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唐代文士的歷史寫作-以韓愈為中心的考察

并列篇名

Literati Historical Writings in Tang China: An Investigation Focused on Han Yu's Works

DOI

10.6672/shiyuan.2017.29.01

作者

周永蕙(Chou, Yung-Hui)

关键词

唐代 ; 古文運動 ; 韓愈 ; 史學 ; Tang dynasty ; Classical Prose(Guwen) Movement ; Han Yu ; Chinese historiography

期刊名称

史原

卷期/出版年月

復刊8期=29期(2017 / 09 / 01)

页次

1 - 7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由唐代古文運動倡議者對歷史寫作的討論出發,觀察古文作家群體內部觀念的轉變,及其與史學界之互動,藉此探索韓愈在唐宋之際一系列思想、文化變遷當中的定位。漢魏六朝獨立文學觀的形成,是文學史上一大要事,古文作家卻不欣賞脫離「著書立說」,以個人文采、情性為尚的文章,而是嘗試將傳統經、史、子著作之元素,與時俗應用之短篇散文結合,創造出面貌一新的古文作品。其中,韓愈尤為翹楚。同時,寫作古文者對史學議題特為關注,也留意到當代史籍編纂程序的不足,這促使他們以變創過後的文體處理歷史素材。韓愈曾任史官,亦考慮過撰寫私人史著,然終究選擇以史家之筆法,配合當世流行之紀實文類,撰寫各式人物傳記。其寫作致力覈實,具備史料價值;又藉剪裁敘事之妙,傳達有關褒貶或教化的內容。作品形式看似異於史學界盛行的編年史,然一樣旨在傳達《春秋》傳統,精神影響所至,甚至下開宋代的新史體。

英文摘要

With an aim to better position Han Yu in the intellectual and literary transition between Tang and Song China,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nging discours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by proponents of Classical Prose (guwen) Move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contemporary historians. Aware of and discontented with the hollowness and inadequacy of "wen" or "wenzhang" independent of traditional classics, guwen writers attempted to rectify the literary trends by incorporating classic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into their creations. At the same time, concerns for historiography also motivated them to record historical events with innovative guwen styles and genres, which subsequently impacted on the works of Tang historians. Han Yu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promoters of the guwen movement. He adopted styles from both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proses to write biographies, which was renowned for their narrative techniques, historical values, and practice of "praise and blame." While distinct from the annals in terms of the form, a historical genre highly praised at the time, Han Yu's guwen inherited the same tradition of the the Springs and Autumns and inspired the renaissance of historiography in Song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何寄澎(2008)。唐文新變論稿(一)—記體的成立與開展。臺大中文學報,28,69-91。
    連結:
  2. 葉國良(2010)。中晚唐古文家對「小人物」的表彰及其影響。長庚人文社會學報,3(1),1-18。
    連結:
  3. 閻鴻中(2003)。義例、名教與實錄—劉知幾史學思想溯義。臺大歷史學報,31,77-122。
    連結:
  4. (2009)。推十書(增補全本)。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
  5. (1984)。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66)。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2000)。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于敏中編(1986)。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臺北:世界書局。
  9. 內藤湖南、馬彪譯(2008)。中國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王欽若(1994)。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11. 王溥(1990)。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
  12. 王讜、周勛初校證(1987)。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13. 兵界勇(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學系。
  14. 吳訥、于北山點校(1998)。文章辨體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5. 李林甫、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16. 李昉(1966)。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
  17. 阮元審定、盧宣旬校(196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岳純之(2003)。唐代官方史學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 林雲銘、胡佳點校(2015)。韓文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 武麗霞(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成都,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21. 姚鉉編(1986)。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
  22. 姚察(1980)。梁書。臺北:鼎文書局。
  23. 柳宗元、尹占華校注、韓文奇校注(2013)。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4. 胡寶國(2014)。漢唐間史學的發展(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6. 徐松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標點校勘、王德毅校訂(2008)。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張元濟輯(1979)。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張元濟輯(1979)。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曹寅(1999)。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30. 陳弱水(2015)。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1. 陳登武(1999)。唐代古文運動的史學思想—以先驅古文家為中心。第四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32. 章學誠、倉修良編注(2005)。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3. 楊翼驤編、喬治忠訂補、朱洪斌訂補(2013)。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先秦至隋唐五代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34. 葉國良(1989)。石學蠡探。臺北:大安出版社。
  35. 董誥編(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36. 雷家驥(1990)。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7. 蒙文通(2006)。中國史學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38. 趙翼(2001)。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
  39. 劉知幾、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2009)。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劉俊文編(1992)。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41. 劉昫(1997)。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2. 劉勰、范文瀾注(2006)。文心雕龍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3. 歐陽修、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44. 歐陽修、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45. 歐陽修、徐無黨注(1980)。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
  46. 潘呂棋昌(1983)。蕭穎士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7. 鄭永霞(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開封,河南大學文學院。
  48. 獨孤及、劉鵬校注、李桃校注校注、蔣寅審訂(2006)。毘陵集校注。瀋陽:遼海出版社。
  49. 盧意寧(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50. 蕭統編、李善注(198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錢大昕(1997)。嘉定錢大昕全集(柒)。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2. 錢基博(2010)。韓愈志。北京:華夏出版社。
  53.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5)。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54. 謝保成(2007)。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55. 韓愈、劉真倫校注、岳珍校注(2010)。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56. 韓愈、羅聯添編(2003)。韓愈古文校注彙輯。臺北:國立編譯館。
  57. 瞿林東(2015)。唐代史學論稿(增訂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8. 魏徵(1980)。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59. 顧炎武(1979)。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19)。時代的異音:劉知幾及其友朋的學思特色探析。早期中國史研究,11,17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