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博物館的藏品是誰的?:幾個文物回歸例子初探

并列篇名

Who Owns Museum Collections? : Discussion of Repatriation Issues with Some Examples

DOI

10.6686/MuseQ.200307_17(3).0004

作者

陳翼漢(I-Han Che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3期(2003 / 07 / 01)

页次

35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博物館在西方殖民的過程中,曾是見證國家擴張的收藏室,也是知識宰制的重要據點,然而博物館理念在公共性的強化下,將博物館的關懷從「物」的保存指引到「人」的尊重,雖不斷提昇了博物館的倫理要求,也造成面對過去歷史的難題。西方對世界的衝擊帶來了啟發,尤其在民族、人民等概念的歷史建構中,流失的文物成為殖民侵略的刻痕,雖然博物館對於倫理的嚴格要求,已是一種歷史的自我反省,可是站在被掠奪的原持有者角度,標本回歸原主才是最佳的彌補方式。博物館該如何達到最大程度的終極關懷?當博物館在這些事情失去主動性,也等於將文物置於不穩固的基礎,博物館必須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可以跨越立場的鴻溝,站在更高的公益角度說服大家,即使文物標本回歸到原屬地區,也是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出發,肯定將文物回歸到脈絡的做法,是有助於保存人類多元文化的價值,不僅文物原屬者的後人有責任保護,作為人類的一份子也當盡力,相信能夠在回歸脈絡的訴求中,以開放的態度面對,並嘗試各種合作可能的博物館,才能在公平正義的原則下,成為真正守護著理想與尊嚴的繆思殿堂。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Bruce Bower、Corey S. Powell原著、何傳坤摘譯(1992)。化石歸檔將不是夢:電腦化保存爲再入土的遺骨回歸科學。博物館學季刊,8(3),77-79。
  2. Gustaaf Houtman原著、王嵩山譯(1988)。大英博物館人類館的現況與未來。博物館學季刊,2(1),65-70。
  3. 王嵩山(1990)。人類學與博物館倫理。博物館學季刊,4(4),31-40。
  4. 中國時報(1998/09/25)
  5. 施明發、李子寧編(1999)。臺灣省立博物館創刊九十年專刊。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管理組(200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蒐藏管理作業準則。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7. 張譽騰(1990)。論博物館專業與博物館人員從業倫理。博物館學季刊,4(4),3-9。
  8. 許功明(1994)。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的展現。博物館學季刊,8(3),3-9。
  9. 中國時報(2003/06/10)
  10. 陳佩周(1990)。變臉中的「印地安」人。臺北:麥田。
  11. 中國時報(2002/11/30)
  12. 陳國寧(1990)。博物館從業倫理。博物館學季刊,4(4),11-14。
  13.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1996)。探險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4.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註(2000)。生蕃行腳。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15. 楊孟瑜(2002)。臺灣同意將古佛像歸還中國。BBC中文網。
  16. 中國時報(2003/06/10)
  17. 中華日報(2002/11/30)
  18. 鄭惠英(1997)。遺骸暨文物歸還原主行動:以美加爲例。博物館學季刊,11(1),71-75。
  19. 聯合報(2002/02/17)
被引用次数
  1. 陳怡萱(2021)。澳洲原住民族文化資產管理典範轉移的歷史過程。臺灣民主季刊,18(2),79-133。
  2. 黃之棟(2018)。原住民族的遺骨怎麼還?-以日本愛努遺骨返還政策為檢討核心。臺灣民主季刊,15(4),57-94。
  3. 李金賢(2013)。進出博物館之間:文物歸還與木乃伊柯象。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6(1),49-74。
  4. 劉憶諄(2007)。博物館蒐藏。博物館學季刊,21(2),35-49。
  5. 張慧端(2012)。博物館館藏原住民文物之保存與歸還議題探究。博物館學季刊,26(3),133-149。
  6. (2004)。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18(4),43-57。
  7. (2024)。國內原住民族典藏文物的轉型正義與返還。博物館學季刊,38(1),5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