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重塑社會記憶中的客家舞蹈

并列篇名

Refresh the Memory of Hakka Dance in the Society

DOI

10.6303/TDRJ.201812_(13).0003

作者

袁文彬(Wenbin Yuan)

关键词

客家舞蹈 ; 社會記憶 ; 客家女性 ; Hakka dance ; social memory ; Hakka women

期刊名称

台灣舞蹈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18 / 12 / 01)

页次

61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經過長時期的遷徙,客家族群遍佈世界各地,其文化樣態呈現出跨地域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本研究著重「社會記憶」角度,不同於其他的客家舞蹈研究,著重於舞蹈肢體動作與舞蹈形態的探討,意欲從「社會記憶」的視角,解釋客家舞蹈的發生和形成,並從心理層面透視舞蹈文化的意象。基於筆者對客家群體建構理論之認識,加上過往舞蹈作品創作中的經驗為基礎,已經對客家舞蹈有了新的理解與思辨,試圖對客家舞蹈的意象與情感構圖作出新的界定。本文將涉及幾個面向,一方面討論社會記憶如何反應在客家文化系統中,且在舞蹈中被體現。另一方面透過實際編創的舞作《田埂上日頭下》解釋文化作為一種心理圖像,轉換成一種影響客家的生活理解。另外,舞作中女性形象的演繹反映客家社會記憶凝聚的文化意象。

英文摘要

After a long period of migration, the Hakka group is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ts cultural appearance presents cross-regional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Different from other Hakka dance studies focuse on the exploration of dance movements and dance form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emory". It intends to explain the occurrence and formation of Hakka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emory" and to observe the dance culture from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imageries from the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of Hakka group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the experience of past choreographic works, it gave me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speculation on Hakka dance. 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focus on several aspects. First of all, I will look at how social memory reflects the Hakka culture, and how it reflects dance. Secondly, I would like to apply the "Tian Geng Shang Ri Tou Xia"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why psychological image can transform into a life experience and then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culture. In addition to that, I hope to interpret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female images to signify the cultural images of the cohesive memories of Hakka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
  2. 王漢生,劉亞秋(2006)。社會記憶及其建構─一項關於知青集體記憶的研究。社會,26,46-68。
  3. 希爾斯,復堅(譯),呂樂(譯)(2014).論傳統.上海:上海.
  4. 阮志(2012).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麻坑村說起者.香港:三聯.
  5. 和合洋尚(2010)。客家文化重考─全球時代下空間和景觀的社會生產。贛州師範學院學報,2,3-9。
  6. 周惠丹,袁文彬(採訪)(2018)。周惠丹(2018年6月17日),惠風舞蹈工作室藝術總監,訪談客家舞蹈。(袁文彬,採訪者)。
  7. 納日碧力戈(譯),保羅康納頓(2000).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 梁東(譯),汲吉(譯),塗爾幹(2006).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 梁肇庭(2013).中國歷史上的移民與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鄰居.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
  10. 郭金華(譯),畢然(譯),哈布瓦斯(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1.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台原.
  12. 陳思仁(譯),潘宗億(譯),洪靜宜(譯),蕭道中(譯),徐文路(譯),霍布斯邦(2002).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
  13. 曾逸昌(2003).客家總論.台北:曾逸昌.
  14. 黃曉雲(2004)。從客家山歌看客家女人的精神個性。江西社會科學,11,157-159。
  15. 楊宛容,袁文彬(採訪)(2018)。楊宛容(2018年6月22日),光環舞集藝術總監,訪談客家舞蹈。(袁文彬,採訪者)。
  16. 趙綺芳(2010).舞動文化─沖繩竹富島的民族志.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7. 鄭榮興,袁文彬(採訪)(2017)。鄭榮興(2017年12月25日),榮興客家採茶劇團藝術總監,訪談客家舞蹈。(袁文彬,採訪者)。
  18. 謝重光(2018).客家民系與客家文化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9. 謝重光(2005)。客家婦女人文性格及其歷史成因。福建大學人文學報,2,86-91。
  20. 羅香林(1933),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21. 羅肇錦(2006)。客語源起南方的語言論證。語言暨語言學,2,545-568。
  22. 譚元亨,黃鶴(2001).客家文化審美導論.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