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小教師以雲林縣轉型優質評鑑指標評定重要性與實際達成之差異性研究

并列篇名

Differences on the Importance and Accomplish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Faculties abou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the Program of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in Yunlin County

DOI

10.6338/JDA.201106_6(3).0001

作者

徐怡(Yi Hsu);許家銘(Chia-Ming Hsu);葉嘉玲(Chia-Ling Yeh)

关键词

因素分析 ; 轉型優質 ; 評鑑指標 ; factor analysis ; the program of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 evaluation indicators

期刊名称

Journal of Data Analysis

卷期/出版年月

6卷3期(2011 / 06 / 01)

页次

1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國小教師以雲林縣轉型優質評鑑指標評定其重要性與實際達成之差異性。為達研究目的,依據雲林縣轉型優質評鑑指標設計分析問卷,樣本取自雲林縣的23所國民小學,共280人進行問卷調查,藉由因素分析、t檢定與迴歸分析,分析國小教師以轉型優質評鑑指標評定其重要性與實際達成之差異性情形。研究結果發現,國小教師在班級經營效能、學校本位課程、學習型學校、師生精進成長及創意體驗學習五個因素,評定其重要性方面皆顯著高於實際達成成果,唯在學校特色經營中的學校各項資源能對社區開放及提供服務,及師生精進成長的假期能規劃各種學習活動與體驗活動,延續學生學習精神與成果,評定其重要性與實際達成方面並無顯著的差異。因此,在管理意涵為以下三點:(1)針對國小教師認知差距較高的指標,利用機會做改善,縮減重要性與實際達成之缺口。(2)創意體驗學習相對其他指標是被忽略的,應重新給予重視。(3)國小教師認同學校特色經營是影響學校教育品質的最關鍵因素,並且針對本研究結論提供教育管理者之建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agreement differences on the importance and accomplish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faculties abou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the program of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in Yunlin County. This study designed the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the program of high-quality transformation in Yunlin County. The sampling of this survey was from 23 elementary schools in Yunlin County, containing 280 faculties at elementary schools. Utilizing factor analysis, t-tes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study tested the 6 hypothes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 higher importance than accomplishment for this five factors as elementary school faculties on the efficiency management of class, the curriculum of school-based, learning school, the growing sophisti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learning of innovation experiences. Two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the school resources could open and give service to community in the management of specialist school, and plan variety of experiences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in holiday to extend the spirit and achievements of student in the growing sophisti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the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To reduce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of the importance and the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faculties by chance. Relatively, the learning of innovation experience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ga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faculties agree that the specialist school management have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to education qualit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a suggestion for the education managers.

主题分类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統計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林天祐(2005)。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35,1-16。
    連結:
  2. 魏惠娟(2007)。方案規劃的創意教學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0(4),63-83。
    連結:
  3. 雲林縣教育處,「雲林縣學校轉型優質實施方案」取自http://mysql.ylc.edu.tw/ann/index.php,2008年
  4. 教育部,「教育部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ceag.phc.edu.tw/~nature/master/1/02/creatity-peanut02.doc,2002年
  5. 教育部特色學校計畫,「教育部98年度推動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取自http://163.20.79.146/default.asp,2010年
  6. 教育部統計處,「國中小一年級新生預測人數」,取自,2010年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6.xls
  7. Bezzina, M.(1991).Being Free and Feeling Free: Primary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articipation in Curriculum Development.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Studies Association,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8. Cuieford, J.P.(1965).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New York:McGraw Hill.
  9. Dunkin, M. J.(Ed.)(1987).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Oxford:Pegramon Press.
  10. Guilford, J.P.(1956).Creativity.American Psychologist,14,496-479.
  11. Guilford, J.P.(1967).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New York:McGraw-Hill.
  12. Kennedy, K. J.(1992).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Policy Option for the 1990s: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7(2),180-195.
  13. May, S.A.(1991).Making the Difference for Minority Children: The Development of A Holistic Language Policy at Richmond Road School, Auckland, New Zealand Language.Cultural and Curriculum,4(3),207-217.
  14. Nunnally, J.(1978).Psychometric Theory.New York:McGraw-Hill.
  15. Senge, 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Publishing Doubleday.
  16. Stenhouse, L.(1993).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7. Wolman, B. B.(Ed.)(1985).Handbook of intelligence.New York:Willey.
  18. 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編(1997)。教育專業與師資培育。台北:師大書苑。
  19. 吳木崑(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20.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21. 吳清山(2005)。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實踐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21-31。
  22. 吳清山(2003)。體驗學習的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7,15-22。
  23. 吳清山(1997)。教育名詞─學習型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18,61。
  24. 吳清山編(1993)。班級經營。台北:心理。
  25. 吳淑芬(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所。
  26.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1-134。
  27. 呂瑞芬(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28.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槪論。台北:心理。
  29. 李惠琪(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30. 沈姍姍(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5,1734。
  31. 林志成、林仁煥(2008)。特色學校經營的困境與發展策略。教育經營與產學策略聯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
  32.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50-62。
  33. 林芳怡(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所。
  34. 林進材(2005)。班級經營。台北:五南。
  35. 邱錦堂(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36. 施富薇(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7. 柳秀蘭(1994)。創造四P。創造思考教育,6,10-14。
  38. 秦夢群(1999)。營造學習型組織學校:教育行政人員應有的體認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27,9-12。
  39. 張世忠、夏慧娟(2004)。網路教學融入生活化教材激發國中學生創造之研究。中原學報,32(4),709-724。
  40. 張明輝(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研究。台北:學富。
  41. 張嘉育(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2. 張德銳(1999)。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27,13-16。
  43. 莊展榮(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44. 許清田(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5. 郭明德(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6. 陳文彥(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民教育研究所。
  47. 陳伯璋編(2002)。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台北:高等。
  48. 陳俊生(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9. 陳國偉(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50.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51.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52. 陳麗華、林吟霞(2007)。研習叢書。台北:教師研習中心。
  53. 曾坤輝(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54.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55. 黃政傑(1999)。永續的課程改革經營。迎向千禧年─新世紀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論文彙編,高雄:
  56. 黃清海(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57. 黃煌雄、趙榮耀、呂溪木(2004)。教育部所屬預算分配結構之檢討。監察院。
  58. 楊振富譯、Senge, P.(2002)。學習型學校。台北:天下。
  59. 葉興華(2001)。台北市國小推展行動研究之探討─從台北市第一屆教育行動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211-236。
  60. 劉小萍(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61. 潘慧玲編(2002)。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台北:學富。
  62. 蔡清田(2002)。學校整體課程經營。台北:五南。
  63.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64. 鄧鈞文(2001)。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困境與解決之道。研習資訊,18(4),39-48。
  65. 賴翠媛(2000)。資優兒童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66. 謝鴻儒(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67. 簡宏江(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68. 魏惠娟(2004)。學習型學校的規劃與實踐─一個學校的經驗。研習資訊,21(1),13-19。
  69. 羅曉雯(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
  70. 顧巧慧(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