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惟遙睇箕子舊封:論明廷對「丙子之役」的情報判斷與決策

并列篇名

On the Ming's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bout the Intelligence of the Second Manchu Invasion of Korea

DOI

10.6672/shiyuan.202009_(32).0001

作者

寧浩(Ning, Hao)

关键词

丙子之役 ; 明朝 ; 情報 ; 朝鮮 ; 東江鎮 ; the Second Manchu Invasion of Korea ; the Ming Dynasty ; Intelligence ; Chosŏn ; the Dongjiang Region

期刊名称

史原

卷期/出版年月

復刊11期=32期(2020 / 09 / 01)

页次

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崇禎九年(1636),清朝入侵朝鮮,史稱「丙子之役」。戰役爆發伊始,明廷即收到遼東塘報並有所警覺。隨著遼東「走回人」提供的口供和謠言增加,明廷判斷受到干擾而保守觀望。毗鄰朝鮮本土、負責收集傳遞朝鮮情報的東江鎮皮島始終未見塘報。明廷下令皮島援鮮後不久,便傳來朝鮮投降的消息,皮島後被清朝和朝鮮聯軍順勢攻陷。明廷的「缺席」是左右丙子之役戰局的關鍵因素。由於情報收集的差池,明廷既未能即時援助朝鮮也貽失對清後方襲擾的戰機,不僅失去屬國朝鮮,遼東要塞皮島也被攻陷,致使明廷在遼東戰場上愈發被動。

英文摘要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Manchu Invasion of Korea (丙子之役) in 1636, the Ming Court received intelligence from Liaodong and was therefore alert. Considering the confessions and rumors provided by Zouhui-ren (走回人) in Liaodong, and the fact that Pi Island of the Dongjiang Region, which is adjacent to Chosŏn and responsible for collecting and transmitting Chosŏn-related intelligence, did not send relevant report, the Ming Court decided to stay on the sidelines. Shortly after the Ming Court ordered Pi Island to provide Chosŏn with military support, Chosŏn surrendered, and Pi Island was subsequently occupied by the allied forces. The "absence" of the Ming in the battle wa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outcome of the invasion. Due to mistakes in intelligence collection, the Ming Court failed to assist Chosŏn in time and lost the opportunity to attack the rear of the Qing. The loss of Chosŏn and Pi Island made the Ming fall into a more passive situation on the Liaodong battlefiel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68).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 《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編),四川大學圖書館(編)(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3.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丁晨楠(2019)。明清鼎革期朝鮮的明朝塘報搜集與應對。韓國研究論叢,北京:
  5. 川越泰博(1999)。明代異国情報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遼寧省檔案館(編)(2001).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註)(1990).滿文老檔.北京:中華書局.
  8. 王臻(2011)。「丙子之役」及戰後清鮮交涉的幾個問題。韓國研究論叢,北京:
  9. 王鴻緒(纂)(1972).明史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10. 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2).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
  11. 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5).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
  12. 民族文化推進會(編)(2006).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
  13. 民族文化推進會(編)(1993).韓國文集叢刊.首爾:景仁文化社.
  14. 白永瑞(2016).橫觀東亞:從核心現場重思東亞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5. 李光濤(1972).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6. 李益柱(2010).東亞國際秩序中的韓中關係史.首爾:東北亞歷史財團.
  17. 林基中(編)(2001).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出版社.
  18. 林基中(編)(2001).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出版社.
  19. 林基中(編)(2001).燕行錄全集.首爾:東國大學出版社.
  20. 柳在城(1986).丙子胡亂史.首爾:國防部戰史編纂委員會.
  21. 孫衛國(2010)。朝鮮王朝最後一任朝天使——金堉使行研究。域外漢籍研究叢刊,北京:
  22. 徐凱(1994)。論「丁卯虜亂」和「丙子胡亂」——兼評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的戰略。韓國學論文集,1994(2),45-54。
  23. 桂濤(2017)。「崇德改制」與「丙子之役」:朝中交往中的正統性問題。清史研究,2017(2),84-98。
  24. 高文德(1995).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5. 張存武(1987)。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臺北:
  26. 張廷玉(1974).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27. 張萱(1984).西園聞見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28. 楊嗣昌,梁頌成(輯校)(2008).楊嗣昌集.長沙:嶽麓書社.
  29. 圖海(修)(1985).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0. 趙世瑜,杜洪濤(2016)。重觀東江:明清易代時期的北方軍人與海上貿易。中國史研究,2016(3),175-194。
  31. 趙茜茜(2003)。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32. 劉家駒(1986).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3. 談遷,張宗祥(校點)(1958).國榷.北京:中華書局.
  34. 鄭潔西(2017).跨境人員、情報網絡、封貢危機:萬曆朝鮮戰爭與 16 世紀末的東亞.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35. 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1962).李朝實錄.英祖實錄.東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36. 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編)(1966).李朝實錄.仁祖實錄.東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37. 盧象升(1985).盧象升疏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8. 謝貴安(2003).明實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39. 韓明基(2009).丁卯丙子胡亂과東아시아.首爾:푸른역사.
  40. 魏志江(2004)。清鮮「丁卯胡亂」與「丙子之役」考略。韓國研究,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