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台灣騎樓街區的興衰與保存芻議
|
并列篇名
|
A Discussion on the Rise and Fall and Preservation of Taiwan's Qi-lou Shophouse Blocks
|
作者
|
張依依(EE CHANG)
|
关键词
|
容積率 ; 亭仔腳 ; 開放空間 ; 都市再生 ; 騎樓街區 ; ding-a-ka ; floor area ratio ; open space ; qi-lou shopping block ; (cultural -led) urban regeneration
|
期刊名称
|
人文社會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7期(2017 / 07 / 01)
|
页次
|
135
-
16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騎樓舊稱亭仔腳,有兩百多年歷史,是台灣在地建築樣貌,基本上出現在商業街區,提供遮蔽貨品、防曬防雨,和人行的功能,也提供路人安全感,有時更是兒童的遊樂之所。騎樓的特色是既開放又遮蓋,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灰空間」,也就是半公共、半私人的空間。很多東南亞地區的城市都有騎樓,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澳門、香港,廣州且曾大規模建築騎樓,但沒有一個地方像台灣,由於建築法規和歷史機遇之故,各時期騎樓無所不在,並且還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功能與角色,成為台灣的符號與象徵。值此文創時代,許多城市己著手文化再生,將舊建築翻新,並賦予新的功能。而台北許多饒具風味的騎樓街區與生活記憶,卻因建築法規的改變、豪宅的興建,及新推出的「都市更新」計畫,導致騎樓日漸減少,久之將改變台灣的建築特色與城市風貌。本研究博採文獻及深度訪談產官學人士,探究騎樓建築法規的源起和改變,並參考他地保護騎樓的案例,建議政府從歷史記憶和生活機能的角度,保護台北騎樓街區風貌,使得台灣社會獨特的「騎樓文化」得以發揚和保存。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tries to propose an analytic framework for cultural studies that focuses on cultural governance,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field of regulating/contending political, economical and social affairs through cultural mechanisms of procedures, technologies, organizations, knowledge, discourses and actions. The author firstly suggests a relational definition for culture, then trying to clarify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concept by articulating several theoretical resources such as Foucault's governmentality, governance as networ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flexive self governance, regime theory, hegemony and regulation theor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江柏煒(2003)。「五腳基」:近代閩粵僑鄉洋樓建築的原型。城市與設計學報,13-14,177-243。
連結:
-
賴裕鵬、聶志高(2011)。台灣街屋與中國廣東騎樓之比較研究:以建築法規對傳統街屋騎樓影響為例。都市計畫,38(1),73-98。
連結:
-
蔡惠萍(2010年12月20日)。〈五都巡迴-郝市長,請聽我說〉。《聯合報》,頁A3。
-
田中一二(1931 ),《台北市史》。成文出版有限公司。
-
〈城市最佳實踐區案例:澳門百年歷史老當鋪「德成按」〉 (2010年8月27 日)。http://expo.118114.cn/besttone/portal/detail/detail2.slitml?new03.htm,取用日期:2010年12月25日。
-
陳若齡(2111年1月27日)。〈韓良露:台北helpfu、walkable〉。《聯合報》,頁A3。
-
〈官員與建商太「麻吉」的後遺症〉(2014年,6月20日),《聯合報》,頁A2。
-
黃河方(2008),〈騎樓,最有特色的商業建築〉。《南方都市報》,2008年 11 月 3 日。http://www.gz2010.cn/08/1103/10/4PQOLULT007800DG.html,取用日期:2010 年 12 月 25 日。
-
湯國華(2008),〈漫談廣州騎樓〉。《南方都市報》,2008年11月3日。http://bbs.mplife.com/showtopic-683560.html,取用日期:2010 年12月26日。
-
陳宛茜(2013年11月12日)。〈誰殺了城市風景:建築師搶救騎樓〉《聯合報》,頁A12。
-
門君誠、單正黨(2009年5月14日),〈打造海口「南洋騎樓城」〉。《海南特區報》,http://www.haihainan.com/Focus/html/200905/429.html ,取用日期:2010年12月25日。
-
〈廣州要永久保護騎樓〉(2010) , http://www.gzwh.gov.cn/whw/channel/qzwh/qxwh-index/yxq-index/gzyyjbhql.htm。取用日期:2010 年 12月24日。
-
(1985)。中國文化地理。台北:木鐸出版社。
-
陳宛茜、梁玉芳(2010年7月26日)。〈城市建築追上時代未必是福〉。《聯合報》,頁A11。
-
〈新加坡規劃之父來廈:稱騎樓是廈門的金礦〉( 2009 )。《廈門網》,http://news.xmnn.cn/xmxw/200908/t2009081l_1080308.htm 取用日期:20130年8月22日。
-
Alexander, C.,Ishikawa, S.,Silverstein, M.,Jacobson, M.,Fiksdahl-King, I.,Angel, S.(1977).A pattern language: Towns, buildings, constr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Patton, M. 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bury Park, CA:Sage.
-
朱亮、黃金玉(2008)。金陵東路騎樓街初探。建築歷史,26(7),182-184。
-
吳鄭重譯注、Jacobs, J.(2011)。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台北:聯經出版社。
-
李乾朗(1985)。臺灣傳統騎樓空間之特質與類型。建築師,11(9),60-62。
-
卓立寰(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
林沖(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
林昭媚(1981)。市街與騎樓的探討。臺灣文獻,32(2),123-141。
-
夏鑄九(1972)。台北的老商店簡述。台北:境與象出版社。
-
徐立言(2000)。法定騎樓≠騎樓─臺灣傳統人行空間的課題與建議。台灣建築報導雜誌,54,62-63。
-
張樞(1985)。騎樓下的感想─談都市空間與都市設計。建築師,74(9),40-44。
-
張衛玲(1979)。騎樓淺談。逢甲建築,17(11),17-24。
-
張璨文編(2004)。剝皮寮歷史街區再利用規劃研究。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
莊海紅(2006)。厦門近代騎樓發展原因初探。建築,24(7),144-145。
-
陳立新、楊宏烈(2006)。廣州人民南路騎樓街的文化復興。熱帶地理,26(4),389-394。
-
陳志宏(2006)。閩南近代騎樓研究。華中建築,24(11),189-192。
-
陳志宏、王劍平(2007)。當前騎樓建直無阿展研究。華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8(1),79-82。
-
陳惠民(1974)。台北古老建築形態之演變。台北文獻,29,103-108。
-
堀込憲二、郭中端、卞鳳奎譯(1996)。臺灣的亭仔腳文化。高市文獻,9(2),135-149。
-
黃明賢(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黃武達(1999)。戰後台灣建築法制重建之歷史分析。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 1
-
黃武達(1999)。921大震與騎樓存廢之文化省思。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 1
-
黃武達(1999)。台灣「亭仔腳」規制之歷史考察及其評價。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 1
-
黃武達(2000)。騎樓.亭仔腳。臺灣建築報導雜誌,53,62-64。
-
黃武達(1999)。臺灣建築法治歷史傳承之考察:日治時代以降建管制度及立法觀念之傳承。都市計畫及建築法制研究論文集 1
-
黃俊銘(1996)。清末與日據時期亭仔腳相關法規的發展歷程─騎樓管理問題根源的探討。第二屆建築理論與應用研討會,臺灣:
-
劉擁春、周金鎳(2010)。海口老街騎樓景觀研究。安徽農業科學,38(19),10395-10398。
-
蔡玉玲(1988)。〈臺灣人的遮天棚〉─騎樓。大地地理雜誌,4,122-135。
-
蔡凌、鄧毅(2007)。華僑與粵中近代騎樓墟、鎮建設。建築,25(12),126-128。
-
關華山(1979)。談臺灣傳統街屋二題。建築師,12,17-26。
-
蘇映塵(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饒展雄(2010)。漫談廣州騎樓文化。粵海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