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飲食看族群關係:大溪地的maa tinito

DOI

10.6641/PICCFC.91012.2011.12.20

作者

童元昭

关键词

大溪地華人 ; maa tinito ; 唐餐 ; poisson cru a la chinoise ; 飲食與記憶 ; 認同

期刊名称

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卷期/出版年月

第12屆(2011 / 11 / 01)

页次

383 - 3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法屬玻里尼西亞目前的華人人口約佔總人口的4.5%,華人主要集中在大溪地島。除了近年的婚姻移民或依親的新移民,島上的華人幾乎全數都是在大溪地土生土長。移民分別為說廣府話的「本地」與說客語的客家人,但客語早已成為跨地域傳統社團開會的通用語言,而法語已有分庭抗禮甚至取代的姿態。自1860年代起,生活在法屬玻玻里尼西亞的許多華人家庭已經有了四代的深度。他們與Ma'ohi(馬歐希人)、Demi以及法國人的往來,從來就不僅限於市場之內。。對於華人與馬歐希人以及法國人結婚的可能,一位在聊天的老人說他曾提醒兒子,如果不能每天吃fafalu或tayoro就不要找馬歐希女友。吃得不一樣的差別,就像不同文,不同種,關係不能維持。在大溪地,飲食是否構成族群的界線?大溪地華入所說的唐餐(中餐),常見的菜色包括豆腐酥(豆腐炒肉末)、豆仔酥(紅豆炒火腿)、芹菜炒魚肉、青豆炒雞肉、橙汁雞、鹹菜、與釀豆腐、釀矮瓜(茄子)、燜豬肉、蘿蔔鍋與炒麵等。有些菜極為家常, 有些菜如燜豬肉、釀豆腐、釀矮瓜是社團聚餐會有的菜色。在家庭以外, 唐餐的經營從高檔餐廳、一般餐廳、平價小吃與餐車的形式都有。換句話說,跨越了不同的消費能力的群體。唐餐如何連結華人對家或家鄉的記憶?唐餐在華人與其他族群互動愈密切的情況下有什麼轉變?是否成為華人再現的一種媒介?在不同來源的華人人口流動出人之時,唐餐的內容如何重新界定?本文的基礎資料延續自作者博士論文以來的研究累積( 2000, 2002) ,飲食方面的資料則來自2004與別的兩年寒假的田野觀察與訪談。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