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釋滯與擅斷之間──唐律輕重相舉條的當代詮釋

并列篇名

Between Explanation and Arbitrariness: A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ogy article" in the Tang Code

作者

黃源盛(Yuan-Sheng Huang)

关键词

輕重相舉 ; 唐律 ; 比附 ; 斷罪無正條 ; 當然解釋 ; Tang Code ; analogy ; natural interpretation

期刊名称

法制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8 / 06 / 01)

页次

1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律‧名例律》「斷罪無正條」規定:「諸斷罪而無正條,其應出罪者,則舉重以明輕;其應入罪者,則舉輕以明重。」此即所謂「輕重相舉」。該律條立法原意究竟何在?性質到底為何?與傳統刑律中的「比附」是否同類?又是否同於當今的「類推適用」?此攸關《唐律》有無法的確定性問題,爭議頗多。本文擬從法史學及當代刑法詮釋學的觀點,首先一探傳統中國舊制中「比附」的起源與實態;進而就《唐律》中的「輕重相舉條」的意涵及其實際運用面詳加論述;而最主要者,乃就「輕重相舉條」的法理性質深入探討,提出個人看法,以釐清該條律文在法制上的歷史及時代意義。

英文摘要

The "Case without Applicable Provision" article in the General Principle Part of Tang Code says, "For the case without applicable provision, the judge shall analogize the heavier situation if such case shall be decriminalized, or the slighter situation if such case shall be criminalized." Such article's purpose, character, and similarity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aw's and modern Western law's "analogy" are very controversial among the scholars and critical to the argument about the legal ascertainment of the Tang Code. This essay researches the origin and reality of the "ana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aw from the viewpoint of legal history and modern criminal legal hermeneutics. Moreover,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practice of the "analogy article" in the Tang Code. Mostly, this essay tries to clarify that article’s meaning in legal histor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黃源盛(2004)。唐律不應得為罪的當代思。法制史研究,5,1-59。
    連結:
  2. 漢書
  3. 大明會典
  4. (1982)。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台北:國立編譯館。
  5. 明雷夢麟著、懷效鋒點校、李俊點校(2000)。讀律瑣言。北京:法律出版社。
  6. 中村茂夫(1983)。不応為考-「罪刑法定主義」の存否をも巡つて。金沢法學,26(1)
  7. 中村茂夫(1973)。清代形法研究。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
  8. 仁井田陞(1981)。中國法制史研究 刑法。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
  9. 王侃(1993)。唐律中的類推不是「舉重明輕」,而是比附。法學研究,3
  10. 吳從周(2007)。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11. 杜佑。通典
  12. 沈家本(1985)。歷代刑法考。北京:中華書局。
  13. 岡田朝太郎講述、熊元翰編輯。京師法律學堂筆記-刑法總則
  14. 岩崎二郎(1976)。罪刑法定主義と不応為及び援引比附。神奈川法學,5(2)
  15. 林紀東(1952)。刑法與類推解釋-由一個案件說起。軍法專刊,1(2)
  16. 俞榮根(2003)。中西法律傳統。北京:
  17. 律令研究會編(1979)。譯註日本律令。日本:東京堂。
  18. 曹運乾(1982)。尚書正讀。台北:洪氏出版社。
  19. 陶安(2005)。「比附」典「類推」:超越沈家本的時代拘束。沈家本與中國法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20. 彭浩主編、陳偉主編、工騰元男主編(2008)。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程樹德(1973)。九朝律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2. 黃源盛(200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
  23. 黃彰健編著(1979)。明代律例彙編。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4. 黃靜嘉編校(1970)。讀例存疑重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25. 楊仁壽(1995)。法學方法論。台北:楊仁壽。
  26. 董康。刑法比較學
  27. 董康、郭衛主編(1931)。科學的唐律。現代法學,1(創刊號),3-5。
  28. 劉俊文(1996)。唐律疏義箋解。北京:中華書局。
  29. 蔡墩銘(1972)。唐律與近世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出版。
  30. 錢大群(2000)。唐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31. 戴炎輝(1977)。唐律通論。台北:正中。
  32. 簡牘法律文獻譯註(1994)。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科學出版社。
  33. 蘇俊雄(1997)。形法總論I。台北:蘇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