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禮刑之間──從供養有闕到遺棄尊親屬

并列篇名

Between Li and Xing: From Maintenance Lack to Abandonment of Lineal Ascendant

作者

黃源盛(Yuan-Sheng Huang)

关键词

儒家思想 ; 中華法系 ; 孝道 ; 供養有闕 ; 遺棄尊親屬 ; Confucianism ;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System ; Filial Piety ; Maintenance Lack ; Abandonment of Lineal Ascendant

期刊名称

法制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3 / 06 / 01)

页次

67 - 1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傳統中國社會,向來重視孝道,認為孝是萬善之源,強調孝為百行之首;在《論語》裡,孝又是行仁之本,歷代也競相標榜「以孝治天下」;而孝道的推行又輔以政治力的介入,除表彰並倡導、講習外,對於孝道的實踐無不積極策進;最常見者為誘以名利,凡有孝行者,或旌其門閭、或減免其稅賦、或授予官爵、甚或有罪亦寬貸其刑等,諸如此類,其實例在漢以後歷朝的職官志、選舉志、孝友傳及孝義傳中比比可見。隋唐以降,在「禮本刑用」的立法原則下,以禮尋律。父祖擁有所謂的「教令權」,倘若子孫有違犯父祖的教訓命令行為,或對祖父母、父母,力堪扶養而不扶養者,歷來法律都用刑罰加以懲治,此即指「子孫違犯教令及供養有闕」罪條而言。這種「以孝率法」的禮刑結合方式,固足以促進吏民對於孝的力行,問題是,在時光流轉下,這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嗎?孝之名實究竟該如何看待?行孝是否為一種片面絕對的義務?有關刑事立法中倫理成分的比例該如何拿捏?凡此,都是饒富爭議而有待釐清的課題。本文擬從縱向的古今源流之變,以唐清律及晚清的變法修律為重心,談談有關該項罪名在傳統中國法制中「禮本刑用」立法方式的歷史意義;另從橫向的中外比較法史觀點,述說有關德、日等國立法例的動向,以明中外時代之異;最後,則以民國九十九年(2010)間《刑法》第294條之一「遺棄直系血親尊親屬罪」的最新修正,探討刑法中倫理情結的異化與再生,以究當前之勢。

英文摘要

Filial piety, which has long been held in high este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origin of all virtues. It is also thought to be the base of Ren (仁) by Confucian Analects, and held as a ruling principle through dynasties. Alongside the political power, filial piety is promoted and practiced overwhelmingly in every way: family honor, tax break, title confering, punishment exemption, etc., which is recorded in Zhi Guan Zhi (職官志, Officialdom Essays), Xuan Ju Zhi (選 舉志, Examination Essays), Xiao Yo Zhuan and Xiao Yi Zhuan (孝友傳 及孝義傳, Filial subjects Biographies) since Han. Li (禮, morals or ritual propriety) has become the base of penalty system and legislative principles since Sui and Tang. Male lineal ascendants are endowed with the rights of ruling and educating descendants (教令權). According to the law, as long as the instructions are disobeyed or the maintenance is insufficient, penal punishment is applied to the descendants. The code not only combined Li and penalty, but also promotes the practice of filial piety. However, as time gone by, is filial piety still an eternal idea or an absolute obligation? How do we comprehend this ethic idea essentially and make it correspond with the penal legislation more appropriately? Basing on Tang Code, Ching Code and the historical material of late Ching legal reform, this paper shall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ideas and offenses aforementioned. Moreover, the author would take the legislations of Germany and Japan as study examples in the view of comparative law. In the end, this article would like to study the transform and rebirth of current legal ethics in the 2010 Amendment of Article 294-1, Criminal Code of Taiwa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松岡義正〈松岡判事書勞提學新刑律說帖後〉,載於《京津時報》,宣統2年11月23日,第1版
  2. (1990)。民主與傳統。臺北:三民書局。
  3. (199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謝振民,《中華民國立法史》(臺北:正中書局,1948), 頁1140
  5.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246號委員提案第9367號。
  6. 《新唐書》,卷168,〈韋溫傳〉
  7. (1987)。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
  8. (1993)。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
  9. 桑原隲藏,〈王朝之律令與唐之律令〉,收於氏著, 《支那(中國)法制史論叢》(東京:弘文堂,1935),頁364-368
  10.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9367號。
  11. 憲政編查館,〈編制局校訂新刑律意見書〉,載《國風報》,第32期,1910年
  12. 《民法》第1118條之一
  13. (1982)。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社。
  14.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246號政府提案第11914號。
  15. (1984)。中國人的心靈─中國哲學與文化要義。臺北:聯經出版社。
  16. 《唐語林》,卷6
  17. 《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字第246號政府提案第11915號。
  18. (1993)。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清)許槤、熊莪,《刑部比照加減成案》,卷25,〈刑律‧訴訟〉,「子孫違犯教令條」
  20. (清)薛允升,《讀例存疑》,卷40,〈刑律〉之十六,〈訴訟〉之二,「子孫違犯教令」條
  21. 唐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2005)。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唐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2005)。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唐徐彥(2001)。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
  24. Borkowski, Andrew,du Plessis, Paul(2005).Textbook on Roman Law.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5. 王健編(2001)。西法東漸—外國人與中國法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6. 王樹柟編(1972)。張文襄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27. 石井良助(1989)。法制史。日本:山川出版社。
  28. 余英時(1984)。從價值系統看中華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
  29. 李貴連(2000)。沈家本傳。北京:法律出版社。
  30. 沈之奇(2000)。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
  31. 周冶平(1968)。刑法各論。臺北:作者印行。
  32. 林義正(2006)。中國哲學中孝概念發展之諸問題析義。臺灣哲學學會2006學術研討會,嘉義:
  33. 林咏榮(1982)。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臺北:國立編譯館。
  34. 林咏榮(1975)。中國固有法與道德。臺北:作者發行。
  35. 南懷瑾(2002)。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出版。
  36. 若江賢三(1996)。秦漢律における「不孝」罪。東洋史研究,55(2),251。
  37. 唐君毅(1975)。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8. 孫希旦(1972)。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9. 孫家紅(2012)。情罪允協─試論清代「刑案彙編」中的「子孫違犯教令」案件。法制史研究,21,153-154。
  40. 徐偉群(2007)。論遺棄故意與遺棄罪的立法作用。中原財經法學,19,13-15。
  41. 神崎武法(1981)。刑法における尊属加重規定を巡る問題。司法研修所論集,67,49-82。
  42. 祝慶祺編(2004)。刑案彙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43. 高橋治俊編、小谷二郎編、松尾浩也增補解題(1990)。增補刑法沿革綜覽。東京:信山社。
  44. 深沢七郎(1957)。楢山節考。東京:中央公論社。
  45. 許澤天(2004)。論遺棄罪─可予簡化的刑法罪章。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
  46. 郭建勳注譯(2003)。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47. 勞乃宣(1972)。新刑律修正案彙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48. 彭浩編、陳偉編、工藤元男編(2007)。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黃仲夫(2012)。刑法精義。臺北:元照出版社。
  50. 黃宗羲(1975)。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出版社。
  51. 黃源盛(2009)。漢唐法制與儒家傳統。臺北:元照出版。
  52. 黃源盛(200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臺北:
  53. 黃源盛(2010)。固有倫常與舶來法律─「殺尊親屬罪」的歷史、觀念及其歸趨。政大法學評論,117,38-46。
  54. 黃源盛纂輯(2010)。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臺北:元照出版。
  55. 黃源盛纂輯(2010)。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臺北:元照出版。
  56. 楊鴻烈(1971)。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劉錦藻(1959)。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
  58. 戴炎輝(1981)。中國法制史論集。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
  59. 戴炎輝(1988)。唐律各論。臺北:成文出版社。
  60. 薛允升(1977)。唐明律合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黃源盛(2014)。民國十七年的舊刑法與司法實踐。輔仁法學,47,1-48。
  2. 林冠毅(2015)。從罪刑法定原則析論中國傳統法制—以唐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6,163-214。
  3. 趙萃文(2020)。試論誣告罪之歷史、現況與規制取向。軍法專刊,66(2),52-92。
  4. (2021)。評釋字第 791 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月旦法學雜誌,315,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