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數位人文視野下的歷史分期法:以《人民日報》(1946-2016)中深圳主題報導為例

并列篇名

A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on the Method for Periodization of History:The Example Based on the Shenzhen-related News Reports in the People's Daily (1946-2016)

DOI

10.6575/JILA.201806_(92).0002

作者

邱偉雲(Wei-Yun Chiu);梁穎誼(Yin-Yee Leong);許翰笙(Aaron Hsu)

关键词

深圳 ; 人民日報 ; 歷史分期 ; 轉折點偵測 ; 數位人文 ; Shenzhen ; People's Daily ; history periodization ; change point problem ; digital humanities

期刊名称

圖資與檔案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92期(2018 / 06 / 15)

页次

22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從數位人文研究的角度,提出一種質量並重的歷史分期法,以有別於過去多從個人主觀視角出發進行定性的歷史分期工作。本文以1946-2016年間《人民日報》中所有標題中包含「深圳」一詞的報導文章為研究範圍,共有3,203篇,運用(1)人工主觀分期;(2)數值高峰分期;(3)關鍵詞叢異同分期等三種方法,對為期70年的涉深報導進行分期工作。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上述三種分期法雖都可進行歷史分期工作,然皆有其侷限性,即這些分期法都含有個人主觀性,在進行分期工作時往往因人而異。因此,本文提出第四種歷史分期法,嘗試以量化數據作為客觀分期之標準,為長時段的歷史研究提供一分期工作上的新方法與新視野,此即為本文研究結果與價值所在。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a method of historical periodization based on digital humanities that could better combin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an previous ones. This study singled out 3,203 news reports in the People's Daily, 1946 to 2016, whose headlines contained "Shenzhen" and respectively applied 1) artificial periodization, 2) peak number periodization, and 3) keyword cluster periodization to these Shenzhen-related news repor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ee methods of periodization respectively have their limitations on objectivity. This paper thus suggests an automatic periodization based on quantitative datasets and this data-driven method could provide a novel perspective for the long-term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fu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参考文献
  1. 金觀濤,梁穎誼,姚育松,劉昭麟(2014)。統計偏離值分析於人文研究上的應用──以《新青年》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2014(6),327-366。
    連結:
  2. 鄭文惠,邱偉雲(2016)。從「概念」到「概念群 《新民叢報》中「國家」與「教育」觀念的互動與形塑。東亞觀念史集刊,10,37-102。
    連結:
  3. Armitage, P.(1955).Tests for linear trends in proportions and frequencies.Biometrics,11(3),375-386.
  4. Cochran, W. G.(1954).Some methods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mmon χ 2 Tests.Biometrics,10(4),417.
  5. Freeman, J. M.(2010).Inference for binomial change point data.Advances in Data Analysi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to Reliability and Inference, Data Mining, Bioinformatics, Lifetime Data, and Neural Networks,Boston:
  6. Guldi, J.,Armitage, D.(2014).The history manifesto.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Matthews, Sarah(trans.)(1980).On History.Chicago, I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Michel, J.,Shen, Y.K.,Aiden, A.P.,Veres, A.,Gray, M.K.,Pickett, J.P.,Hoiberg, D.,Clancy, D.,Norvig, P.,Orwant, J.,Pinker, S.,Nowak, M.A.,Aiden, E.L.(2011).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ulture using millions of digitized books.Science,331(6014),176-182.
  9. OECD(2010).OECD Territorial reviews: Guangdong, China 2010.Paris:OECD Publishing.
  10. Page, E. S.(1955).A test for a change in a parameter occurring at an unknown point.Biometrika,42(3-4),523-527.
  11. Underwood, T.(2013).Why literary periods mattered: Historical contrast and the prestige of English studies.Redwoo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UNESCO. (2008). Shenzhen. Retrieved June 10, 2017, from http://en.unesco.org/creative-cities/shenzhen.
  13. Williams, D.(1988).Tests for differences between several small proportions.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C (Applied Statistics),37(3),421-434.
  14. 中共黨史出版社(編)(2007).中國沿海城市的對外開放.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5. 王帆(2016 年5 月10 日)。深圳新經濟何以成功?──從零開始向高科技轉型。21 世紀經濟報道:數字報,檢自:http://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5/10/content_39603.htm
  16. 王躍(2001 年2 月22 日)。關於深圳市文化立法「十五」規劃的構想。中國文化報,第003 版。
  17. 全漢升(1947)。宋代南方的墟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265-274。
  18. 朱方(2011)。淺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對主辦城市形象的影響──以深圳大運會為例。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1(5),30-33。
  19. 李萍(2016 年5 月31 日)。深圳綜合經濟競爭力蟬聯全國第一。深圳特區報,第A04 版。
  20. 肖晗(2014 年1 月8 日)。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躍居全球第三。深圳商報,第A02 版。
  21. 佟賀豐(2005)。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概況及其啓示。科技與管理,2005(1),30-32。
  22. 周虎城(2016)。“深圳模式”:向前走,無退路。同舟共進,2016(8),23-25。
  23. 尚千琳,黃志忠(2004)。文化產業的盛宴──記首屆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大經貿,2014(12),70-71。
  24. 侯雲龍、梁倩(2017 年6 月21 日)。粵港澳打造世界第四大灣區經濟。經濟參考報,第002 版。
  25. 胡彩梅,郭萬達(2015)。深圳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分析與借鑒。開放導報,2015(5),23-28。
  26. 倪元輅,汪俊石(2002)。加入WTO 為深圳開拓了新的發展空間。特區理論與實踐,2002(2),36-38。
  27. 唐曉鳴(1997)。深圳經濟特區三次產業結構的演變。特區理論與實踐,1997(12),45-47+53。
  28. 徐淑娟(2017).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行業收入差距問題研究.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9. 深圳特區報(2010 年9 月4 日)。深圳經濟特區30 年100 件大事評選。檢自: http://news.sina.com.cn/c/2010-09-04/081321037484.shtml。
  30. 陳旭昇(2013).時間序列分析-總體經濟與財務金融之應用修訂版.台北:東華出版社.
  31. 陳雲松(2015)。大數據中的百年社會學──基於百萬書籍的文化影響力研究。社會學研究,2015(1),23-48。
  32. 馮蘇寶(1997)。也談香港及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經濟,1997(5),23。
  33. 楊志和(1988)。深圳特區市場機制與產業政策探析。特區經濟,1988(Z1),48-49。
  34. 葉海燕(2008 年12 月10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深圳為「設計之都」。中國婦女報,第A02 版。
  35. 路雲亭(2012)。都市的青春儀式──深圳大學生運動會的城市學價值。體育與科學,33(2),21-23+57。
  36. 劉志勇,孫金瑋(2017)。基於序列連通度的睡眠分期算法研究。電子學報,45(1),225-231。
  37. 劉攀,郭生練,方彬,喻婷(2006)。汛期分期變點分析方法的原理及驗證。長江科學院院報,23(6),27-31。
  38. 樂正,王為理(2003)。文化立市發展戰略與深圳文化建設的近期走向。改革與戰略,2003(4),73-76。
  39. 潘海嵐(2008).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40. 潘新潮(1994)。定期公佈投資導向目錄──當前東莞實施產業政策的現實選擇。廣東經濟,1994(2),42-23。
  41. 鄭通揚(1998)。論市場經濟要素與經濟體制改革—深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探。管理世界,1998(5),44-49。
  42. 饒高琦,李宇明(2017)。基於詞彙聚類方法的現代漢語分期與分期體系構建。中文信息學報,2017(6),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