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亞歷山大症 |
DOI |
10.6666/ClinMed.201909_84(3).0104 |
作者 |
林易徵;林詠萱;李宜中;廖翊筑 |
关键词 |
亞歷山大症(Alexander disease) ; 腦白質病變(leukoencephalopathy) ; GFAP基因(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ene) ; 延髓徵候(bulbar symptoms) |
期刊名称 |
臨床醫學月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84卷3期(2019 / 09 / 27) |
页次 |
639 - 64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亞歷山大症(Alexander disease)是一種體顯性遺傳的腦白質病變,典型的亞歷山大症發病於嬰兒期,病童會出現巨腦症、癲癇、發育遲緩,快速進展死亡。成人型亞歷山大症發病年齡變化很大,自青少年時期到五、六十歲發病均有可能,成人型亞歷山大症臨床特徵與嬰兒型不同,以延髓徵候(吞嚥困難和言語不清)及步態不穩為主要表現,部分病患會出現顎肌陣攣,出現此表徵強烈暗示為亞歷山大症。典型的亞歷山大症腦部核磁共振特徵為廣泛腦白質病變,包括大腦白質、基底核、視丘、腦幹都會受影響,以額葉白質病變最為顯著;腦室旁輪廓線狀T1WI高T2WI低訊號病灶也是此病特徵,可用來跟其他腦白質病變作區辨。成人型亞歷山大症腦部核磁共振特徵不同於典型嬰兒期發病患者,成人患者大腦白質變化輕微,小腦與腦幹白質病變較明顯,延腦與頸椎脊髓因明顯萎縮而呈現“蝌蚪狀"為其特徵。亞歷山大症乃因GFAP基因上發生異型合子突變而致病,GFAP蛋白主要表現於神經系統的星狀膠細胞,GFAP突變蛋白會形成沉積物妨礙星狀膠細胞的有絲分裂、內質網與溶酶體正常構造,且影響到ATP釋放。基因治療包括反寡義核苷酸與CRISPR/Cas9技術在動物模型具治療效果,但應用於人體仍需進一步研究。 |
主题分类 |
醫藥衛生 >
基礎醫學 醫藥衛生 > 社會醫學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