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建築軸線看杜甫夔州詩「八句皆對」的空間結構美感

并列篇名

The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xis of Building and Antithesis of 8 Lines by Du-Fu in Kuizhou

DOI

10.6394/JHSS.201407_(15).0009

作者

謝光輝(Guang-Huei Shieh)

关键词

杜甫 ; 對仗 ; 夔卅 ; 建築軸線 ; 空間結構 ; Du-Fu ; antithesis ; Kuizhou(ancient area of modern Fengjie county) ; axis of building ; space

期刊名称

人文社會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14 / 07 / 01)

页次

223 - 2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建構律詩與建築的關係,切入角度為建築的導引軸線,沿此線條的相關建察部件,連結至杜甫要州、|詩「八句皆對」的設計理念。正文先論「中軸線」的關條,討論中軸線從單一條演進至「雙中軸線」,解決首聯和尾聯增設對仗的問題;復論「橫軸線」的關條,將下三字與柱礎的精神串起;結論「蜿蜓步道」的關條,探討律詩方正格局的通脫可能,並以斗栱的飾帶感以及步道上的望樓:雙闕,做一關係網絡。整體來說, 「八句皆對」體備於杜甫'但其並非逞才,在嚴格的詩律背後,因為具有人生的沉潛為底蘊,反而使遊戲的精神染上一層肅穆。

英文摘要

In order to study the poetry with antithesis of 8 lines, this paper's point of penetration is axes of building. First to discuss the single central-axis become double central-axis, the becoming to settle a dispute about superfluous antithesis. And then to apply the horizontal axis connects with plinth, particularly we find the quality of building block is similar to poetic taste. Eventually to make the foursquare structure of poetry and pathway of building are interlocked. The conclusion of antithesis of 8 lines by Du-Fu is having solemn sense through ample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of lif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宋李誡、梁思成註釋(1984)。營造法式註釋。臺北:明文書局。
  2. 宋魏慶之、王仲聞點校(2011)。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
  3. 明王嗣奭(1983)。杜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明李東陽、李慶立校釋(2009)。懷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 明胡震亨(1982)。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
  6. 明梁橋(1973)。冰川詩式。臺北:廣文書局。
  7. 唐杜甫、清仇兆鰲注(1980)。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
  8. 唐杜甫、清楊倫箋注(2003)。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
  9. 清何文煥輯(2006)。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金聖嘆、陸林輯校整理(2008)。金聖嘆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1. 清浦起龍(1970)。讀杜新解。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
  12. 清彭定求編(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3. 中國古文化研究組編(1989)。中國古典建築圖譜。臺北:常春樹書坊。
  14. 王振復(1993)。建築美學。臺北:地景企業。
  15. 王頌梅(2010)。律詩與古建築的美學關係。高雄師大國文學報,12,35-76。
  16. 王錦堂(1984)。建築設計方法論。臺北:臺隆書店。
  17. 弘法大師、王利器校注(1983)。文鏡祕府論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8. 何文煥輯(2006)。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19. 吳文治編(1988)。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 周維德集校(2005)。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
  21. 周維德集校(2005)。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
  22. 周維德集校(2005)。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
  23. 唐林•林登、查爾斯•摩登、郭英釗譯(2001)。透視空間奧祕。臺北:創興出版社。
  24. 孫全文主持、王銘鴻研究(1987)。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臺北:明文書局。
  25. 梁思成(2000)。凝動的音樂:梁思成建築散文集。臺北:新新聞文化。
  26. 許清雲(1997)。近體詩創作理論。臺北:洪葉文化。
  27. 陳根遠、朱思紅(1998)。屋簷上的藝術:中國古代瓦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8. 游藝纂輯(1974)。增訂詩法入門。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9. 舒志武(2004)。大而能化,工而能變─論杜甫七律首尾聯的特殊對仗。華南農業大學學報,3(4),88-95。
  30. 漢寶德(1983)。建築的精神向度。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31. 漢寶德(1982)。斗拱的起源和發展。臺北:境與象出版社。
  32. 漢寶德(2004)。中國的建築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
  33. 趙惠萍(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34. 劉敦楨編(1983)。中國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
  35. 蔣寅編譯(2008)。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36. 蕭默編(1999)。中國建築藝術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37. 簡明勇(1973)。杜甫七律研究與箋註。臺北:五州出版社。
  38. 魏滔•黎辛斯基、楊惠君譯(2005)。建築的表情。臺北:木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