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博物館教育推廣與資源整合-臺灣地區的實踐典例

并列篇名

Education Processes and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of Museums: Some Key Cases in Taiwan

DOI

10.6686/MuseQ.200210_16(4).0012

作者

李莎莉(Saalih Lee)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卷4期(2002 / 10 / 01)

页次

133 - 15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教育是博物館存在的基本目的之一。博物館的教育工作得以與觀衆建立密切關係,更直接展現了她的社會性。博物館是社教機構中最具專題性特色的場所。博物館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教育」觀眾,而是在幫助觀眾「學習」,因此,她始終以提供學習機會及場所為宗旨。現代博物館除了展現各類最新訊息,扮演好「文化驛站」的功能外,也經常藉著「寓教於樂」的參與式展示及活潑生動的表演方式,賦與民衆愉悅的學習經驗。而資源整合的重要性在邁入二十世紀之後將愈顯突出,相關機構團體甚至能以異業(不同性質的行業)結盟、行銷策略的方式,達到知識經濟的效益。本文以故宮近年來在教育推廣方面的運作,以及臺灣博物館界在資源整合方面的具體實踐為例,說明其申的貢獻、意義和部分不足之處,期盼藉由回顧與檢討,能使博物館的發展帶動深度文化觀光,提昇休憩品質,並落實美學藝術的主活觀念。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呂理政(2002)。博物館與社區互動 以宜蘭博物館家族爲例。博物館學季刊,16(1),35-45。
    連結:
  2. (2002)。中華民國博物館名冊。臺北:
  3. Ames, Kenneth L.,Thomas J. Schlereth (ed.)(1985).Material Culture: A Research Guide.Lawrence, Kansas: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4. Clifford, James,Ivan Karp(eds.),Steven D. Lavine (eds.)(1999).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5. Marzio, Peter C.,Ivan Karp (eds.),Steven D. Lavine (eds.)(1991).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es of Museum Display.Washington, D.C.: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6.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編(1997)。博物館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及開發。中小型博物館營運管理研習會研習手冊,臺北:
  7. 王惠民、陳育貞、施麗娜編(1999)。走訪宜蘭―博物館家族。宜蘭:宜蘭縣政府。
  8. 王嵩山(1992)。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臺北:稻鄉。
  9. 包遵彭(1987)。博物館學。臺北:正中書局。
  10. 民生報(1999)
  11. 任海(1993)。博物館及其爲臺灣原住民文化的製造。山海文化,1,29-35。
  12. 吳怡國、錢大慧、林建宏譯(2000)。整合行銷傳播。臺北: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13. 私立博物館聯誼會編著(1997)。芝麻開門博物館。臺北:財團法人福祿文教基金會。
  14. 辛治寧(1997)。博物館與社區教育推廣之人力資源開發。中小型博物館營運管理研習會研習手冊「博物館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及開發」
  15. 林池(1997)。如何結合企業資源以協助博物館發展。中小型博物館營運管理研習會研習手冊「博物館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及開發」
  16. 秦裕傑(1996)。現代博物館。臺北:世界宗教博物館。
  17. 張紅雅(1997)。社區資源整合與開發。中小型博物館營運管理研習會研習手冊「博物館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及開發」
  18.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南天書局。
  19. 陳奇祿(1984)。民族與文化。臺北:黎明。
  20. 陳欽育(1990)。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正式成立。博物館學季刊,4(3),75-76。
  21. 陳瑪玲譯(2001)。行銷基本教練。臺北:臉譜出版社。
  22. 黃光男(1997)。博物館行銷策略。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23.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臺北:正中書局。
  24. 黃光男(1997)。博物館行銷策略與企業資源整合。中小型博物館營運管理研習會研習手冊「博物館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及開發」
  25. 楊翎(1998)。展示思維與媒體科技―以當代博物館人類學展示爲例。博物館學季刊,12(1),51-66。
  26. 楊翎(1999)。藝術的推手―展覽行政與實務研討會紀要。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季刊,2(2),52-55。
  27. 楊翎(1998)。邁向二十一世紀博物館研討會紀要。臺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季刊,1(3),59-64。
  28.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編(2001)。北投溫泉。博物館專刊,1
  29. 中國時報(2001/06/22)
  30. 蔡世蓉譯(1990)。市民中的博物館。東京:吉川弘文館。
  31. 自立晚報(1994)
  32. 謝世忠(2000)。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宜蘭文獻,44,7-40。
  33. 謝世忠(1994)。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當代,98,10-29。
  34. 自立晚報(1993)
  35. 蘭陽博物館籌備處(2000)。走訪宜蘭博物館家族。宜蘭:蘭陽博物館籌備處。
被引用次数
  1. 陳淑君、林國平、林玉雲、李德財、李士傑(2006)。結盟與合作:「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新能量。博物館學季刊,20(3),99-117。
  2. 賴政豪,張祐誠,尤淑慧(2020)。災難主題紀念館遊客之遊憩體驗、地方感與重遊意願-以921地震教育園區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4(1),65-86。
  3. 林婉綺(2012)。游移在社區營造與觀光之間─以劉興欽漫畫暨發明展覽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6(4),81-100。
  4. (2009)。多元智能應用於博物館兒童教育活動-以國立歷史博物館驚豔米勒畫展爲例。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9,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