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溝通策略與博物館展示設計

并列篇名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Museum Exhibition Design

DOI

10.6686/MuseQ.200301_17(1).0006

作者

陳慧娟(Hui-Chuan Che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1期(2003 / 01 / 01)

页次

43 - 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花的前世今生」恃展的籌展過程、展示設計和展示評估之結果為例,探討胡皤(Hooper-Greenhill)以「後博物館」(post-museum)為隱瞞所論及的文化溝通模式,對當今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影響。被賦與非正規學習典範與終身學習使命的博物館,作為一個學習場所,除了擺盪在嚴肅的「學術知識傳播者」和生動的「寓教於樂」、「情意學習勝過認知學習」等教育角色認定的迷思之外,如何形成溝通策略以進行展示設計,因應快速變遷的社會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如何在所謂「文化觀光」的角色要求下,進行更多元、友善的觀眾參與詮釋和互動機制,以迎接「後博物館」時代的觀眾?在界限模糊的認知學習和情意學習中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透過更多檢視著「觀眾的詮釋」與「研究人員的詮釋」作為科學性展示發展過程的一部分的研究,或許是扮演真正的溝通高手的起步。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Bicknell, S.,E. Hooper-Greenhill (ed.)(1995).Museum, Media, Message.London:Routledge.
  2. Hooper-Greenhill, E.(2000).Museum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Culture.London:Routledge.
  3. Hooper-Greenhill, E. (ed.)(1994).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London:Routledge.
  4. Kamien, J.(2001).An Advocate for Everything: Exploring Exhibition Development Models.Curator,44(1),114-127.
  5. Miles, R.(1993).Exhibiting Learning.Museum Journal,5,27-28.
  6. Miles, R.(1982).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Exhibits.Unwin Hyman Ltd..
  7. Rand, J.(2001).The 227-Mile Museum, or a Visitor's Bill of Rights.Curator,44(1),7-14.
  8. Russell, T.,E. Hooper-Greenhill (ed)(1994).Collaborative, Evaluation Studies between the University of Liverpool and National Museums and Galleries in Merseyside.The Education Role of the Museum.
  9. 王維梅譯(1993)。美國的博物館決策形成的過程。博物館學季刊,7(3),15-18。
  10. 左曼熹譯(1990)。展示概念與設計。博物館學季刊,4(2),31-38。
  11. 何青蓉(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12. 吳春秀(1996)。博物館觀眾研究―以故宮博物院玉器陳列室爲例。博物館學季刊,10(4),23-30。
  13. 吳國淳(2001)。博物館學習研究之方法論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5(2),39-48。
  14. 周功鑫(2001)。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5(2),83-90。
  15. 施明發(200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博物館教育的啓示。博物館學季刊,15(2),25-38。
  16. 高慧芬(2001)。以展示爲基礎的博物館教育活動規劃及其評量。博物館學季刊,15(2),91-130。
  17. 許功明、劉幸真(1996)。「臺灣南島民族展示」觀眾研究―大學生篇。博物館學季刊,10(4),79-90。
  18. 郭美芳(1990)。全盤性展示企劃運作模式初探。博物館學季刊,4(2),15-25。
  19. 陳慧娟(1998)。「臺灣特有種鳥類特展」觀眾調查―自然史展示的一場思考。博物館學季刊,12(3),41-52。
  20. 陳慧娟(2001)。科博館「碳酸鈣礦物特展」觀眾行爲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5(3),101-126。
  21. 黃旭(2001)。臺灣科學研究討論群。
  22.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23. 楊中信(1997)。以溝通模式爲架構之系統性展示手法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2),1-10。
  24. 楊翎(1998)。以溝通模式爲架構之系統性展示手法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2(1),51-64。
  25. 靳知勤(2001)。從學科教育知識的觀點論科學博物館專業人員的角色與定位。博物館學季刊,15(2),75-82。
  26. 靳知勤、劉冠任(1998)。以STS理念推展科學教育―非制式教育環境中的可行策略。博物館學季刊,12(3),91-100。
  27. 劉幸真(1996)。博物館展示區內觀眾參觀行爲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10(4),69-78。
被引用次数
  1. 蔡振家、陳佳利、李捷葳(2010)。博物館中的文學聲景—試析聲音元素在文學展示中的角色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24(1),93-115。
  2. 李如菁、何明泉(2009)。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再思考:從跨界的觀點出發。設計學報,14(4),69-84。
  3. 劉韋良,陳佳靖,郭世文,吳佩修,王裕宏,王雅芳(2022)。科學博物館協力公眾參與科學之實踐-以沃爾巴克氏菌防治登革熱展示為例。台灣公共衛生雜誌,41(2),211-225。
  4. 隗振瑜、黃昱翔、許毅璿、向麗容(2009)。靜態展示設計對國小學童學習經驗之探討:以國立台灣博物館「生命密碼:拯救生物多樣性」展覽為例。科技博物,13(1),5-29。
  5. 吳靜宜(2015)。博物館「展覽發展」的創造力初探。設計學報,20(1),1-24。
  6. 殷寶寧(2018)。是展品?還是空間盒子?從古蹟活化再生到博物館建築與展示轉化歷程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2(1),5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