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晚清海外遊歷及其意識的互動及變遷-以清代經世文編對「遊歷」的認識為討論中心
|
并列篇名
|
The Transi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Overseas Traveling Consciousness in Late Qing China: Focusing on Jing Shih Wen Bian
|
DOI
|
10.6672/shiyuan.2017.29.04
|
作者
|
蔡明純(Tsai, Ming Chun)
|
关键词
|
遊歷 ; 旅行史 ; 出洋 ; 經世文編 ; Travel ; Tourist History ; Overseas Travel Culture ; Jing Shih Wen Bian (經世文編, Collected Essays about Statecraft)
|
期刊名称
|
史原
|
卷期/出版年月
|
復刊8期=29期(2017 / 09 / 01)
|
页次
|
173
-
226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19世紀中葉以前的遊歷,多屬個人自發與自覺的活動,旅行者如行遍天下的明清鼎革之際遺民,以及為求生計與閱歷之廣的遊幕士人。在清末不平等條約對外開放旅行權的契機、中外交涉事務的頻繁,與回應危機變革的需求下,遊歷的空間與意識經歷從「天下」到「世界」的轉變。官方將「出洋」與「遊歷」密切接連,隨著時局變化和改革的推動,亦逐漸了解到遊歷風氣的推廣,在人事、制度等各層面皆扮演重要角色。自魏源、賀長齡編纂的《皇朝經世文編》以降,數部經世文編中的遊歷,被賦予出洋遊歷看世界的視角。1870年代使節出洋求「知外情」以達到辦理洋務不致掣肘,至1890年代以降的維新與庚子新政,出洋遊歷被視為「立學」與「設學」的重點,以及各級官員與地方仕紳落實改革風氣的政策。此外,朝野知識界對遊歷裨益工商業意見,也多有提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遊歷活動在官方奏議、報刊輿論、出使日記、輿地著作出版中,與不同時期的出洋遊歷經驗互動,逐漸形構為一種追求世界經驗,試圖達致富強的海外的意識。
|
英文摘要
|
Travel i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personal affairs until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Treaty of Tientsin signed after the Second Opium War allowed foreigners to travel inland, provoking a series of disputes and crises due to their investigation and adventure for business, military, or missionary purposes. Faced with the new situation, Qing official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significance of overseas travel as a means to gather information and those responsible for foreign affairs were sent abroad for diplomatic missions since the Self- Strengthening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elites began to reposition China relative to the world and grasp the latest trends in Europe, America, and Japan. From the period onward till the early 20^(th) century, Qing diplomats, exiled reformers, as well as other bureaucrats and gentlemen provided new perspectives through their writings toward overseas travel.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nine volumes of Jing Shih Wen Bian (Collected Essays about Statecraft) of Qing to examine the transitional and constructional processes of overseas traveling consciousnes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巫仁恕(2005)。清代士大夫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235-285。
連結:
-
高彥頤(1995)。「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5(3),21-50。
連結:
-
傅立萃(1997)。謝時臣的名勝四景圖:兼談明代中期的壯遊。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185-222。
連結:
-
韓承樺(2011)。評介兩岸學界近十年有關《經世文編》的研究概況。史原,復刊2,205-238。
連結:
-
蘇碩斌(2014)。旅行文學之誕生:試論臺灣現代觀光社會的觀看與表達。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9,255-286。
連結:
-
〈論遊歷人員之責重〉,《申報》,1887年11月10日,上海,第1版。
-
(2006)。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
〈論遊歷為國家之要道〉,《格致新報》1898年第2期,上海,頁9-10。
-
朱壽朋,《東華續錄(光緒朝)》。上海:集成圖書公司,1909。
-
〈派員遊歷論〉,《申報》,1890年8月4日,上海,第1版。
-
〈遊員與隨員不同說〉,《申報》,1887年11月15日,上海,第1版。
-
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編. Treaties, conventions, etc.,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states. Shanghai: 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1908.
-
〈兵船遊歷:日本神戶新聞紙言〉,《圖畫新報》第3卷第8期,1882,汕頭,頁104。
-
沈垚,《落帆樓文集》。吳興劉氏嘉業堂1832年刻本。
-
〈論直督飭屬員出洋遊歷事〉,《大陸》第3卷第10期,1905,上海,頁6-7。
-
〈美國聲明軍艦遊歷之宗旨〉,《廣益叢報》167期,1908,重慶,頁10。
-
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上海:大同書局譯刊,出版年不詳。
-
Ohler, Norbert、謝沁霓譯(2005)。中世紀的旅人。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
Roberts, J.A.G.編、蔣重躍譯、劉林海譯(2006)。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
-
尹德翔(2009)。東海西海之間:晚清使西日記中的文化觀察、認證與選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天津圖書館編(1983)。袁世凱奏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王彥威編、王亮編(1964)。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
-
王曉秋、楊紀國(2004)。晚清中國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舉:1887年海外遊歷使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
-
必麒麟、陳逸君譯(1999)。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
-
甘韓(1972)。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
白尚德、鄭順德譯(1999)。十九世紀歐洲人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
-
竹添進一郎、張明杰譯(2007)。棧雲峽雨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
佐佐木揚(2000)。清末における中國日本觀と西洋觀。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
吳展良編(2007)。東亞近世世界觀的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巫仁恕(2010)。從遊觀到旅遊:16至20世紀蘇州旅遊活動與空間的變遷。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
-
李仙得、黃怡漢譯、陳秋坤校注(2012)。南臺灣踏查手記。臺北:前衛出版社。
-
汪婉(2001)。清末中国対日教育視察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
季壓西、陳偉民(2007)。來華外國人與近代不平等條約。北京:學苑出版社。
-
季壓西、陳偉民(2007)。從同文三館起步。北京:學苑出版社。
-
尚小明(1999)。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岡本隆司、箱田惠子、青山治世(2014)。出使日記の時代:清末の中国と外交。名古屋:名古屋大?出版?。
-
林芝仰(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
-
松浦章(2005)。近代日本中国台湾航路研究。大阪:清文堂出版株式?社。
-
席裕福、沈師徐輯(1982)。皇朝政典類纂。臺北:文海出版社。
-
柴松霞(2007)。略論晚清政府關於來華外國人內地遊歷的執照制度。時代法學,5(4),52-57。
-
馬將偉(2009)。易堂九子與江蘇遺民交遊考述。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8(5),66-78。
-
馬將偉(2009)。易堂九子與皖中遺民之交遊及其文化意蘊。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83-87。
-
馬將偉(2011)。易堂九子與清初仕宦文人交遊考述。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報,6,68-75。
-
馬將偉、王俊義(2008)。易堂九子與嶺南遺民交遊考述。嶺南文史,2008(4),17-21。
-
崔國因(1988)。出使美日秘國日記。合肥:黃山書社。
-
張之洞(1990)。張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國書店。
-
張之洞(2008)。勸學篇。合肥:黃山書社。
-
張之洞(2008)。張文襄公奏議。合肥:黃山書社。
-
張瑞龍、譚紅艷(2012)。著書都為稻梁謀:社會生活史視野下的清中葉學者職業化研究。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3,207-221。
-
張德彝(2008)。隨使英俄記。長沙:岳麓書社。
-
梁份(2007)。懷葛堂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郭麗萍(2005)。顯學背後:沈垚的西北史地學述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1),95-104。
-
陳丹(2011)。清末考查政治大臣出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陳忠倚編(2008)。皇朝經世文三編。合肥:黃山書社。
-
陳室如(2007)。想像與紀實的建構:王錫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與晚清域外遊記。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471-502。
-
陳政三(2009)。悠遊晚清動物世界的鳥人郇和。歷史月刊,254,44-63。
-
陳政三(2014)。紅毛探親再記:島內到外趴趴走。臺北:五南文化。
-
陳政三(2007)。英商柯樂養病之旅。歷史月刊,233,36-46。
-
陳碧玲(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
-
陳熾(1961)。庸書.外篇。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
彭明輝(2002)。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
曾紀澤(2008)。出使英法俄國日記。長沙:岳麓書社。
-
曾煥棋(2005)。清代使琉球冊封使の研究。沖繩:榕樹書林。
-
馮桂芬(2008)。校邠廬抗議。合肥:黃山書社。
-
黃克武(1986)。經世文編與近代中國經世思想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83-96。
-
斌椿(2008)。乘槎筆記。長沙:岳麓書社。
-
楊念群(2010)。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北京:三聯書店。
-
楊蕾(2014)。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における日本.中国華北間の汽船航路。或問,25,87-102。
-
葛士濬(2008)。皇朝經世文續編。合肥:黃山書社。
-
鄒迪光(2008)。始青閣稿。合肥:黃山書社。
-
鄒振環(2000)。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熊達雲(1998)。近代中国官民の日本視察。東京:成文堂。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道咸同光四朝奏議選輯(上)。臺北:臺灣銀行。
-
趙園(2006)。制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劉克襄(2015)。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
劉建輝(2003)。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潘振平(1988)。《瀛寰志略》研究。近代史研究,46,65-87。
-
蔣貴麟編(1976)。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出版社。
-
蔡爾康編譯、林樂知編譯(2008)。李鴻章歷聘歐美記。長沙:岳麓書社。
-
鄭觀應(1965)。增訂盛世危言正續編。臺北:學術出版社。
-
黎庶昌(2008)。西洋雜志。長沙:岳麓書社。
-
顏世清輯(2008)。約章成案匯覽。合肥:黃山書社。
-
魏源全集編集委員會編(2011)。魏源全集。長沙:嶽麓書社。
-
魏禧、胡守仁點校(2003)。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
嚴加紅(2011)。文化理解中的教育近代化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
寶鋆編(1971)。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臺北:文海出版社。
-
蘇碩斌(2012)。旅行的視線:近代中國與臺灣的觀光文化。臺北: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
顧炎武、華忱之點校(2008)。顧炎武詩文集.亭林佚文集補。北京:中華書局。
-
顧起元(1982)。客座贅語。北京:中華書局。
-
龔來國(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
被引用次数
|
-
許德發,張惠思(2020)。蔡元培的南洋跨境經歷與華僑文化教育語境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66(2),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