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深思敘說研究之研究倫理議題:回到倫理學基礎探討
|
并列篇名
|
Reflecting on Research Ethical Issues of Narrative Research
|
DOI
|
10.6512/lnp.2015.03.03
|
作者
|
洪瑞斌(Jui-Ping Hung);莊騏嘉(Chi-Chia Chuang);陳筱婷(Hsiao-Ting Chen)
|
关键词
|
互為主體性 ; 我-你關係 ; 研究倫理 ; 敘說研究 ; inter-subjectivity ; I-Thou relationship ; research ethics ; narrative research
|
期刊名称
|
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
|
卷期/出版年月
|
3輯(2015 / 12 / 01)
|
页次
|
55
-
7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近來臺灣之科技部對「研究倫理審查」之制度全力推行,激發研究者開始反思敘說研究之相關倫理議題。本研究先從現行研究倫理之常見準則以及相關要求回顧開始,並發現「研究倫理審查」之原則主要來自生物醫學研究之源頭,背後是「主客二元論」及「社會契約論」之觀點。接著我們進入倫理學之哲學基礎,從現代性之道義論、契約論等整理,轉向後現代的詮釋敘說典範、交往互動論觀點。總結而言,本研究發現敘說研究不同於生物醫學(實證主義典範)之主客二元對立關係,主要以互為主體性為核心倫理精神。
|
英文摘要
|
Nowadays, research ethics review is completely conducted within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aiwan, which inspires the researchers to reflect on ethical issues of narrative research. First, in this study we review the code and requirement of existing research ethics and realize that the principle of research ethics review is derived from the source of biomedical research,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ualism and the social contract. Second, we review Kant’s Modernism and a Theory of Jutice, then turning postmodern hermeneutics of narrative and the concept of Interactionism. Inter-subjectivity is the core concept of ethics. In summary, this paper finds that narrative research is different from I-It relation, the ethical relation of researchers/the manipulated and interviewees from biomedical research, but it is I-Thou relationship from the ethical core of inter-subjectivity, assuming the goal of interaction and inter-understanding.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
参考文献
|
-
宋文里(2007)。臨床/本土/文化心理學:尋語路(錄)。應用心理研究,34,75-111。
連結:
-
洪瑞斌(2010)。組織的多重真實性:一個組織諮詢案例的敘事性反思。應用心理研究,47,41-88。
連結:
-
洪瑞斌(2012)。再思職場諮商師的價值兩難問題:以組織多重真實觀為解決之道。輔導季刊,48(1),30-39。
連結:
-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連結:
-
戴伯芬(2014)。倫理或治理?再論大學倫理治理架構與研究倫理審查制度。2015 年3 月11 日, 檢索自 http://interlocution.weebly.com/35413355423554222727review--forum/11
-
維基百科(2013)。1992 年洛杉磯暴動。2013 年9 月7 日, 檢索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1992%E5%B9%B4%E6%B4%9B%E6%9D%89%E7%A3%AF%E6%9A%B4%E5%8B%95&oldid=38317440
-
Buber, M.、陳維剛譯(1991)。我與你。臺北:久大、桂冠。
-
Clandinin, D. J. Ed.、鞠玉翠譯(2012)。敘事探究:焦點話題與應用領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Clandinin, D. J.、Connelly, F. M.、蔡敏玲譯、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心理。
-
Cuff, E. C.、Sharrock, W. W.、Francis, D. W.、林秀麗譯、林庭瑤譯、洪惠芬譯(1999)。社會學理論的觀點。臺北:韋伯文化。
-
Freedman, J.、Combs, G.、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故事。臺北:張老師。
-
Hartman, L. P.、DesJardins, J. R.、蘇勇譯、鄭琴琴譯、顧倩妮譯(2011)。企業倫理學。北京:機械工業。
-
Hoffman, W. M.Ed.、Frederick, R.Ed.、江玫君譯(1998)。企業倫理.文選與個案。臺北市:麥格羅。
-
Kuhn, T. S.、程樹德譯、傅大為譯、王道還譯、錢永祥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
-
Morgan, A.、陳阿月譯(2008)。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
White, M.、Epston, D.、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
White, M.、黃孟嬌 譯(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臺北:張老師文化。
-
王宏仁、劉兆明、楊巧玲、殷寶寧、古允文、陳瑞麟(2015)。回應:人文社科界對倫理審查的主張。臺灣學術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變異與檢討工作坊,臺灣臺北:
-
何衛平(2001)。通向解釋學辯證法之途:伽達默爾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李幼蒸(1997)。倫理學危機。臺北:唐山。
-
沈清松(2000)。呂格爾。臺北:東大圖書。
-
沈清松(2006)。人與自由。神思,69,15-32。
-
阮新邦編(1993)。批判詮釋論與社會研究。臺北:八方文化。
-
周月清(2015)。研究倫理審查外一章:十年申請審查經驗分享。臺灣學術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變異與檢討工作坊,臺灣臺北:
-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
林文源(2015)。朝向正視多元弱勢的研究治理。臺灣學術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變異與檢討工作坊會議,臺灣臺北:
-
林開世(2015)。民族誌過程中的倫理。臺灣學術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變異與檢討工作坊,臺灣臺北:
-
邱惟真、丁興祥(1999)。朱光潛多重自我的對話與轉化: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應用心理研究,2,211-249。
-
洪瑞斌(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
洪瑞斌(2007)。更實踐的知識與更知識的實踐:以實踐典範觀點回應組織臨床研究。應用心理研究,34,15-30。
-
張世雄(1987)。哈伯馬斯(Jurgen Habermas)論意識型態的批判。思與言,24(5),49-66。
-
莊騏嘉、洪瑞斌、陳筱婷(2010)。找尋自我敘說的倫理量尺。第三屆生命敘說與關懷學術研討會,臺灣桃園:
-
陳美華(2015)。面對「易受害群體」:想像、風險與倫理難題。臺灣學術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變異與檢討工作坊,臺灣臺北:
-
陳特(1996)。倫理學釋論。臺北:東大圖書。
-
劉紹華(2015)。人類學倫理規範與IRB 制度的反思:臺灣與美國的比較。臺灣學術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變異與檢討工作坊,臺灣臺北:
-
劉靜怡(2008)。「以人為對象」的研究和研究倫理委員會—以美國法制下之「言論出版自由」與「思想研究自由」為論述核心。中研院法學期刊,3,201-274。
-
蔡甫昌、林芝宇、張至寧(2008)。研究倫理的歷史、原則與準則。臺灣醫學,12(1),107-122。
-
蔡明璋(2015)。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倫理審查:學者的反映與制度變革的建議。臺灣學術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變異與檢討工作坊,臺灣臺北:
-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
賴俊雄編(2009)。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臺北:麥田。
-
戴正德編、李明濱編(2012)。人體試驗:研究倫理的理念與實踐。臺北:教育部。
-
蘇碩斌(2015)。倫理或治理?研究倫理的本質。臺灣學術研究倫理審查制度的變異與檢討工作坊,臺灣臺北。:
|
被引用次数
|
-
蔡昕璋(2019)。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青銀共學藝術實踐方案「回家的記憶-微型音樂劇」的敘說探究。服務學習與社會連結學刊,2,1-34。
-
陳玟辰(2022)。新冠肺炎之下教師實施線上教學之個案研究:以屏東縣國小為例。學校行政,140,32-52。
-
胡小玫(2022)。生命故事對高齡者意義:以高齡生命故事課程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6(1),1-21。
-
賴星彤,黃玉玲,林官蓓(2022)。一位新住民女性生命經驗的轉化與蛻變之敘說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44,169-197。
-
(2016)。從教育領域的質性研究談研究倫理議題。教育研究月刊,272,30-43。
-
(2024)。從「民宿」到「心宿」:戲劇治療元素運用於脆弱家庭青少年之工作模式的歷程與意涵。生命敘說與心理傳記學,9,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