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博物館與弱勢團體

并列篇名

Museums and Underprivileged Groups

DOI

10.6686/MuseQ.200307_17(3).0006

作者

鍾國南(Kuo-Nan Chung);江鳳連(Feng-Lien Chiang);方力行(Lee-Shing Fang)

关键词
期刊名称

博物館學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3期(2003 / 07 / 01)

页次

59 - 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博物館經過時代的演進變革,已被大眾認定具有公益及非營利的性質,因此有責任和義務面對大眾並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但經過仔細的審視發現,並非所有的博物館都負有相同的社會責任,即使公立博物館或非營利基金會所支持的博物館要如何善盡其社會責任,都有角色認定和能力上的爭議。博物館要如何將所獲得的公有資源和社會支援合理分配給全部國民?該分配多少資源給弱勢團體?在財務壓力日增的狀況下如何照顧弱勢團體?都是必須思考界定的議題。本文在討論中提出博物館應該清楚界定自己的社會責任,採取適當明確的立場去面對。另外文中也提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採用的方式,並列舉可能的作法,例如平衡資源、檢討資源分配、落實無障礙環境、彈性票價及結合民間與企業力量等方式,來照顧社會上的弱勢團體。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Burcaw, G. Ellis(2000)。博物館這一行。臺北:五觀藝術管理公司。
  2. Coates, J. F.(1984).Twenty Futurists Look at Museums.Museum News,62(6),44-45.
  3. Trucco, T.(1988).The Welfare of British Museums: Thatcherism Promotes Greater Self-Reliance.Museum News.
  4. 國政研究報告(科經研092-011號)
  5. 張譽騰(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臺北:稻鄉出版社。
  6. 張譽騰(1987)。科學博物館教育活動之理論與實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7. 陳媛(1995)。博物館三論。臺北:國家出版社。
  8.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臺北:臉譜。
被引用次数
  1. 曾瑞蓮、張簡智挺、林之丞(2017)。科學博物館推動環境教育—澳洲與臺灣經驗之比較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1(3),55-77。
  2. 劉偉傑(2016)。從專業倫理檢視公立博物館與媒體合辦特展之公益表現—以故宮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0(4),5-29。
  3. 劉偉傑(2017)。我國公立博物館委外特展營運管理機制之探討—以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1(4),41-65。
  4. 謝百淇,李偉廷(2019)。科學學習生態系統的資源流通性與社會包容性。科學教育學刊,27(1),49-72。