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雄心勃勃饒高節,總為人民辨不平-陳世榮大法官(1918-1992)的法曹生涯與他的時代

并列篇名

Defence for the Taiwanese people: A Study on Tan Se-ing's career in the legal system (1918-1992)

作者

李玉璽(Lee, Yu-Hsi)

关键词

陳世榮 ; 大法官 ; 不同意見書 ; 高等文官考試 ; Tan Se-ing ; Justice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 Dissenting Opinions in Constitutional Courts ; Judicial Examination of High Civil Service

期刊名称

法制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8 / 06 / 01)

页次

239 - 2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為臺灣法界耆宿陳世榮先生的生涯記述,從現存傳主的相關資料以及法界耆宿的口述歷史中探究陳世榮一生的經歷,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陳世榮生長於日治時期的臺灣中部雲林斗南的生長環境探討(2)陳世榮在臺灣南下到臺南就讀中學、北上到臺北就讀臺北高校以及渡海到日本仙台就讀東北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的學習經歷(3)遭逢二二八事變的經歷(4)歷任法曹的實務經驗。陳世榮既是司法實務界資深的前輩,歷任檢察官、法官乃至大法官,任職大法官期間尤以撰寫數量龐大的不同意見書著名,渡過了波瀾萬丈的傳奇一生。也在票據法、強制執行法方面有專著行世,著作等身,其一生是臺灣戰後第一代法律人的縮影,對於臺灣司法改革的記憶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plored Tan Se-ing's careers in the legal system as time changes. Tan Se-ing's career in the legal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1) In the 1920s, he was born in Dounan Town, Yunlin County and got a good education in Janpanese. (2) In the 1930s, after finishing studies in Tainan Senior High School, he went to Taipei High School under the old system of education (臺北高校). After that, he attended th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hoku. He paid attention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in Janpan and hoped it could save Taiwan; and passed the Judicial Examination of High Civil Service (高等文官考試司法科). (3) After the World War II, he encountered with February 28 Incident (二二八事變), and decided to become a judge. (4) After the 1970s, Tan Se-ing returned to Justice of the Constitutional Court, and frequently wrote Dissenting Opinions in Constitutional Court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people's right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王金壽(2012)。臺灣司法政治的興起。臺灣政治學刊,16(1),59-117。
    連結:
  2. 翁佳音(2013)。史實與詩: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虛與實。文史臺灣學報,7,9-37。
    連結:
  3. 斗六高中校史館網頁http://history.tlshaa.org.tw/index.php,讀取 2018.5.27。
  4. 東北大學史料館網頁http://www2.archives.tohoku.ac.jp,讀取 2018.5.27。
  5. 《臺灣總督府檔案》〈昭和十二年永久保存第六十二卷〉,「斗南庄公學校移轉費」(0000-01-01),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803002。
  6. 日文部落格「河野與一の時代と人々」,文章名為「東北帝大法文学部について3:フンボルト的理念とハイデルベルク構想」https://essentia.exblog.jp,讀取 2018.6.10。
  7.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府報第1029號〉,「木杯及褒狀下賜」(1916年06月02日),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 1029a005。
  8. (1986)。松田進勇伝:惑わず憂えず懼れず「真.善.美の探究」に教育未来を賭す。名古屋:松田進勇先生伝記刊行会。
  9. 九州大学百年史編集委員会編(2011)。九州大学百年史。九州大学百年史編集委員会。
  10. 斗南鎮民代表會(主辦)(2009)。斗南鎮民代表會主辦〈功在鄉里:陳奎牛老鎮長事蹟資料展〉會場資料,2009年5月於斗南寒林寺。
  11. 方師鐸(2000).臺灣話舊.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12. 日本文部科學省「學校系統圖」第六圖(大正八年)http://www.mext.go.jp,讀取 2018.6.3。
  13. 日本律師入口網站弁護士ドットコム特別企劃「弁護士列伝:様々な弁護士に学生が直擊インタビュー」,〈相沢法律事務所相沢英之先生〉條http://blog.livedoor.jp/bengoshiretsuden/,讀取 2018.6.15。
  14. 王克雄,王克紹(2017).期待明天的人:二二八消失的檢察官王育霖.臺北:遠足文化.
  15. 司法院司法行政廳(2004).臺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臺北:司法院.
  16. 西山伸(2016)。滝川事件とは何だったのか。大阪市立大学史紀要,9,51-74。
  17. 何來美(2017).臺灣客家政治風雲錄.臺北:聯經出版.
  18. 何勤華(2014).中國法學家訪談錄(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 李向玉(編)(2013).眾聲平等:華人社會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務.澳門:澳門理工學院.
  20. 李明倩(2014)。寧法讓三寸,勿理虧一分──鄭健才大法官法律生涯記述。法制史研究,25,255-272。
  21. 村川一郎(1994)。日本の官僚──役人解体新書。東京:丸善。
  22. 沈信宏(2016).洪炎秋的東亞流動與文化軌跡.臺北:秀威資訊.
  23. 依岡隆児(2013)。旧制高校からみた「青春」概念の形成。東アジアにおける知的交流──キイ.コンセプトの再検討──,京都:
  24. 周婉窈(1995)。臺灣人第一次的「國語」經驗──析論日治末期的日語運動及其問題。新史學,6(2),113-161。
  25. 東北大学百年史編纂室(2001)。東北大学百年史編纂室ニュース,8
  26. 林秀雄(2017)。身分法之回顧與前瞻──戴東雄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
  27. 侯坤宏(2013)。臺灣口述歷史的現況、回顧與展望。中華民國口述歷史學會會刊,4,2-7。
  28. 施維禮, Wolfgang(2006)。論洪堡教育理念引發之教育問題。止善,創刊號,51-63。
  29. 柳書琴(2006)。書房夫子與斷頭雞:日據時期臺灣傳統文化體系與漢文教育的崩解。世界華文文學的新世紀,吉林:
  30. 徐聖凱(200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臺灣史研究所。
  31. 秦郁彦編(2001)。日本官僚制総合事典。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
  3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950年代公務員謝蘅口述訪問〉中文電子報第十四期,2012年7月10日。http://mocfile.moc.gov.tw/htmlfile/201704/4b4e5e8a-f350-4004-8905-3b3859f0e90b/watchtw_tw14/edm_c_p01.html,讀取 2018.6.15
  33. 國家圖書館(編)(2003).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
  34. 張仁善(2004)。國民政府時期司法獨立的理論創意、制度構建與實踐障礙。法律史学研究
  35. 許佩賢(2013)。日治末期臺灣的教育政策:以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0(1),127-167。
  36. 陳柔縉(2013).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臺北:天下文化.
  37. 陳培豐(2008)。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臺灣史研究,15(4),31-86。
  38. 陳翠蓮(2013)。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師大臺灣史學報,6,53-100。
  39. 陳儀深(2009).濁水溪畔二二八:口述歷史訪談錄.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40. 黃靜嘉(1997).法學哲人戴炎輝博士回憶集.臺北:財團法人戴炎輝文教基金會.
  41. 黃靜嘉(2004)。戴炎輝:樸實謹嚴、開一代宗風的大師。法制史研究,5,189-205。
  42. 楊日然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1997)。法理學論叢:紀念楊日然教授,臺北:
  43. 經典雜誌(編)(2006).臺灣教育史四百年.臺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44. 詹素娟(2008)。清代平埔族的分佈與遷徙。臺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
  45. 廖振富(2007).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
  46.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1943。
  47. 劉恆妏(2014)。戰後臺灣司法人才養成背景的日本因素。臺灣歷史的多元傳承與鑲嵌,臺北:
  48. 劉恆妏(2004)。日治與國治政權交替前後臺籍法律人之研究──以取得終戰前之日本法曹資格者為中心。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
  49. 賴惠川(2006).悶紅館全集.悶紅小草.臺北:龍文出版社.
  50. 簡笙簧(2010)。國史館早期館舍爭取與修建之探討──從北平路到北宜路(1957-1973)。國史研究與纂述,5,100-114。
  51. 羅詩敏(20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