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家將團演出形式變化之研究-以屏東慈鳳宮家將比賽得獎團體做比較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n Performing Forms of General Troupes- To Compare the Prize Groups in Pingtung' Tsz-Feng Temple

DOI

10.6303/TDRJ.2014.9.4

作者

李艾倩(Ai-Chin Lee)

关键词

藝陣 ; 家將團 ; 屏東慈鳳宮 ; Art troupe ; General Troupes ; PingDongTsz-Feng-Gung

期刊名称

台灣舞蹈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14 / 12 / 01)

页次

63 - 1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幾年文建會提出「文化產業精緻化」的政策,使得具有宗教特色的各類藝陣及家將陣頭陸續在許多重要場合中演出;如2008年的「臺灣藝極棒!」開幕式、2009年高雄世運會開幕、2010年花博開幕及2010上海世博等,均有神將陣頭走上國際舞臺,讓大眾見識到屬於臺灣本土藝陣的魅力。藝陣活動中以家將陣頭最為特殊,它變化多端的陣式及威嚴神秘的面部彩繪與各式特殊舞蹈步伐,是廟會活動最顯著的特點,也深刻地影響著臺灣鄉土舞蹈的發展。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在探討2008-2010年屏東慈鳳宮比賽得獎之「家將團」的演出動作形式為主。藉此探討並瞭解現今得獎家將團演出形式變化,是否符合現代的審美標準,同時達到推廣藝術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意義,對於本土文化的傳承能讓更多人瞭解及重視鄉土舞蹈的藝術之美。

英文摘要

The Art troupe and General troupes which hav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have played in many important official occasions in the recent years, that arises from the policies for culture industry. The General troupe has the most special form among the Art troupe, it has so much spring and variety, and is always putting in special steps and slides. Besides, its facial painting imparts a dignified and mysterious appearance which connects with the symbols of the Gods. Through studies we know the Art troupe and General troupes not only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mple fairs, but also has affected Taiwan's folk dance deeply. The studies in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General troupe, the prize groups in Pingtung' Tsz-Feng Temple from 2008 to 2010, and analyzes their performing forms of actions to explain what aesthetic standards they had; meanwhile, to popularize them on art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aim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art of General troupes and highlight its essential features of regional d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Grace Chiu,(2013 年5 月)擷取自http://helloapp.pixnet.net/blog/post/22146515-%E5%A3%AC%E8%BE%B0%E5%B9%B4%E9%80%B2%E5%A4%A9%E5%AE%AE%E9%80%B2%E9%9F%B3%E7%A4%BE%E8%BF%8E%E4%BF%9D%E5%84%80%E5%A4%A7%
  2. Colemanpan(2013 年2 月),colemanpan 攝,擷取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8930840@N08/4218848648/in/set-72157622961791837
  3. 小魚兒,(2011 年7 月),小魚攝,擷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d2816121/article?mid=38444&prev=39670&l=f&fid=25
  4. 尤麗絨(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體育大學。
  5. 王俊棨(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樹德科技大學。
  6. 王萬邦(2007)。家將神兵─神秘威武的天下第一將。台北:商訊文化。
  7. 台南鎮狩宮家將團,(2011 年7 月)擷取自http://chuyau66.blogspot.tw/2011/07/blog-post_6716.html
  8. 石萬壽(1984)。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補組織。史聯雜誌,4,1-10。
  9. 曲六乙、錢茀(2003)。中國儺文化通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0. 江怡葳(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11. 何淑蕙(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12. 吳騰達(2002)。台灣民間藝陣。台中:晨星出版社。
  13. 吳騰達(2004)。高蹺技藝研究。宜蘭:國立臺灣傳統藝術中心。
  14. 吳騰達(2000)。,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15. 呂江銘(2002)。家將。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16. 呂江銘(2005)。八將。新北市:石洰出版社。
  17. 呂江銘(2008)。臺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台北:石洰出版社。
  18. 李孟明(2009)。臉譜流變圖說。桃園:南開大學。
  19. 周明(2000)。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與官將首淺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50,34-45。
  20. 林怡君(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
  21. 邱碧施(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
  22. 唐茂福。唐茂福(主任委員),府城元和宮全台白龍庵簡介,台南市:元和宮管理委員會。
  23. 殷亞昭(1991)。中國古舞與民舞研究。台北市:貫雅文化。
  24. 祖行(2011)。圖解易經。台北:創智文化。
  25. 袁禾(2011)。舞蹈與傳統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郝譽翔(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27. 常任俠、王克芬、孫景琛、吳曼英(1990)。中國舞蹈史,初編三種。台北:業強出版社。
  28. 張昱騰(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29. 張家珩(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北藝術大學。
  30. 郭益昌(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31. 陳新瑜(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東吳大學。
  32. 陳麗娥(1995)。八將與八家將之研究:臺灣地方民俗舞藝。台北:月房子。
  33. 陳麗莉(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宜蘭,佛光大學。
  34. 隆荫培、徐爾充(1999)。舞蹈藝術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35. 黃文博(1997)。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台北:常民文化。
  36. 黃文博(1990)。南瀛民俗誌。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37. 黃璿瑋(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38. 慈鳳宮管理委員會(2006)。阿猴媽祖文化季暨全台五州媽祖大會香活動專輯。屏東:慈鳳宮管理委員會。
  39. 趙夢林(1999)。中國國劇臉譜大全。新北市:百通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0. 劉滬生(1995)。中國戲曲臉譜藝術。台北:宏觀文化出版。
  41. 蔣嘯琴(1988)。家將團的人格與神格及其舞蹈之探討。藝術學報,37,91-101。
  42. 蔣嘯琴(1988)。大儺考:起源及其舞蹈演變之研究。台北市:蘭亭書店。
  43. 鄭如伶、陳鴻助、蔡明珠(2005)。臺灣民間傳統八家將服飾之研究─以南部部分地區為例。第二十一屆纖維紡織科技研討會
  44. 戴莞儀(2001)。融合的民間藝術瑰寶—八家將。文化生活,29,30-35。
  45. 戴瑋志(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國立臺南大學。
  46. 謝碧連(2001)。白龍庵八家將。台南文化,55,73-79。
  47. 鍾振坤計畫執行、呂江銘協同主持(2008)。,台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48. 藍德孠(1965)。五福大帝。台南:西來庵管理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徐瑋瑩(2021)。從「凝視」到「參與」:以民俗舞劇《默娘》當代劇場形式轉向為例。藝術學報,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