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十五年(1996-2010)清代旗人生計問題研究的回顧與討論

并列篇名

A Review and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 of the Livelihood of Qing Bannermen in Researches of the Past Fifteen Years (1996-2010)

DOI

10.6672/shiyuan.2012.24.07

作者

劉世珣(Shih-Shun Liu)

关键词

清代 ; 八旗 ; 生計問題 ; 滿洲本位政策 ; Qing dynasty ; Eight Banners ; Livelihood problems ; Manchus-first policy

期刊名称

史原

卷期/出版年月

復刊3期=24期(2012 / 09 / 01)

页次

213 - 2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滿洲統治者視「八旗為國家根本」,而予旗人種種優於民人之待遇。然自滿洲人入關以來,八旗生計卻逐漸出現問題,統治者遂提出一系列補救措施,這些措施實可視為「滿洲本位政策」一環。針對此課題之討論,對研究清史有其重大意義。1996年以降,關於清代旗人生計問題的探討日益增多,尤以臺灣、中國、日本以及美國等地研究成果最為豐碩。就其研究議題上,研究者除更加深入討論舊有問題外,更展開清末新政時期籌劃旗人生計、八旗孀婦生計照顧、分析制錢搭放與旗人生計問題間的關係等新課題之研究。就解釋觀點言,近來在生息銀兩與出旗為民兩方面之研究成果,出現不同以往的論述。從史料運用而論,滿文檔案史料的直接使用,以及內務府、宗人府與地方檔案等史料之運用為近年特色。就研究方法言,在美國與日本清史學界,有不少學者運用社會科學理論討論旗人生計問題,此為臺灣與中國學界較為缺乏的特色。由以上種種,足可見旗人生計問題已成為中、外學界所共同重視的課題。儘管近年來旗人生計問題已取得相當研究成果,但目前學界對這項議題仍有許多相關問題尚未釐清,部分論述甚至有待商榷。為更全面理解旗人生計問題,上述課題皆有待後進學者投入更多心力研究。

英文摘要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regarded the ”Eight Banners system a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have therefore rewarded the bannermen with a variety of privileges. However,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livelihood of bannermen surfaced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nchu regime. In order to resolve these problems, rulers have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called the ”Manchus-first policy” (滿洲本位政策).Since 1996,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 of the livelihood of Qing bannermen have been especially numerous in Taiwan,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ese studies have not only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opics which were already under discussion before 1996, but have also brought new issues to light, such as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bannermen's livelihood during the New Deal of late Q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e livelihood of bannermen's widows. Other researches hav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fficial Coin Mixture Payment system” (制錢搭放) and the livelihood of bannermen. New approaches to the ”Interest-Bearing Silver system” (生息銀兩) and Chuqiweimin (出旗為民) have also produced great results. The use of new primary sources such as documents in the Manchu language, local records as well as documents of the Internal Affairs Department and the Imperial Clan Court have also characterized recent research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thodology, American and Japanese historians have been inclined to make use of theories borrowed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 in their discussion of the livelihood of bannermen, an approach which has been left wanting in Chinese studies. But regardless of these dissimilarities, a brief survey suffice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issue of the livelihood of bannerme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both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However, despite the accomplishments of recent researches, many issues related to this topic have remained neglected thus far. For this reason, we look forward to new investigations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velihood problems of bannerme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許富翔(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連結:
  2. 鹿智鈞(2010)。近二十年來(1989-2009)八旗制度研究的回顧與討論。史耘,14,125-175。
    連結:
  3. 葉高樹(2007)。清雍乾時質的旗務問題:以雍正十三年滿、漢文「條陳奏摺」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8,70-141。
    連結:
  4. 葉高樹(2004)。深維根本之重:雍正皇帝整飭旗務初探。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2,89-120。
    連結:
  5. 賴惠敏(2002)。鐵桿莊稼?清末內務府辛者庫人的家戶與生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8,71-128。
    連結:
  6. 賴惠敏(1997)。乾隆朝內務府的當舖與發商生息(1736-179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8,136-175。
    連結:
  7. 賴惠敏(1999)。從契約文書看清前期的旗地政策與典賣(1644-182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23-163。
    連結:
  8. (1980)。學部官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9. (1985)。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10. (2009)。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1. 清崑岡(1963)。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啟文出版社。
  12. 清清高宗編(1957)。御製五體清文鑑。北京:民族出版社。
  13. 清劉錦藻(1988)。清朝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4. Chen, Shuang(2009).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15. Chen, Shuang,Campbell, Cameron,Lee, James(2005).Vulnerability and Resettlement Mortality Differences in Northeast China by Place of Origin, 1870-1912, Comparing Urban and Rural Migrants.Annales de Démographie Historique,2,47-79.
  16. Elliott, Mark C.(2001).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Elliott, Mark C.(2000).Manchu Widows and Ethnicity in Qing China.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41(1),33-71.
  18. Isett, Christopher Mills(2007).State, Peasant, and Merchant in Qing Manchuria, 1644-1862.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Rhoads, Edward J. M.(2000).Manchus and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 Torbet, Preston M.(1977).The Ching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A study of its organization and principal function, 1662-1796.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 上田裕之(2003)。八旗俸祿制度の成立過程。滿族史研究,2,21-40。
  22. 上田裕之(2005)。清、康熙末年から乾隆初年の京師における制銭供給と八旗兵餉─「征服王朝」清朝による八旗生計の保護に関連して。史学研究,249,1-21。
  2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8)。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
  24. 木村亞子(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奈良,奈良女子大學。
  25. 安雙成編(1993)。滿漢大辭典。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26. 吳志鏗(1994)。清代前期滿洲本位政策的擬訂與調整。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2,85-117。
  27. 吳志鏗(199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28. 呂柏良(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29. 李自然(2000)。試論乾隆朝東北禁邊與八旗生計之關係。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0(6),52-55。
  30. 李德新(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明清史研究所。
  31. 李德新(2010)。清末新政時期籌劃旗人生計政策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67-170。
  32. 李興華(2002)。芻議雍正朝的「八旗生計」。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瀋陽:
  33. 角谷祐一(2008)。康熙年間の官銀借給による生息銀両政策について─広善庫による駐防八旗への借給の検討通じて。中央アジア史研究,32,355-384。
  34. 谷井陽子(2007)。八旗制度再考(三)─財政構造─。天理大學學報,59(1),19-39。
  35. 谷井陽子(2006)。八旗制度再考(二)─經濟的背景─。天理大學學報,57(2),35-58。
  36. 佟永功、關嘉祿(2002)。雍正皇帝整飭旗務述論。八旗制度與滿族文化,瀋陽:
  37. 周遠廉(2008)。八旗制度和“八旗生計”。滿學研究,第七輯,23-68。
  38. 定宜庄(1999)。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9. 定宜庄(2002)。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40. 定宜庄(1996)。清代綠營中的八旗官兵。滿族歷史與文化,北京:
  41. 范傳南(2010)。乾隆朝八旗漢軍出旗標準芻議。歷史教學,2010(6),9-16。
  42. 韋慶遠(1987)。雍正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整頓和政策演變─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3),30-44。
  43. 韋慶遠(1990)。論「八旗生計」。社會科學輯刊,1990(5),85-90。
  44. 韋慶遠(1990)。論「八旗生計」(續)。社會科學輯刊,1990(6),82-85。
  45. 韋慶遠(1986)。康熙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初創和運用─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60-69。
  46. 韋慶遠(1988)。乾隆時期對「生息銀兩」制度的衰敗和「收撤」─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3),8-17。
  47. 韋慶遠(1987)。乾隆時期盛京地區的“生息銀兩”制和官店。社會科學輯刊,1987(4),39-49。
  48. 孫靜(2005)。乾隆朝八旗漢軍身份變化論述。黑龍江民族叢刊,2005(2),59-64。
  49. 康波(2000)。清末東北旗人的實業與生計初探。北方文物,2000(4),84-86。
  50. 張玉興(2003)。包衣漢姓與漢軍簡論─八旗制度興衰的一個歷史見證。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37-45。
  51. 張建輝(2009)。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收撤生息帑本的時間、條件及其善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41-46。
  52. 張建輝(2004)。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的生息銀兩理論和政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5),25-28。
  53. 張建輝(1998)。關於康熙對生息銀兩制的初步推廣及其在八旗軍隊中的運用。清史研究,1998(3),23-29。
  54. 張建輝(2005)。關於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復行「公庫制」的失敗與清釐生息帑本的意圖。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1),23-26。
  55. 張建輝(1995)。關於清代生息銀兩制的興起問題─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考論之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1),76-82。
  56. 張建輝(2004)。關於雍正對生息銀兩制的整頓及其在全國軍隊的推廣─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考論之三。清史研究,2004(1),84-93。
  57. 許會娟(2010)。簡論清代旗人出旗。黑龍江史志,2010(9),23-24。
  58. 陳力(2010)。八旗貴胄的沒落─清代旗人經濟狀況研究。蘭州學刊,2010(5),194-197。
  59. 陳國棟(1982)。清代內務府包衣三旗人員的分類及其旗下組織─兼論一些有關包衣的問題。食貨月刊,12(9),325-343。
  60. 陳祥升(2003)。吉尼係數逐步擴大的原因分析。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5),73-76。
  61. 賈艷麗(2009)。清末旗人軍事改革與八旗生計。滿族研究,2009(3),41-46。
  62. 路康樂、王琴譯、劉潤堂譯(2010)。滿與漢:清末民初的族群關係與政治權力(1861-19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3. 劉小萌(2008)。清代八旗子弟。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64. 劉小萌(1987)。關於清代八旗中“開戶人”的身分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7(2),176-181。
  65. 劉小萌(1998)。試析旗下開戶與出旗為民。滿族的社會與生活,北京:
  66. 劉小萌(2008)。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7. 劉正愛(2006)。民族生成の歷史人類学─満洲・旗人・満族。東京:風響社。
  68. 劉德鴻(2003)。乾隆時期滿族統治階級的腐朽與“八旗生計”。滿學研究,第三輯,161-179。
  69. 蔡名哲(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
  70. 賴惠敏(2007)。但問旗民─清代的法律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71. 賴惠敏(1997)。天潢貴冑─清皇族的階層結構與經濟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72. 賴惠敏(2008)。從杭州滿城看清代的滿漢關係。兩岸發展史研究,5,37-89。
  73. 賴惠敏(2003)。婦女無知?清代內府旗婦的法律地位。近代中國婦女研究,11,1-45。
  74. 謝景芳(2008)。清代八旗漢軍的瓦解及其社會影響─兼論清代滿漢融合過程的複雜性。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55-63。
  75. 魏影(2008)。略論清代京旗回屯的失敗。北方文物,2008(1),83-86。
  76. 魏影(2006)。清代京旗回屯思想述論。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6(4),65-67。
  77. 魏影(2009)。清代京旗回屯問題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78. 魏影、王小紅(2007)。乾隆朝京旗回屯述略。歷史檔案,2007(1),81-86。
  79. 嚴愛景(1996)。有關八旗生計措施。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6),45-47。
被引用次数
  1. 黃麗君(2015)。一枝獨秀?—道光朝以後內務府完顏氏家族的當差與經濟狀況。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90,1-54。
  2. 劉世珣(2012)。晚清八旗兵餉政策探析。政大史粹,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