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法文版米其林指南《臺灣》中的飲食再現

DOI

10.6641/PICCFC.13.2013.13.29

作者

翁振盛

关键词

米其林指南 ; 臺灣 ; 飲食再現 ; 食物名稱翻譯

期刊名称

2013 中華飲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卷期/出版年月

第13屆(2013 / 10 / 20)

页次

501 - 5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米其林指南為法文世界最饒富盛名的旅遊導覽手冊。法文版米其林指南《臺灣》在千呼萬喚中於2011年問世。本書維持米其林綠色指南一貫的風格:觀看優先於品嚐。指南中的照片多為風景、名勝、古蹟、廟宇、博物館等,鮮少出現食物。文字部分也大抵如此:景物現身之後,食物才隨之登場。食物雖僅是附屬的,但卻非可有可無。比起米其林同系列其他的指南,書中出現的食物、餐廳已較為繁多和全面。除了介紹臺灣各地的特色食物,像是客家菜的苦瓜鹹蛋、梅干扣肉、客家小炒、薑絲大腸,還旁及食物、飲品的製造生產,例如採茶製茶的流程。指南中也列出各式知名的餐廳和茶館,如鼎泰豐、青葉、紫藤廬等,從平價到昂貴,從中式、日式、西式到原住民料理,幾乎一網打盡。尤其特別詳述臺灣各地的夜市:基隆夜市、士林夜市、華西街夜市、一中街夜市等。書中提供餐廳和夜市的電話、地址、歷史、方位、環境、景觀、營業時間、特色菜餚、價格、是否使用英文等相關資訊,十分具有實用價值。指南中中式、臺式食物的翻譯大致簡潔清楚,很容易明解。採行音譯亦有,但大半還是採用意譯。由於訴諸的對象為使用法語的人士,因而常以法國人熟悉的語彙來界定和描繪食物。便於閱讀者理解的考量凌駕於術語的精確性之上。職是之故,包子成了<法國常見的)「一種奶油圓球麵包」,而蚵仔煎則變成「生蠔蛋派」。中式、臺式食物之法國話將讀者重新置入原本熟悉的知識與經驗範疇。中法兩個相異的飲食系統之交互滲透的痕跡十分明顯。保留異國情調的同時,降低了隨之而來的不安與焦慮,消弭了讀者與這些異國風味的食物之間的距離,在陌生與熟悉之間,取得一定的平衡。食物的介紹偶爾還加上價值評斷,通常是戲謔幽默的點評〈「非品嚐不可」;「如果你膽子夠大的話」,可以試試紅燒臭豆腐)。這部指南不只是靜態的羅列出食物或者進一步品頭論足一番而已,還藉由動態的描述讓讀者感覺親臨現場。比如,饒河街觀光夜市哩,「胡椒餅攤位前通常排得很長」。在口腹之欲的滿足之外,食物的再現同時也形塑氛圍,鋪陳場景,編織想像。總體而言,米其林指南《臺灣》中食物相關的篇幅雖然有限,但意涵豐富,令人玩味再三。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