅對甲基丁香油的反應期只在白天,而且誘引的時間大多在上午,而下午三點過後則只有少數蟲被誘引。又根據江佩玲(1986)所做的試驗,未交尾雄蟲對甲基丁香油的誘引率,隨著羽化日齡的增加的趨勢,可見甲基丁香油的誘引反應和其性成熟度有關;但是已交尾後之雄蟲被誘引率比未交尾者有明顯的下降,可見甲基丁香油的誘引反應和其交尾狀況有關。另依黃(1997)調查誘殺蟲數而果園中外圍之蟲數亦比內部多。朱等(1995)認為每公頃懸掛6片,即為有效的降低族群密度。施用於土壤或植物,可以供給植物養分或改善土壤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進而促進養分利用、增加產量或改善農產品品質的物品,均稱為肥料。合理施用肥料以增進農田土壤肥力,適量供應作物吸收利用,以獲得理想的農產品產量與品質,是必要的農耕技術之一。本文將探討長期施用肥料,包括有機質肥料及化學肥料,對農田土壤肥力特性之影響,內容將分別探討對一般土壤肥力特性、土壤有機碳劃分、土壤氮劃分及土壤微生物與酵素活性等,以供日後合理化施肥研究及應用之參考。 |
主题分类 |
生物農學 >
農業 生物農學 > 森林 生物農學 > 畜牧 生物農學 > 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