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誰是慈濟人?從宗教社會與心理面向論述

并列篇名

Who was Tzu Chi committee? Discussing on Sociology, Psychology of Religion Orientation

DOI

10.6338/JDA.201504_10(2).0001

作者

蔡秀菁(Hsiu-ChinTsai)

关键词

文字探勘 ; 資料採礦 ; 痤瘡 ; 中醫 ; Text Mining ; Data Miming, Acne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期刊名称

Journal of Data Analysis

卷期/出版年月

10卷2期(2015 / 04 / 01)

页次

1 - 2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痤瘡多發於青春期的男女,好發於顏面、胸背等部位,嚴重者會形成結節、膿皰、囊腫,甚至破潰後形成瘢痕,對正值青春期的男女來說,會影響其生理與心理。中醫學為中國千年來知識經驗的流傳,以中醫治療痤瘡,有其獨特的療效與功效,因此,以中醫觀點診斷痤瘡的文獻日益增多。本研究針對大量中醫診斷痤瘡的文獻,以文字探勘技術探討文章之間的關鍵資訊,建立詞庫,並探討詞庫內,詞與詞之間的因果關係,再進一步利用文字探勘技術所產生的重要性分數,探討關鍵詞彙之間的關聯性,並使用資料採礦模組找出不同證型之用藥模式與不同外治法之用藥模式,並找出重要之病因與病機。研究結果顯示,詞庫中以「肺熱」、「風熱」、「血熱」為相對重要的關鍵詞,而在用藥方面「黃芩」、「赤芍」、「丹參」、「連翹」為相對重要的關鍵詞。期望能讓痤瘡臨床上的中醫師與從事中醫學的教育人員,在診斷上能有更明確的了解,甚至提供痤瘡病患基本的自我保健方法。

英文摘要

Buddhism Tzu Chi was established in 1966, and it has developed until today. It had attracted many peoples to join became Tzu Chi committee in Taiwan and all over world. I am very curious, What's character of the Tzu Chi committee in their soul? What kind of religious attitude's in their belief? In addition, what's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they live in modern Taiwan society class? For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I use sociology and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pproach to get data. In this paper, I also tak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se questions.

主题分类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統計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王郁琮(2014)。臺灣青少年異質性憂鬱發展軌跡之性別差異及與違常行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7(1),97-130。
    連結:
  2. 安德瑞(2009)。宗教慈善與災害重建:以九二一賑災爲例。民俗曲藝,163,193-220。
    連結:
  3. 周柔含(2010)。從無量義經談慈濟人文實踐。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0,151-179。
    連結:
  4. 金子昭(2010)。在人間世界中所推展的慈悲濟世行動—全球化時代中所開展的菩薩網。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0,1-19+21-43。
    連結:
  5. 高旭繁(2013)。通往華人幸福之路:性格特質與文化價值的雙重作用。本土心理學研究,39,165-214。
    連結:
  6. 盧蕙馨(2010)。慈濟的跨宗教合作經驗─「百川歸海」的譬喻和詮釋。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0
    連結:
  7. 盧蕙馨(2004)。宗教敘事的培力—慈濟「善書」的形成分析。新世紀宗教研究,2(4)
    連結:
  8. 盧蕙馨(2011)。遺體的聖化,死亡的超越:慈濟大體捐贈的宗教文化現象。生死學研究,11
    連結:
  9. (2010)。宗教文化多元主義:包容、對話與和平。台北:希泉出版社。
  10. 陳蕙民,1994,〈資源回收與心靈環保〉,手稿,頁1-11。
  11. Chen, Sheng Jen(1990).Understanding The Buddhist Tzu-Chi Association-Acultural Approach.L.A.: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2. Costa, P.T.,McCrae, R.R.(1986).Personality stabi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sychology.Clincial Psychology Review,6,407-423.
  13. Flood, Gavin(1999).Beyond Phenomenology: Rethinking the Study of Religion.N.Y.:Cassell.
  14. Gallup Organization(1987).The Gallup Study of Public Awareness and Involvement with Non-Profit Organizations.Princeton, NJ.:Gallup Organization.
  15. Guenther, R.(ed.),Claus, W(ed.)(1978).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 Pearce, J.(1993).Volunteers: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Unpaid Workers.New York, NY:Routledge.
  17. Sills, D. L.(1957).The Volunteers: Means and Ends in a National Organization.Glenccoe, IL:Free Press.
  18. Weber, M.(1964).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Beacon Press.
  19. 丁仁傑(1997)。現代社會中佛教組織的制度化及其有關問題之探討:以臺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發展為例。佛光山第一屆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20. 丁仁傑(1999)。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台北:聯經。
  21. 王順民(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
  22. 王璞(2012)。佛教友誼觀之人類學闡釋。圓光佛學學報,20,193-225。
  23. 江燦騰(1989)。人間淨土的追尋。台北:稻鄉。
  24. 何日生(2012)。無量義經與上人—試論慈濟宗門之開展與修行。法印學報,2,87-127。
  25. 何日生(2013)。2012 年慈濟年鑑。財團法人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26. 吳毓慧(2014)。身心活化機能活動對慢性精神分裂症住民之認知功能、淡漠與憂鬱情緒的效果。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0(1),3-14。
  27. 林宜璇(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28. 法師、高信疆譯(1989)。法師靜思語。台北:九歌出版。
  29. 邱定彬(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30. 邱善筠(2014)。中風病人憂鬱情緒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南臺灣某醫院為例。中華職業醫學雜誌,21(2),73-80。
  31. 洪冬桂(2009)。感恩與回饋。普門學報,52,293-301。
  32. 翁菁甫(2014)。老人憂鬱與慢性阻塞性肺病。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58(3),31-34。
  33. 康樂、簡惠美(1995)。信仰與社會:北臺灣的佛教團體。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34. 張四明(2012)。佛教慈濟基金會參與災變服務之研究。研習論壇,133,32-41。
  35. 張家麟(2008)。宗教儀式與宗教領袖詮釋—以大甲鎮瀾宮的進香儀式變遷為焦。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台北:
  36. 張家麟(2011)。台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以民間宗教儀式為焦點。台北:蘭臺出版。
  37. 張維安(1996)。佛教慈濟功德會與資源回收:日常實踐觀點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38. 張維安(1995)。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 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臺灣社會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39. 許木柱編、盧蕙馨編、何縕琪編(2012)。曙光初現。花蓮:慈濟大學。
  40. 許庭彰(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41. 陳世慧(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42. 陳美琴(2014)。靈性讓人自由嗎?—探索大學生靈性及憂鬱之關係。哲學與文化,41(1),39-60。
  43. 陳慧劍(1988)。法師的慈濟世界—花蓮慈濟功德會的緣起與成長。台北:慈濟文化中心。
  44. 游祥洲(1996)。人間佛教與慈濟志業。慈濟月刊,354
  45. 黃升騰(2007)。中醫皮膚科臨床治療共識手冊─第九章痤瘡。中醫藥年報,25(5),448-451。
  46. 黃昱凱(2012)。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民眾對慈善團體回收圖書報紙類資源回收之行為意向。文化事業與管理研究,10,9-26。
  47. 黃國俊(2013)。從快樂論述到幸福指數。主計月刊,694,16-25。
  48. 慈濟功德會(1995)。慈濟年鑑。慈濟出版社。
  49. 趙芝良(2011)。志工工作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認真性休閒特質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義消隊為例。工作與休閒學刊,2(2),99-111。
  50. 潘煊(2004)。法師琉璃同心圓。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51. 蔡侑霖(2010)。新自由主義的特洛伊木馬:慈濟大愛園區的個案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31,278-293。
  52. 盧蕙馨(2009)。宗教合作的倫理關懷與實踐。「紅溪河整治效應的整合研究」(Toward Humanistic Approach Relocation)國際研討會,雅加達:
  53. 盧蕙馨(2011)。慈濟環保運動的「新時代」意涵。建國一百年宗教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54. 盧蕙馨(2009)。流動的現代善書─解讀「靜思語」文化現象。「靜思語二十年「生命教育家」研討會,台北:
  55. 盧蕙馨(2012)。慈濟老年志工生命轉化經驗探析。宗教實踐與生命關懷學術研討會,花蓮:
  56. 盧蕙馨(2004)。宗教研究的「神入」。臺灣宗教研究,3(1),1-48。
  57. 盧蕙馨(2008)。慈悲之為跨性別倫理的宗教實踐。《宗教文化與性別倫理》」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
  58. 盧蕙馨(1999)。慈濟志工行善的人情脈絡。「歷史上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學術研討會,:
  59. 盧蕙馨(2012)。「情以行道」的慈濟教化。第二屆慈濟論壇─佛教與慈善,北京:
  60. 盧蕙馨(1994)。佛教慈濟功德會「非寺廟中心」的現代佛教特性。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
  61. 盧蕙馨(1994)。佛教慈濟功德會的兩性與空間之關係。「空間、家與社會」研討會
  62. 盧蕙馨(2011)。言語道斷?─佛教女性研究的反思。性別與人類學知識研討會,台北:
  63. 盧蕙馨(2009)。宗教行動合作的現代契機─以慈濟在印尼的賑災為例。「宗教多元主義與和平:伊斯蘭與其他宗教對話」研討會
  64. 盧蕙馨(2010)。「靜思語」的文化解讀。靜思語論文輯選,花蓮:
  65. 盧蕙馨(1992)。台灣佛教慈濟功德會的道德意義。「中國佛教思想與文化」學術研討會
  66. 蕭志明(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交通大學。
  67. 蕭武桐(1996)。人間佛教與慈濟志業。慈濟月刊,354
  68. 薛人華(2010)。知福、惜福、幸福─談感恩與教學。教師之友,94-103。
  69. 瞿海源(2002)。宗教與社會。台北:台大出版。
  70. 證嚴(2011)。無量義經偈頌。台北:慈濟文化。
  71. 釋昭慧(2012)。「行入」慈濟大藏經—以慈濟落實「社區倫理」的環保志業為例。法印學報,2,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