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Ever since the 1930 Swedish-Chinese joint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surveyed various archeological sites along the Ejina River (called the Ruo River in ancient times), determining loc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city of Juyan has been very contentious. The Hanshu Dilizhi records that the capital of Du-wei was in Juyan county town, but Juyan's Han Dynasty wooden and bamboo Slips indicate a different location. Previously, scholars have marked the site of Juyan City according to ancient literature, excavated 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from archeological sites. Nevertheless, they not only drew different conclusions from the same slip texts, but also did not reach a consensus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Juyan City, Juyan county town, and the capital of Du-wei.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a dynamic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s development in the Hexi region. It will use this history as a basis for explaining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slip texts and ancient literatur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contained in the slip texts themselves. The second chapter reanalyses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 texts in order to differentiate them by kind. The third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time when Zhangyi was established and discusses the expansion of the overall Hexi region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Juyan region. The fourth chapter then discusses the diverse meanings of "Juyan," the moving location of the place name "Juyan" and the changing scope of the region called "Juyan,"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yan." The fifth chapter explains the changes to the Juyan region with regard to the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the Hexi region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nd discusses the transition from "Juyan Du-wei District" to "Zhangyi Juyan County." It then details, the history of Du-wei and its capital, the multiple meanings of "city," the control of Ruo River watercourse and other topics. Finally, I will summarize the above points of discussion, and using the Juyan region as an example, indicate the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wei District" in the early expansion of the Han frontier.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the Hexi region during the Han Dynasty and indicate that the external expansion of the Han Dynasty was carried out in stages.
|
参考文献
|
-
李炳泉(2013)。漢武帝置河西郡考。居延遺址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連結:
-
廖伯源(2009)。漢初郡長吏雜考。漢學研究,27(4),61-84。
連結:
-
石昇烜、高震寰、劉曉芸,〈居延漢簡 303.12 相關殘簡綴合〉(待刊)。
-
(1983)。文淵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張維華,〈漢河西四郡建置年代考疑〉,《中華文化研究彙刊》第二卷,1942,齊魯、華西、金陵大學聯合編印,頁 31-42。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代簡牘數位典藏系統」,http://rub.ihp.sinica.edu.tw/~woodslip/index.htm
-
北宋司馬光(1956)。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
北宋樂史(1969)。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
北魏酈道元(1991)。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
-
西晉陳壽(1959)。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
西漢司馬遷(196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
西漢桑弘羊、王利器校注(1992)。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
東漢班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南宋王應麟(2006)。玉海。北京:商務印書館。
-
南朝宋范曄(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唐李吉甫編、賀次君點校(1983)。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
-
唐李泰編、賀次君輯校(1980)。括地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
-
唐杜佑(1987)。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清王先謙補注(2008)。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沈欽韓(2006)。漢書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孫星衍輯(1990)。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
清張澍編輯(2004)。西河舊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Chang、 Chun-shu(2007).The Rise of the Chinese Empire.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Sommarström, Bo,Bergman, Folke(1958).Archaeologo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Statens Etnografiska Museum.
-
Sommarström, Bo,Bergman, Folke(1956).Archaeologo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Statens Etnografiska Museum.
-
大庭脩、林劍鳴譯(1991)。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大庭脩、徐世虹譯(2001)。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中村威也(2011)。額済納調査報告記。文献と遗物の境界─中國出土簡牘史料の生態的研究─,東京: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007)。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010)。中國考古學.秦漢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80)。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89)。中國古代天文文物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戰國秦漢史研究室編(1987)。簡牘研究譯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戰國秦漢史研究室編(1983)。簡牘研究譯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中國簡牘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1)。中國簡牘集成。蘭州:敦煌文藝。
-
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文物工作站(1987)。內蒙古黑城考古發掘紀要。文物,1987(7),1-23+99-103。
-
日比野丈夫、辛德勇譯(1993)。論河西四郡的建置年代。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釋,北京:
-
水間大輔、柿沼陽平、川村潮、楯身智志(2007)。居延漢代烽隧.城邑遺址等踏查記。長江流域文化研究所年報,5,417-448。
-
片野竜太郎(2011)。額済納調査報告記。文献と遗物の境界─中國出土簡牘史料の生態的研究─,東京:
-
王子今(2004)。居延漢簡所見「戍卒行道物故」現象。史學月刊,2004(5),118-120。
-
王北辰(1980)。古代居延道路。歷史研究,1980(3),107-122。
-
王宗維(1986)。漢代河西四郡始設年代問題。西北史地,1986(3),88-98。
-
王宗維(2001)。漢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河西路。北京:昆侖出版社。
-
王恢(1984)。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
王炳華(2011)。羅布淖爾考古與樓蘭─鄯善史研究。古今論衡,23,45-68。
-
王炳華(2011)。「土垠」為漢「居廬訾倉」故址說。古今論衡,22,97-124。
-
丘光明(1992)。中國歷代度量衡考。北京:科學社。
-
永田英正、張學鋒譯(2007)。居延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編、甘肅省博物館編(1984)。漢簡研究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90)。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94)。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
-
甘肅省博物館漢簡整理組(1983)。《永始三年詔書》簡冊釋文。西北師大學報,1983(4),61。
-
甘肅省博物館漢簡整理組(1984)。居延簡《永始三年詔書》冊釋文。敦煌學輯刊,1984(2),171-173。
-
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編(2011)。肩水金關漢簡。上海:中西書局。
-
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編(2011)。肩水金關漢簡。上海:中西書局。
-
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編(2011)。肩水金關漢簡。上海:中西書局。
-
伍德煦(1983)。新發現的一份西漢詔書─《永始三年詔書簡冊》考釋和有關問題。西北師大學報,1983(4),62-69。
-
吉村昌之、楊振紅譯(2001)。居延甲渠塞的部燧設置。簡帛研究二○○一,桂林:
-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額濟納古代遺址測量工作簡報。邊疆考古研究,北京:
-
向達(1957)。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北京:三聯書店。
-
安作璋、熊鐵基(2007)。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
-
朱震達、劉恕、高前兆、胡智育、楊有林(1983)。內蒙古西部古居延─黑城地區歷史時期環境的變化與沙漠化過程。中國沙漠,3(2),1-8。
-
余太山(2013)。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余太山(2012)。塞種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余英時、侯旭東譯(2008)。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余英時、鄔文玲譯(2008)。漢代貿易與擴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吳正科(1994)。漢張掖郡故城址及遷建時代考。西北史地,1994(2),33-40。
-
吳礽驤(2005)。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
吳礽驤(2001)。河西漢代驛道與沿線古城小考。簡帛研究二○○一,桂林:
-
吳礽驤(1981)。玉門關與玉門關候。文物,1981(10),9-13+32。
-
吳礽驤釋校、李永良釋校、馬建華釋校(1991)。敦煌漢簡釋文。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
吳昌廉(2008)。關於漢居延縣「里」之地理問題。簡牘學報,20,273-293。
-
吳昌廉(2007)。漢居延縣「里」新考。白沙歷史地理學報,3,179-182。
-
宋會群、李振宏(1994)。漢代居延甲渠候官部隧考。史學月刊,1994(3),14-20。
-
李并成(1993)。居延漢簡里程簡地理調查與考釋(一)。西北史地,1993(1),15-21+8。
-
李并成(1998)。漢居延縣城新考。考古,1998(5),82-85。
-
李并成(2011)。漢代河西走廊東段交通路線考。敦煌學輯刊,2011(1),58-65。
-
李均明(1999)。初學錄。臺北:蘭臺出版社。
-
辛德勇(2009)。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辛德勇(2006)。張家山漢簡所示漢初西北隅邊境解析─附論泰昭襄王長城北端走向與九原雲中兩郡戰略地位。歷史研究,2006(1),16-34。
-
辛德勇(2013)。舊史輿地文錄。北京:中華書局。
-
邢義田(2012)。《肩水金關漢簡(壹)》初讀札記之一。簡帛,上海:
-
邢義田(2011)。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
-
邢義田(1972)。漢武帝伐大宛原因之再檢討。食貨月刊,復刊 2(9),31-35。
-
邢義田(2011)。治國安邦─法治、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
-
邢義田(2011)。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
-
周振鶴(2007)。《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
-
周振鶴(1995)。從漢代「部」的概念釋縣鄉亭里制度。歷史研究,1995(5),36-43。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周振鶴(2013)。中國歷史政治地理十六講。北京:中華書局。
-
周振鶴(2003)。《二年律令.秩律》的歷史地理意義。學術月刊,2003(1),45-49。
-
岳邦湖、鍾聖祖(2001)。疏勒河流域漢代長城考察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
林幹(2010)。匈奴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武沐(2005)。匈奴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
初世賓(2005)。漢簡長安至河西的驛道。簡帛研究二○○五,桂林:
-
邵台新(1988)。漢代河西四郡的拓展。臺北:商務印書館。
-
金慶浩(2008)。漢代文書行政和傳遞體系─以「元康五年韶書冊」為中心。簡帛研究二○○六,桂林:
-
施之勉(1954)。河西四郡建置考。大陸雜誌,3(5),25-30。
-
相馬秀廣(2011)。,奈良:奈良女子大學。
-
紀安諾(2002)。漢代張掖都尉考。簡牘學研究,3,168-199。
-
胡小鵬、安梅梅(2007)。近年來秦漢屬國制度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10),11-19。
-
胡平生編、張德芳編(2001)。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夏鼐(2000)。夏鼐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孫慰祖編(1994)。古封泥集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
宮宅潔(2005)。古シルクロードの軍事行政システムー河西回廊を中心にして。シルクロード學研究,22,17-33。
-
徐龍國(2013)。秦漢城邑考古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晏昌貴(2006)。《二年律令.秩律》與漢初政區地理。歷史地理,上海:
-
郝二旭(2010)。「肩水」小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5(1),120-122。
-
馬先醒(2001)。漢居延志長編。臺北:國立編譯館。
-
馬先醒(1997)。居延漢陶與居延城址。簡牘學報,16,549-571。
-
馬孟龍(2013)。西漢侯國地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雍(1981)。西漢時期的玉門關和敦煌郡的西境。中國史研究,1981(1),134-137。
-
高村武信(2011)。K七一〇遺跡の性格について─居延県城と漢代河西社会─。文献と遗物の境界─中國出土簡牘史料の生態的研究─,東京:
-
高啟安、沈渭顯(2013)。漢「居延置」所在置喙─以居延里程簡 E.P.T59:582為中心。居延遺址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高榮(2007)。先秦漢魏河西史略。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高榮編(2011)。河西通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張春樹(1977)。漢代邊疆史論集。臺北:食貨出版社。
-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2001)。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
張德芳(2012)。從懸泉漢簡看西漢武昭時期和宣元時期經營西域的不同戰略。漢帝國的制度與社會秩序,香港:
-
張德芳編、孫家洲編(2012)。居延敦煌漢簡出土遺址實地考察論文集,上海:
-
張德芳、郝樹聲(2009)。懸泉漢簡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
梁方仲(2008)。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北京:中華書局。
-
野口優(2012)。前漢邊郡都尉府の職掌と邊郡統治制度。東洋史研究,71(1),1-35。
-
陳秀實(1998)。漢將霍去病出北地行軍路線考─《漢書》「涉鈞耆濟居延」新解。西北師大學報,1998(6),85-87。
-
陳直(2009)。居延漢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陳垣(1956)。二十史朔閏表。北京:古籍出版社。
-
陳偉(2010)。燕說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
陳偉編(2012)。里耶秦簡牘校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
陳夢家(1980)。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
-
勞榦(1992)。居延漢簡.圖版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勞榦(1997)。居延漢簡.考釋之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勞榦(1976)。勞榦學術論文集,臺北:
-
彭浩編、陳偉編、工藤元男編(2007)。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
-
景愛(2001)。沙漠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
森谷一樹(2013)。居延綠洲的遺跡分布和額濟納河─展望漢代居延綠洲的歷史性復原。黑水城兩千年歷史研究,北京:
-
黃文弼、黃烈整理(1990)。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北京:文物出版社。
-
黃留珠編、魏全瑞編(2004)。周秦漢唐文化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
-
楊建(2010)。西漢初期的津關制度研究:附《津關令》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楊寬(1997)。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楊鴻年(2005)。漢魏制度叢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
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
-
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
-
廖伯源(2007)。東漢西北邊境的內移。白沙歷史地理學報,3,109-126。
-
趙平安(2012)。秦西漢印章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劉光華(1988)。漢代西北屯田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
劉光華編(2005)。西北通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
劉欣寧(2012)。居延漢簡所見住居與里制─以「田舍」為線索。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
-
劉瑞(2003)。秦、西漢的「內臣」與「外臣」。民族研究,2003(3),69-79。
-
蔡萬進(2006)。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
鄭宗賢(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鄭威(2012)。平壤貞柏洞木牘與西漢晚期樂浪郡的政治地理。「簡牘與早期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
錢林書(2007)。續漢書郡國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薛英群(1991)。居延漢簡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
薛英群注、何雙全注、李永良注(1988)。居延新簡釋粹。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
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1987)。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
-
魏紅亮(2012)。也談「肩水」、「居延澤」之得名。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7(1),154-155。
-
魏堅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整理(2005)。額濟納漢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羅仕杰(2003)。漢代居延遺址調查與衛星遙測研究。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
羅仕杰(2008)。漢代居延縣南界問題研究。簡牘學報,20,175-187。
-
羅仕杰(2009)。試析史籍與漢簡中所見的「居延」。止善,7,17-27。
-
羅振玉、王國維(1993)。流沙綴簡。北京:中華書局。
-
羅福頤編(1987)。秦漢南北朝官印征存。北京:文物出版社。
-
譚其驤編(1991)。中國歷史地圖集。臺北:曉園出版社。
-
瀧川龜太郎(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
-
嚴耕望(1990)。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嚴耕望(1993)。兩漢太守刺史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冨谷至、劉恒武譯(2013)。文書行政的漢帝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籾山明(1999)。漢帝国と辺境社会:長城の風景。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
籾山明、胡平生譯(1998)。刻齒簡牘初探─漢簡形態論。簡帛研究譯叢,長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